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系這幾年真是風風雨雨,堪稱全球最復雜的大國關系之一。中國專家在研究和預測它的走向時,經常會有些戰(zhàn)略上的誤判。這些誤判可不是小事,不僅會影響學術圈的討論,還會波及政策制定和老百姓的認知。
在2010年代中期,很多中國專家對中美關系挺樂觀的,覺得兩國關系穩(wěn)得一批。為啥這么說?主要還是因為經濟上的聯系太深了。當時中美雙邊貿易額已經接近6000億美元,占全球貿易的比重也不小。
專家們覺得,這么大的經濟蛋糕,誰也不會輕易砸了自己的飯碗。比如2015年,中美簽了氣候變化合作協(xié)議,大家都覺得這證明兩國能找到共同利益,合作空間大得很。甚至有人拿數據說話,說美國是中國最大的出口市場,中國也是美國的重要進口來源,這種“高度互補”能讓雙方都冷靜下來,不至于鬧翻。
那時候的邏輯是這樣的:經濟全球化把兩國綁在一起,美國企業(yè)離不開中國制造,中國也需要美國的消費市場和技術。這種相互依賴就像一條保險繩,哪怕有點小摩擦,也不會真摔下去。當時還有個說法,叫“大國博弈有底線”,意思是中美就算有分歧,也不會走到徹底對抗的地步。
結果呢?2018年特朗普上臺后,直接對中國商品加了關稅,貿易戰(zhàn)正式開打。一開始,專家們還不慌,認為這只是美國的“短期策略”,雙方很快會坐下來談,畢竟誰也不想真把經濟搞垮。
可事情沒按劇本走,關稅越加越多,覆蓋了數千億美元的商品,中國也開始反制,針鋒相對。到2019年,美國把華為列入實體清單,斷了它的關鍵技術供應鏈,這一下讓很多人傻眼了。再到2020年,美國通過跟《香港國安法》相關的制裁措施,中美關系徹底從“有點冷”變成了“冰凍三尺”。
這些事兒說明啥?專家們之前太相信經濟紐帶能兜底了,以為只要錢還在賺,政治上的分歧就能壓下去。可現實是,美國壓根不按經濟賬算,它的地緣政治和意識形態(tài)考量比錢來得更重。貿易戰(zhàn)、科技戰(zhàn)、制裁措施,哪一個不是奔著遏制中國去的?專家們高估了關系的穩(wěn)定性,低估了美國翻臉的決心和速度。
為啥會誤判?一是思維慣性。過去幾十年,中美經濟確實越綁越緊,專家們習慣了用“經濟決定論”去看問題,以為錢能解決一切。二是信息不對稱。國內對美國的決策邏輯了解不夠,尤其是特朗普這種“非典型”總統(tǒng)上臺后,很多老套的分析框架不管用了。三是對地緣政治的敏感度不夠。美國不光是為了經濟利益,它還想保住全球老大的位置,中國崛起讓它感到了威脅,這比貿易額多少更讓美國上心。
這誤判帶來的后果挺嚴重的。政策層面上,中國一開始沒料到美國會下手這么狠,應對措施顯得有點被動。比如貿易戰(zhàn)初期,國內還在觀望,沒及時調整出口結構,等到關稅全面鋪開,才開始加速找其他市場。公眾層面,老百姓本來覺得中美關系再差也不會真打起來,結果一看新聞,天天是制裁、科技封鎖,心理落差挺大。這也讓政府在解釋政策時費了不少勁。
第二個坑,是很多專家覺得中美之間的矛盾不算啥大事,通過對話和外交就能管住,不會真鬧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他們有個基本假設:全球化讓大國之間互相依賴,經濟利益會把沖突限制在一定范圍。比如,以前中美在WTO框架下吵歸吵,最后總能談出個結果,大家都覺得這套路會一直走下去。
舉個例子,2020年美國通過了個法案,限制特朗普對伊朗的軍事行動權限。國內有些評論員立馬解讀,說這是美國在“糾錯”,甚至扯到臺海問題上,說美國這是不想跟中國硬碰硬。其實人家那法案跟臺海八竿子打不著,完全是伊朗問題上的內政調整。這就看出問題了:專家們有時候太想當然,低估了沖突的復雜性。
再看2023年的中菲南海爭端,更能說明這點。7月份,中菲關系剛緩和了點,菲律賓還承諾不往仁愛礁的“馬德雷山”號軍艦送建筑材料。結果8月5日,中國海警直接用水炮攔菲律賓的補給船,場面一下緊張起來。美國國務院立馬跳出來發(fā)聲明,譴責中國,還搬出1951年的《美菲共同防御條約》,說要支持菲律賓。這事兒說明啥?美國不光在經濟上搞你,還通過盟友在亞洲給你找麻煩,沖突的深度和廣度遠遠超出了專家們的預想。
還有科技領域,美國對華為的封鎖不是孤立事件,而是整個對華科技遏制戰(zhàn)略的一部分。從芯片到5G,再到AI,美國是鐵了心要把中國的高科技產業(yè)卡住。這哪是能靠幾輪談判解決的?沖突的根子深著呢。
為啥低估了沖突深度?一是樂觀過頭,總覺得美國不會撕破臉,畢竟撕破了對它自己也沒啥好處。二是對美國盟友體系的重視不夠。專家們老盯著中美兩國看,沒算到美國還能拉著日本、澳大利亞、菲律賓這些小弟一起上。三是對意識形態(tài)的忽視。中美不光是利益之爭,還有價值觀的碰撞,美國把中國看成“體制性對手”,這不是幾句外交辭令能化解的。
這誤判讓中國在應對上有點手忙腳亂。比如南海問題上,本來以為能跟菲律賓談妥,結果美國一攪和,局勢立馬升級,國內不得不再調資源去應對。再比如科技戰(zhàn),華為被卡脖子后,國內才開始加速芯片自研,早幾年要是能多點危機感,可能步子邁得更快些。公眾這邊也一樣,老百姓本來以為中美還能和平共處,看到這么多沖突,才發(fā)現事情沒那么簡單。
第三個坑,是有些專家拿中國傳統(tǒng)思維去看中美關系,老覺得“斗而不破”是真理。他們喜歡拿三國時期的魏蜀吳打比方,說大國之間競爭再激烈,最后總能找到平衡點。按這邏輯,中美就算斗得兇,也不會真崩,頂多是互相試探幾下,然后各退一步。
比如2023年初,美國新任國務卿發(fā)表聲明,指責中國在南海“破壞地區(qū)和平”,還重申了美菲防御協(xié)議。這時候,有些專家還在說,這是美國在“敲打”中國,但不會真動手,因為“和為貴”是國際關系的底色。可美國壓根不吃這套,它的外交邏輯是以自己利益為核心,想遏制你就直接上手段,哪管你什么“和合”哲學。
再看看歷史,美蘇冷戰(zhàn)最后是以蘇聯解體收場的,不是什么“斗而不破”。美國現在的對華政策,很多地方都帶著冷戰(zhàn)味兒,比如拉盟友圍堵中國、在科技上搞“小院高墻”。這跟中國傳統(tǒng)的“以和為貴”完全不是一個路數。專家們用老思維去看新問題,自然會看偏。
還有個例子,是中俄關系。有些專家覺得,中俄能像三國里的吳蜀一樣,抱團對抗美國。可2023年,俄羅斯學者自己都說了,中俄頂多是利益上的伙伴,不是真朋友。兩國在能源、中亞這些領域還有不少摩擦,想靠中俄聯盟去平衡美國,明顯高估了。
為啥會掉這坑里?一是文化差異。中國幾千年講究“和而不同”,習慣了大事化小,可美國是“零和博弈”的玩家,非要把對手壓下去才安心。二是歷史慣性。過去幾十年,中國靠經濟合作和低調外交混得不錯,專家們就以為這套還能用。三是沒跟上美國戰(zhàn)略的升級。特朗普之后,美國的對華政策從“接觸”轉向“競爭”,甚至是“遏制”,這變化太快,專家們沒完全反應過來。
這誤判讓學術界的建議有點脫節(jié)。比如早幾年還在說“加強經濟合作”,結果美國直接打科技戰(zhàn),建議完全不頂用。現在專家們開始轉方向,研究科技博弈、地緣競爭,可之前的時間浪費了,政策調整也慢了半拍。公眾這邊也懵了,以前聽專家說中美能共存,現在一看全是對抗,信心難免動搖。
這幾年,中美關系越來越緊張,專家們的樂觀泡泡一個個被戳破。2024年,美國對華投資限制又加碼,科技戰(zhàn)也更狠了,像AI、量子計算這些領域都成了戰(zhàn)場。專家們終于坐不住了,開始把研究重心轉向科技競爭和地緣博弈,想給國家出點實用的主意。有些人還公開承認,以前太信經濟合作的穩(wěn)定性了,沒看清美國要跟你“硬剛”的決心。
不過,專家們也沒徹底悲觀。他們提出了“競爭性共存”的想法,意思是中美得承認彼此是對手,但不能亂來,得定點規(guī)則,免得失控。這算是個進步,至少比以前那種“經濟能救一切”的調調現實多了。未來幾年,這思路可能會影響中國的政策,怎么在競爭中站穩(wěn)腳跟,成了新課題。
中美關系這趟路不好走,專家們要想幫上忙,就得扔掉幻想,盯著現實看。別老想著“和氣生財”,也別低估美國的狠勁兒。讀者們,你們覺得中美關系接下來會咋走?是越打越僵,還是能找到個平衡點?歡迎留言聊聊,大家一塊兒琢磨琢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