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白駒去世那天深夜,中央政治局開了個罕見的會,周恩來拍板:追悼會規格要高,人民日報頭版發訃告。
為何一個來自海南的“地方干部”,能在北京引發這么大的動靜?他到底經歷了什么?
瓊崖人民的一面旗幟
1903年,海南瓊山云龍鎮一個叫長泰村的地方,出生了一個后來改變瓊崖命運的人,馮白駒。
家庭清寒,父親是個識字不多的農民,他卻在少年時代讀完了四書五經,又接受新學,能文能武,是典型的鄉村“神童”。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他在瓊山中學帶頭組織游行示威,海南雖遠離大陸政治中心,但風起云涌的時代,沒有一寸土地是“安靜”的。
他被學校記過,差點開除,家人怕他惹禍,但他反而更加堅定。
1925年考入上海大夏大學預科,在大城市,他接觸了《新青年》《共產黨宣言》。
這年冬天,在一次地下組織的小型讀書會上,他第一次聽到了“無產階級專政”這個詞,之后回瓊,主動要求參加革命工作。
1926年11月,他成為中共正式黨員,僅僅一年后,瓊崖黨組織遭到重創,特委書記黃學增等核心骨干被捕遇害,組織幾乎癱瘓。
馮白駒臨危不亂,建議召開各縣代表聯席會議,緊急重建特委,那時他才26歲。
會議在萬寧縣一個破廟中召開,參會人員多數穿著草鞋,帶著干糧卷,馮白駒提出,要把瓊崖革命當作“獨立支部來做”,不依賴上級命令,不等上級物資,這番話,被當時很多人記了一輩子。
1930年1月,馮白駒正式接任瓊崖特委書記,為了讓組織“接上線”,他親自帶材料到上海,面見李立三和周恩來,得到批準和支持,帶回了中央指示和少量經費。
最艱難的是1932年母瑞山時期,當時敵人圍剿加劇,隊伍從百人迅速減員,吃野菜,喝雨水,住山洞。
八個月后,只剩25人,馮白駒帶著這25人突圍,穿過熱帶叢林,重新建立聯絡。
這25人后來成了瓊崖抗日根據地的骨干,也奠定了“二十三年紅旗不倒”的基礎。
1937年9月,他在廣州被國民黨逮捕,身上帶著地下文件,一旦翻出就是死罪,他被關了兩個月,始終咬牙沒松口,周恩來得知后,多方斡旋,終于在11月將他營救出獄。
周恩來這次搭的“人情”,六年后以另一種方式回報了黨。
抗日烽火中的孤島戰線
1938年12月,馮白駒宣布:“我們不走,我們就在瓊崖打。”這年12月5日,瓊崖紅軍正式改編為廣東民眾抗日自衛團第十四區獨立隊,史稱“云龍改編”。
隊伍總人數剛過300人,裝備是繳來的舊槍和十幾發子彈。
一個月后,日本人就在潭口登陸,1939年2月10日,潭口阻擊戰打響,這是海南島的抗日第一戰,馮白駒親自指揮,這一仗,擊退了日軍的試探性進攻,震動全島。
他沒有去廣東大后方“另謀發展”,而是留下,在敵占區組織游擊戰。毛澤東看了報告后批示:“瓊崖特委書記還是由馮白駒同志擔任好。”
他提出兩個口號:“隱蔽精干,長期埋伏;積蓄力量,等待時機。”
1940年起,瓊崖縱隊開始襲擊交通線、據點,武器從敵人身上奪,藥品靠老百姓藏,抗戰高峰時期,隊伍擴展到7700人。
最典型的戰例是1943年白沙起義。
瓊崖縱隊支持黎族、苗族農民武裝反抗,成立了白沙抗日根據地,很多外地干部下鄉不懂方言,黎族群眾怕是“假共產黨”。
馮白駒下鄉住了半個月,靠著一口海南話贏得信任,最后白沙地區成為海南腹地最牢固的根據地。
當時海南島被日軍占領,糧食供應靠海運,馮白駒親自籌劃水上截擊,三次伏擊運糧船,繳獲大批物資。還有一次,用破船偽裝成漁船,突襲日本炮艇成功。
到了1945年抗戰勝利,馮白駒手下已經有7700余人,掌控全島一半地區,島內有12個縣,有7個歸他控制。
這支部隊,在孤島上與日軍周旋七年,從沒接到中央的實質支援,全靠地方動員和游擊戰略撐下來。
這就是后來毛澤東點名表揚的“二十三年紅旗不倒”的基礎,而背后那句話“不是山藏人,而是人藏人”,成了瓊崖軍民之間最深的默契。
解放海南島前后的抉擇與曲折
1945年抗戰勝利后,全國各地不少抗日游擊隊被調往內地整編,瓊崖縱隊也收到了北撤命令,可馮白駒沒動。
海南地處孤島,交通斷絕,一旦撤離,敵人卷土重來,人民就沒了依靠,他向上級提交報告:堅決留下,堅持武裝斗爭。
這份報告在延安引起了注意,劉少奇批示:“海南特殊,可由其另行決定。”于是,馮白駒在五指山深處建立中心根據地,秘密訓練、擴充隊伍,籌劃大決戰。
1950年春,第四野戰軍準備發起渡海作戰,馮白駒配合做島內策應,多處港口提前爆破,敵軍調動路線被切斷。林彪評價:“渡海能成功,島內配合是關鍵。”
毛澤東也說過一句話:“金門沒拿下來,是因為缺少一個馮白駒。”
1950年5月,海南解放,全島剿匪、整編、清查,馮白駒全部參與。
1951年4月,他出任海南行政公署主任,成為海南行政最高負責人,他提出“耕者有其田”“不砍一棵樹”,大力保護熱帶森林和土地分配。
這個職位只設過一屆,他是海南歷史上唯一一位行政公署主任。
進入新中國后,馮白駒職務接連上升,擔任中南軍政委員會委員、中共海南區委第一書記,可很快,風向變了。
1957年,他被定性為“地方主義典型”,遭到嚴厲批評,會上點名、檢討、撤職,有人寫大字報罵他搞“山頭主義”。
馮白駒沒爭,沒辯解,只說:“我要是離開了瓊崖,就是死人。”
調離海南后,他去了浙江,任副省長,這是個安排,也是“冷處理”,他沒抱怨,開始學浙江方言,帶干部下鄉搞調研。
他有句口頭禪:“海南話我講了半輩子,現在換個地方,得重新學。”
1963年4月,他被任命為浙江省委委員、副省長,那一年,他60歲,依然風雨無阻地跑基層,臺州、紹興、麗水,到處都有他的足跡。
后來的某些年代,他也受到了一些誤解,他曾說:“人活著,總得對得起當年死在母瑞山的那些人。”
1972年,他身體出了問題,肺部和胃部情況嚴重,浙江省報北京備案,結果,周恩來親自批示:“安排到北京治病。”
北京協和醫院開了特例,馮白駒入院,專人照顧,費用全免,病房外貼了特別標識,避免干擾。
這個時候,他已經在政治上被邊緣近十年,可這一次,周恩來拍板:“他是老同志,海南的老根據地,是他一手撐起來的。”
追悼會規格,要高
1973年6月4日,浙江省委正式為馮白駒平反,恢復政治名譽,但那時,他身體已撐不住了。
一個月后,1973年7月19日清晨,馮白駒在北京病逝,終年70歲,消息傳出后,浙江省委即刻派人進京,帶著生平材料和醫療記錄交中央。
當晚午夜,中央政治局開會,時間是凌晨1點,議題就是馮白駒的追悼問題,這在當時極為罕見。
會上,周恩來定下幾件事——
- 追悼會規格要高,在八寶山舉行
- 《人民日報》第一版刊出訃告
- 花圈由國務院和軍委出
- 葉劍英代表中央參加追悼會
會上還討論了一件事,馮白駒1937年被捕時寫過一封信,曾被指控“妥協”。
周恩來拍板:“那封信我們看過,沒問題。”當年他親自營救馮白駒出獄,現在再次澄清。
7月28日,八寶山追悼會舉行,參加的人很多,有葉劍英、紀登奎、李德生、周建人、廖承志等,還有中央軍委、國務院、總政派代表。
周恩來沒來現場,但親自送花圈,親自審定悼詞。
第二天,1973年7月29日,《人民日報》頭版登出訃告,這是極少數“省級干部”享受的待遇。
悼詞這樣寫:
“馮白駒同志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是中國人民的忠誠戰士。”
“在長期堅持海南的革命戰爭中,貫徹毛主席的人民戰爭思想,發動群眾,依靠群眾,克服種種困難,與敵人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
這段文字,是周恩來親自修改的,稿紙上有他的親筆圈劃,“不屈不撓”四字是他加的。
這個追悼會,不只是送別一位革命老兵,更是一次歷史的公正回響。
海南島的很多干部后來回憶說,“我們海南,是靠馮白駒撐起來的。”而在北京,也有老人說:“有的功勞不會忘,就像這場追悼會。”
馮白駒一生,從海南農村走到國家中樞,從游擊山頭到人民大會堂,經歷了三代領袖時代的風云變幻,身后沒有遺囑,只有一句話:“人要做事,不要做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