窯洞里突然安靜下來。
毛澤東的目光在這位年輕軍官臉上停留了三秒。周恩來故意問:"你看他長得像誰?"
毛澤東瞇起眼睛,仔細打量著這個挺直腰板的華北軍區炮兵旅長高存信,剛才還在緊張匯報炮兵部隊情況的高存信,此刻屏住了呼吸。
窯洞中的意外相認
1948年8月,西柏坡的晚間格外悶熱,剛剛結束部隊整訓的高存信,帶著華北軍區炮二旅的作戰經驗來到這個全黨全軍的指揮中樞。
他要向毛澤東、周恩來匯報炮兵部隊在即將到來的大規模作戰中的準備情況。
高存信35歲,身材魁梧,濃眉大眼,標準的東北人長相,他在門外等了兩個小時,看著國共兩黨決定中國命運的電報一封接一封地送進毛主席的窯洞。
此時此刻,他既是華北軍區的炮兵主官,也是一個即將見到革命領袖的普通軍人。
"進來吧。"周恩來推開厚重的木門,引他走進毛澤東的書房兼臥室。
高存信立正敬禮,準備開始他演練了無數遍的匯報,但周恩來卻打斷了他,把他引到毛澤東面前,問出了那句改變整個會面氣氛的話。
"很像高崇民同志嘛!"毛澤東突然笑了。
高存信一愣,周恩來接著說:"他的父親就是高崇民!"
整個窯洞的氣氛瞬間輕松下來,毛澤東起身,親切地拍了拍高存信的肩膀:"你爸爸是我們的老朋友啊!"
高存信的腦子一片空白,他沒想到,父親和這兩位中央領導竟然有這樣的淵源。
兩代人的革命道路
要理解這個細節的分量,必須從高崇民的革命生涯說起。
1915年,24歲的高崇民已經在東北地區小有名氣,他15歲就加入了同盟會,跟著孫中山在關外組織革命。
辛亥革命時,他帶著一群學生在沈陽城里撕毀滿清的龍旗,差點被亂槍打死。
九一八事變爆發后,東北淪陷,高崇民連夜從家里逃出來,在關內組織"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
1936年,西安事變前夕,他是張學良最信任的文人顧問之一。
在那個決定中國命運的夜晚,高崇民和張學良密談了整整三個小時,第二天凌晨,張學良下令扣押了蔣介石。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的關鍵時刻,高崇民多次往返于張學良和中共代表之間,傳遞消息、協調立場。
周恩來后來回憶說,如果沒有高崇民的斡旋,整個事變可能會血流成河。
1938年春天,高崇民專程從西安趕到延安,見到了毛澤東和周恩來,三個人在毛澤東的窯洞里徹夜長談,討論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具體策略。
從那次會面起,高崇民成了中共在東北地區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
而高存信的道路,比他父親更加戲劇化。
1933年,19歲的高存信考入了黃埔軍校第十期炮兵科,父親高崇民對此并不反對,他知道兒子需要學點真本事。
高存信在黃埔三年,成績優異,畢業后被分配到東北軍炮兵團,軍銜少尉。
可是,國民黨軍隊的腐敗讓這個年輕軍官越來越失望,軍官們貪污軍餉,克扣士兵口糧,把軍隊當成發財的工具。
高存信寫信向父親訴苦,高崇民回信只有一句話:"你自己看著辦。"
1937年,平型關大捷的消息傳到東北軍,八路軍竟然能擊敗"不可戰勝"的日軍,這讓高存信重新思考了什么是真正的抗日力量。
1938年秋天,高存信做了一個改變他一生的決定。
他給父親寫了一封信,請求開具介紹信,高崇民很快回信,附上了一封給周恩來的推薦信。
高存信帶著這封信,騎著一匹馬,穿過國共兩軍的防線,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抵達了延安。
從"反動軍官"到"紅色炮兵專家"
延安的條件比高存信想象的還要艱苦。
抗大的學員住的是土窯洞,吃的是小米加野菜,夏天滿身汗水,冬天凍得發抖,但高存信很快發現,這里的氣氛和國民黨軍隊完全不同。
在抗大,他第一次見到了真正的革命隊伍。
學員們都是自愿來的,有大學教授,有工人農民,有逃出來的國民黨軍官。
大家在一起學習馬列主義,討論軍事戰術,沒有人稱王稱霸,沒有人貪污腐敗。
高存信被安排到抗大炮兵隊當教員,這個隊伍的裝備簡陋得可怕,幾門繳獲的迫擊炮,都還是一戰時期的老古董。
但學員們的學習熱情高漲,每天天還沒亮就起床練習。
高存信開始展現他的專業能力,他根據根據地的實際情況,編寫了適合八路軍使用的《炮兵戰術教材》。
由于缺乏紙張,他用木炭在白土壁上畫圖講解,實彈射擊訓練更是奢侈,他就帶著學員用石頭模擬炮彈,重復練習裝填、瞄準的動作。
最讓高存信自豪的是自制教具。
他用竹子和鐵絲制作了炮兵測量器材的模型,用土坯搭建了各種地形的沙盤,讓學員們能夠實地模擬射擊計算。
1943年,高存信調到晉察冀軍區炮兵團任參謀長,此時,八路軍的炮兵實力已經不容小覷,他們繳獲了大量日偽軍的火炮,急需專業人才來使用和維護。
高存信成了晉察冀軍區最忙的人,白天他帶隊訓練,晚上研究繳獲武器的使用手冊。
許多戰斗中繳獲的火炮,說明書都是日文或者英文,他就一個字一個字地翻譯,整理成中文教材。
1945年8月,日本投降,解放戰爭即將開始,炮兵的重要性急劇上升。
高存信被任命為華北軍區炮二旅旅長,負責組建華北地區第一支成建制的炮兵部隊。
在西柏坡的戰略布局
回到那個改變中國歷史的夜晚。
高存信在毛澤東的窯洞里,詳細匯報了華北軍區炮兵的現狀。
他拿出一張手繪的裝備統計表:全軍區共有各型火炮128門,其中山炮34門,榴彈炮22門,迫擊炮72門。
毛澤東聽得很仔細,不時點頭,他知道,即將到來的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炮兵將發揮決定性作用。
"你們都是黃埔出身的炮兵專家,要把這支隊伍帶好。"毛澤東語重心長地說,"未來的仗越打越大,我們需要一支現代化的炮兵部隊。"
周恩來補充道:"你父親在東北的抗日工作做得很好,你在軍隊里也要繼承這種精神。"
高存信聽到這里,眼眶有些濕潤,父子二人,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崗位,卻為同一個目標奮斗著。
毛澤東給了高存信一個明確的任務:在三個月內,將華北軍區炮兵擴編至六個團,并訓練出一支能夠完成大規模攻堅作戰的精銳部隊。
會談結束時,已是深夜,高存信走出窯洞,看著滿天繁星,心中充滿了前所未有的動力。
1948年11月,高存信率領華北軍區炮兵部隊參加平津戰役。
在新保安戰斗中,他指揮炮兵進行了持續三小時的火力準備,幫助步兵一舉突破國民黨軍的防線。
1949年1月,在天津戰役中,高存信創新性地采用了"遠程炮兵支援+近距離火力網"的戰術,有效瓦解了國民黨守軍的抵抗。
三大戰役結束后,高存信被調到南京,負責組建華東軍區炮兵司令部,1955年,他被授予少將軍銜,成為"中國現代炮兵奠基人之一"。
高崇民在1949年10月1日見證了新中國的誕生,他站在天安門城樓上,看著人民解放軍的炮兵部隊雄赳赳地經過長安街,激動得熱淚盈眶。
那些曾經只能在土窯洞里用石頭練習的八路軍戰士,如今成了一支裝備精良的現代化軍隊。
高崇民擔任了東北人民政府副主席,繼續為建設新中國貢獻力量,直到1971年去世。
1948年西柏坡的那次會面,見證了兩代革命者的精神傳承。
高崇民從辛亥革命走到新中國成立,高存信從黃埔軍校走到人民軍隊,父子二人的選擇,映照出一個時代知識分子的覺醒和抉擇。
正如毛澤東在高存信離開時說的那句話:"你們這一代人,要把好的傳統傳下去,建設一個強大的新中國。"
這句話,高存信記了一輩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