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7月的湘江上,一艘客船正緩緩駛向武漢。
船艙內,毛澤東與蕭子升激烈爭論著中國的未來。
毛澤東堅定地說:“只要30年,共產黨就能改變中國!”蕭子升卻搖頭反駁:“我寧愿等一千年,也不相信暴力革命能帶來真正的進步。”
這場持續整夜的爭論,不僅是兩個摯友思想的碰撞,更是中國革命道路選擇的縮影。
幾個小時后,蕭子升在武漢中途下船,而毛澤東繼續東行前往上海——這趟旅程不僅是地理上的分道揚鑣,更標志著兩個曾經親密無間的靈魂,在歷史洪流中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其實與毛主席意見不合的人不在少數,但他們的背道而馳鑄就了毛主席的正確領導。
蕭子升
1917年的夏天,湖南第一師范的兩個年輕人做出了一個驚人決定:不帶分文徒步考察湖南五縣。
毛澤東穿著破舊長衫,蕭子升背著筆墨紙硯,他們用寫對聯、題字換取食宿,足跡遍布長沙、寧鄉、安化等地。
在安化縣城,他們住在一家小客棧,深夜就著油燈討論《民報》上的革命文章,毛澤東突然起身在墻上寫下“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蕭子升則用毛筆工整地補全下聯。
這段經歷后來被毛澤東稱為“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實踐。
1918年,蕭子升赴法留學,而毛澤東留在國內繼續探索救國道路。
在法國,蕭子升接觸到無政府主義,主張通過教育改良社會
毛澤東則在北京圖書館研讀馬克思著作,目睹工人階級的苦難后堅信暴力革命的必要性。
1920年蒙達爾尼會議上,蔡和森提出“明目張膽正式成立一個中國共產黨”,蕭子升卻堅持“教育救國”
這場爭論通過書信傳遞到長沙,毛澤東在回信中直言:“政治改良一途,可謂絕無希望”。
1921年那個雨夜,兩人在船艙里激烈爭論到天明。
當蕭子升在武漢下船時,他并不知道毛澤東此行是去參加中共一大。
此后他歷任國民黨政府農礦部次長、國立編譯館館長,1949年后流亡烏拉圭
晚年在異國他鄉撰寫回憶錄時,總會想起那個湘江畔的清晨——毛澤東站在船頭,手中的《資本論》被江風吹得嘩嘩作響。
張國燾
1935年6月26日,夾金山下的懋功縣城,毛澤東與張國燾的擁抱讓數萬紅軍歡呼。
但僅僅三個月后,這個擁抱就變成了歷史的諷刺。
當中央紅軍歷經千辛萬苦與紅四方面軍會師時,張國燾仗著麾下八萬兵力,公然提出“誰的槍多誰領導”
甚至密電陳昌浩“徹底開展黨內斗爭”,企圖武力脅迫中央南下。
在阿壩會議上,張國燾拍案而起:“你們中央紅軍只剩幾千人,憑什么指揮我們?”
毛澤東強壓怒火回應:“南下是絕路,蔣介石在大渡河布防了二十萬兵力!”
但張國燾一意孤行,率部南下后遭遇川軍圍堵,在百丈關戰役中損失過半。
更慘痛的是,他后來擅自派遣兩萬西路軍進入河西走廊,導致全軍覆沒,董振堂等名將壯烈犧牲。
1938年4月,張國燾借祭拜黃帝陵之機叛逃,毛澤東得知消息后沉默良久,對警衛員說:“他這一走,紅四方面軍的老同志們要傷心了。”
張國燾投靠國民黨后,被任命為“特種政治問題研究室”少將主任,但他的反共活動屢遭失敗,在軍統內部也備受排擠。
1948年,張國燾避居臺灣,后又遷往加拿大,最終客死養老院,臨終前反復念叨:“我錯了,我真的錯了……”。
陳獨秀
1918年冬,北京大學圖書館里,陳獨秀將《共產黨宣言》中譯本遞給毛澤東:“潤之,這本書你要仔細讀。”
此時的陳獨秀是新文化運動的旗手,毛澤東則是慕名而來的“粉絲”。
兩年后在上海漁陽里,陳獨秀握著毛澤東的手說:“湖南的工作就拜托你了。”
正是這次會面,促成了長沙共產主義小組的誕生。
但隨著革命深入,兩人分歧日益明顯。
1927年武漢國民政府“分共”前夕,毛澤東在政治局會議上提出“農民武裝上山”,陳獨秀卻堅持“一切工作歸國民黨”。
當汪精衛發動七一五政變時,陳獨秀躲在漢口租界的閣樓里,而毛澤東已在湖南組織秋收起義。
八七會議上,毛澤東尖銳指出:“從前我們罵中山專做軍事運動,我們則恰恰相反,不做軍事運動專做民眾運動。”
這實際上是對陳獨秀右傾錯誤的直接批評。
晚年的陳獨秀困居重慶江津,住在一間漏雨的土屋里。他靠朋友接濟度日,每天在煤油燈下撰寫《小學識字教本》。
1942年5月,陳獨秀因誤食有毒四季豆昏迷,臨終前對守在床邊的妻子潘蘭珍說:“蘭珍,我這一生……對不起黨,對不起人民。”
毛澤東得知他的死訊后,指示當地政府照顧其家屬:“陳獨秀是五四運動的總司令,他的歷史功績不可磨滅。”。
結語
歷史的選擇往往在一念之間。
蕭子升選擇了改良主義的“千年等待”,張國燾沉迷于權力的虛妄,陳獨秀固守著知識分子的清高
而毛澤東始終扎根中國大地,從農民的鋤頭、工人的鐵錘中尋找革命真理。
這些分道揚鑣的故事,恰似一面面鏡子,映照出歷史轉折關頭的復雜與必然。
正如毛澤東在中共七大上所說:“我們走過了許多彎路。但是錯誤常常是正確的先導。”
那些曾經并肩的身影,最終成為中國革命道路上最深刻的注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