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看看新聞報道,在美國轟炸伊朗核設施后,韓國官宣總統李在明不會出席北約峰會。韓方表示,這是在綜合考量國內多項議題及中東局勢后決定的。日本首相石破茂也表示取消出席北約峰會,此前澳大利亞領導人也表示將缺席北約峰會。2022年6月,日本、韓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四國領導人參加北約峰會,這是北約首次邀請亞太國家參加峰會。日本此前公開稱以色列對伊朗的行動完全不能接受,日本對此表示強烈譴責。日本還刊發文章,題為《美國對伊朗動武是違背道理的武力霸凌》。
與此同時,李在明還做了個與中國有關的決定,他派遣韓國國會韓中議員聯盟代表團對中國進行訪問,這支代表團會前往中國的上海和杭州,了解中方在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方面的發展動向,為中韓兩國潛在的AI合作奠定基礎。顯然,在美方遏制中國科技發展的大背景下,韓國方面似乎更傾向于與中方合作,好借機改善中韓當前的尷尬關系。或許,這是李在明試探中韓合作可能性有多大的一次嘗試,若是這次訪華成果顯著的話,李在明很可能會逐漸放開手腳,加大與中方合作的力度。
韓國總統李在明(資料圖)
為期兩天的北約峰會日前在荷蘭海牙閉幕。峰會期間達成共識的是,各成員國把年度國防開支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提高至5%,但歐洲關心的俄烏沖突等議題被明顯擱置。專家認為,本次峰會看似有共識,但其實歐美各有盤算,尤其歐洲心思更為復雜。歐洲增加軍費既是為拉住美國而交出的“保護費”,也是提前為“沒有美國的未來”做準備。歐洲政策中心專家默勒說,美歐在安全利益上的一致性“已經出現明顯裂痕”,雙方很難繼續開展有意義的安全合作,歐洲必須尋求防務自主。
在特朗普對盟友發起關稅戰的背景下,多國領導人希望通過G7峰會說服他維護盟友關系、緩和緊張不安的貿易局面。然而,以色列和伊朗突然爆發的激烈沖突不僅主導了峰會的議題走向,還令盟友之間產生了新的分歧。會議期間,特朗普表現得“心不在焉”。峰會第二日,各國領導人拍完“全家福”后,他就宣布提前返回美國。“特朗普我行我素,拂袖而去。”韓國《韓民族日報》稱,特朗普“選擇獨斷行事,而非尋求多國共識”,他的提前離席進一步加大了各國在重大議題上達成共識的難度。
北約峰會(資料圖)
據新華社報道,美國總統特朗普日前在荷蘭海牙參加北約峰會期間被記者問及其爆粗口斥責以色列和伊朗違反停火協議一事。特朗普回答說:“他們大打出手,就像學校操場上的兩個孩子。他們打得不可開交,大家無法阻止他們。讓他們打個兩三分鐘,然后阻止他們會更容易。”在旁的北約秘書長呂特接話說:“爸爸有時不得不爆粗口。”這一言論引發媒體興趣。美國《政治報》稱,“爸爸”一詞已經成為一種俚語,用來表示關系中的權力和控制,特朗普似乎不介意呂特使用“爸爸”的說法。
不僅過足了“爸爸癮”,特朗普還稱這次峰會是“美國的一次重大勝利”,他做到了“以前沒人認為可能實現的事情”。峰會達成共識:北約成員國承諾在2035年前把年度國防開支占GDP的比例從目前的2%提高至5%。宣言特別重申《北大西洋公約》第五條有關共同防御義務的“堅定承諾”。北約各國提高防務開支給美國帶來的巨大利益已然顯現,一些美軍工企業近期已經開始加強在歐洲市場的業務,英國即宣布向美國企業購買12架F-35A型戰斗機。“爸爸”雖然回家了,卻是賺得盆滿缽滿。
北約秘書長呂特(資料圖)
對特朗普而言,北約是一筆“待結算的賬”,不是一份無條件承擔義務的合約。特朗普或許清楚,自己的模糊態度本身就是一種“談判籌碼”;但對歐洲國家來說,信任的缺失,是任何坦克、戰機、軍費都無法彌補的。在美國“戰略自保”的邏輯下,北約的集體防御條款,正走向被重新解釋、被重新評估、甚至被重新討價還價的危險邊緣。而這場危機的根源,不是發生在邊境之上,而是暴露于空軍一號的艙門之后——那句“不置可否”的回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