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6 月 29 日,加拿大財政部宣布將取消原定于 6 月 30 日生效的數字服務稅,以推進與美國的貿易談判。
美加關系中,加拿大始終站在一個無奈和尷尬的位置上:既不能脫離,又無法對抗。這一次,圍繞數字服務稅的紛爭再度上演,加拿大選擇了撤回。
一個現實——加拿大根本沒有資格跟美國講條件。
加拿大的經濟架構,從設計之初就像一根綁在美國戰車上的纜繩。對美出口占了它GDP的將近五分之一,相關產業維持著數以百萬計的工作崗位。這意味著,美國只要輕輕一拉,加拿大的整個經濟都得跟著晃。指望和這樣一個“靠近即生存,脫離即死亡”的鄰居掰手腕,本身就是一種奢望。
問題是,這邊你剛退了一步,那邊特朗普立刻就上來頂你胸口。他不是講規矩的人,更不是講感情的政客。只要能對他有利,他哪管你是盟友還是鄰居。
過去幾年,美加關系之所以還能保持表面上的體面,說白了,是因為華盛頓還愿意扮一扮紳士。可一旦特朗普重回舞臺,這種“表面功夫”就成了歷史。
加拿大這次的讓步,也許是想保留住最后的談判余地。但問題是,一旦你讓過一次,對方就知道你到底怕什么。
特朗普最擅長的,就是用一次又一次的試探,把你推到沒有回頭路的邊緣。下一次,他大可以從別的領域發難:農產品關稅、能源出口配額,甚至重新炒作北美自貿協議。
這不是假設,而是經驗。
退無可退的加拿大,會不會有那么一刻,真的試圖硬碰硬?很難說。從國家實力來看,它既沒有軍事威懾力,也缺乏經濟獨立性,連地理位置都成了桎梏——夾在美國腹地邊緣,想找靠山都難。
但從民意的角度看,長期的壓抑和羞辱正在激起更多的不滿。這種情緒一旦積壓到極限,政治決策也就難以再用“理性”來預測。
與其說加拿大這次“慫”是失敗,不如說是一種被逼無奈的求生本能。它既看得見前方的火坑,也知道背后是懸崖,唯獨找不到那條可以跳出去的岔路。
當年美國興旺發達的時候,加拿大的確是跟著沾了不少光。但現在,燈塔開始晃了,倒影下面的人,只會更容易被淹沒。加拿大沒有選擇地理位置,但必須承受由此帶來的地緣后果。
說白了,它的慫,不是病,而是一種宿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