一道腳趾上的微小咬痕,
兩家醫院的接力救治,
四小時的生死競速。
最終卻換來一紙冰冷的死亡證明。
今年27歲的付淇(化名甜甜)不會想到,
自己去三亞酒店的一次旅游,
竟讓自己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時間撥回到悲劇發生的那夜。
6月1日晚11點,
甜甜與男友漫步在距酒店僅300米的路燈陰影處。
忽然,
旁邊的綠化叢中出現了一個倏忽一動的黑影,
隨后,
甜甜的腳趾傳來轉瞬即逝的刺痛。
男友打開手機電筒想要搜尋肇事者,
可天太暗,
肇事者動作太快,
根本無法將其捕捉。
在回到酒店沖洗傷口后,
甜甜和男友做出了一個關鍵抉擇:
放棄等待救護車,
直接打車趕往三亞中心醫院。
凌晨1:05分兩人乘車抵達急診科時,
甜甜開始嘔吐,
隨后右下肢出現麻木癥狀。
值班醫生凝視著甜甜腳趾上那個微小的紅點,
在病歷寫下“蟲咬傷?”的推測。
“可能是蜈蚣,不像蛇。”這句判斷讓救治路徑驟然轉向:
生理鹽水輸液、止吐針、兩次抽血化驗...
當血小板異常報告終于觸動警報,
時鐘已指向凌晨4點。
此刻的甜甜陷入昏迷,
被抬上轉院救護車。
某戰區醫院(四二五醫院)病床上,
抗蛇毒血清終于注入她的血管——此時距離咬傷已過去5小時17分鐘。
7:20分,
心跳監護儀拉成直線。
諷刺的是,
三亞并非醫療荒漠。
根據2024年衛健委公示顯示,
全市至少有三家醫院常備抗蛇毒血清。
而戰區醫院接診時迅速診斷為“神經毒蛇咬傷”,
這從側面證明了甜甜遭受的蛇毒本可靠專業識別來鑒定。
但真正的黑洞卻藏在首診的認知盲區與機制斷鏈中:
在甜甜自述“可能被蛇咬”時,
傷口無腫痛的表象掩蓋了神經毒蛇的隱匿殺機——這類蛇傷早期癥狀輕微,
卻在1-2小時后突發呼吸麻痹。
而在隨后的抽血檢測聚焦常規指標時,
醫生未針對性篩查蛇毒特異性標記物;
而最致命的是在轉診決策耗時3小時后,
血清調配機制未能激活。
而此案背后更值得深思的是公眾對毒蛇的防范意識相當薄弱。
在三亞,
90%民眾不知神經毒蛇咬傷幾乎無痛,
多數人未掌握“綁扎-拍照-送醫”急救三步法。
而景區也未在蛇類活躍區設置警示牌及應急血清點。
這些也間接導致了甜甜死亡的悲劇。
6月5日,
事故調查組向家屬出示涉事醫生停職決定時,
甜甜的父親蜷在走廊長椅上,
不敢看女兒最后的容顏。
這個自學專升本的遼寧女孩,
曾計劃今秋攻讀研究生,
如今所有未來坍縮成殯儀館里一方冷柜。
值得慶幸的是,
甜甜雖然不幸去世,
但她的血沒有白流——三亞衛健委宣布啟動“毒蟲叮咬救治綠道”,
首診負責制與血清儲備動態監測被寫入新規。
當下一個黑夜降臨,
但愿那微小的傷口觸發的,
不再是生命的倒計時,而是系統全力運轉的轟鳴。
那么,
各位親愛的朋友,
你們怎么看甜甜死亡事件呢?
歡迎留言討論,我們一起交流。
我是榕樹洞里看世界,小小樹洞縱論天下瑣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