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民生無小事工作室】
在寧夏中部干旱帶的茫茫戈壁上,揚黃灌溉工程引來的黃河水劈開荒漠,澆灌出一片綠洲。這里是全國最大的易地生態移民集中安置區——吳忠市紅寺堡區。
自1998年紅寺堡區開發建設起,23萬移民從寧夏南部山區和陜西、甘肅等地遷來,在這片曾被稱為“不毛之地”的土地上重建家園。在276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殘疾群眾有6500多名,他們與疾病抗爭、與命運較勁,在“娘家人”紅寺堡區殘聯的關心支持下努力書寫幸福篇章。
在第七次全國自強模范暨助殘先進表彰大會上,紅寺堡區殘聯捧回全國殘疾人工作先進集體獎牌。“要把日子過好,還要靠大家一起攢勁。”紅寺堡區殘聯理事長馬廣步說。“攢勁”是西北方言,意思是“使勁干、好好活”。攢勁不僅是寧夏人的口頭禪,更是紅寺堡區殘聯和殘疾人兄弟姐妹們一起奮斗的信念。
吳忠市殘聯督導調研紅寺堡區殘疾人康復工作。
攢就業的勁——讓更多殘疾人端穩飯碗
翻開紅寺堡區殘聯的工作臺賬,一組組數據印證著實干足跡:開展電商直播、手工編織等特色培訓1625人次;培育“合作社+農戶+基地”產業模式,建成16家就業創業基地,扶持973戶殘疾人發展特色種植養殖,實現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創新“輔助性就業+日間照料”模式,開發就業崗位200余個。
紅寺堡區殘聯正攢著勁,讓更多殘疾人端穩就業飯碗。在紅寺堡,90%的殘疾人住在農村,最大的問題是沒技術、沒活干。
沒技術,就精準培訓。針對有勞動能力的殘疾人,開展養殖、種植、刺繡、電商直播等訂單式培訓。在培訓內容上,結合當地黃花菜、葡萄等特色產業,邀請農技專家到田間授課;針對殘疾人特點,開發手工編織、電商客服等輕體力崗位培訓課程。
沒活干,就創造機會。紅寺堡區殘聯依托閩寧協作、國煙幫扶等資源,打造“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集群模式。在新莊集鄉紅川村就業基地,當地殘疾人分工協作完成藥材分揀、晾曬,一個月能拿2000元。在創業社區的電商孵化園里,殘疾人主播組成直播團隊,通過“紅寺堡特產+殘疾人故事”的帶貨模式,最高月銷售額突破5萬元。16家就業創業基地如星星之火,在荒漠上燃起殘疾人抱團發展的希望。
面對占比近半的重度殘疾人群體,特別是農村家庭“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困境,紅寺堡區殘聯創新打造“忘憂草”殘疾人托養中心。集日間照料、康復訓練、輔助性就業于一體,這里成為160名重度殘疾人的“第二個家”。
走進“忘憂草”殘疾人托養中心的手工編織室,十幾名托養于此的殘疾人正在老師的指導下專注地編織杯墊、收納籃,這些產品通過殘聯搭建的渠道銷往各地,小小的手工作品承載著他們自食其力的尊嚴。
為讓更多殘疾人有尊嚴地活著,紅寺堡區殘聯精心培育“羅山腳下的攢勁人”勵志品牌,挖掘出李耀梅、徐海俠等一批就業創業典型人物,激勵殘疾人自強自立,讓殘疾人看到“別人能行,我也能行”。
在紅寺堡,殘疾人李耀梅的故事人人皆知。2010年她因車禍致殘,靠扎掃帚還債,雙手磨出層層老繭。紅寺堡區殘聯發現后,送來3萬元創業資金,還幫她對接電商平臺、聯系景區銷路。如今,李耀梅的掃帚合作社年銷售額超200萬元,帶動百余名殘疾人和留守婦女就業。
“殘聯的人比我還懂市場,幫我把小掃帚做成了大產業。”李耀梅感慨地說。
徐海俠是另一位攢勁女性,她因一次意外左腿高位截肢,但并沒有放棄追逐夢想。她創辦“愛心同行”洗車行,專招殘障者和貧困戶;運營“忘憂草”殘疾人之家和殘疾人(自強)托養中心,為80多名殘障人士提供康復、教育和就業培訓;創立“俠客行”志愿服務組織、打造“一家親”社區餐廳,為無數殘疾人和困難人士提供生活幫助……在徐海俠看來,“殘疾人并不比別人差,他們只是需要一個機會”。
在紅寺堡就業創業與人才服務中心的扶持下,徐海俠還積極打造殘疾人綜合服務中心創業(電商)孵化園,為入駐基地的殘疾人創業者提供辦公場地、工作崗位、創業培訓等服務平臺,幫助他們實現創業夢想。
在徐海俠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殘疾人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工作。劉永明是其中之一。他是一位強直性脊柱炎患者,從一開始求職碰壁到成為一家傳媒廣告公司的老板,離不開前輩的引領和殘聯的支持。
劉永明成功后,他不斷地為更多殘疾人尋求工作機會,讓更多殘疾人找到工作。“我求職時曾四處碰壁,現在想力所能及地幫更多的人。”劉永明感慨道。如今,他的公司已吸納數名殘疾人就業,業務涵蓋廣告設計、活動策劃等領域。
紅寺堡區殘聯在開展殘疾人假肢適配取模工作。
攢服務的勁——讓重度殘疾人有人疼有人管
“基層殘疾人工作,就得腳沾泥土、心貼群眾。”這是馬廣步常掛在嘴邊的話。在紅寺堡區殘聯,每個工作人員都有一本“民情日記”,記錄著殘疾人的家長里短;每個鄉鎮都有“殘聯工作日”,工作人員雷打不動下村入戶。馬廣步說:“做好殘聯工作沒有別的竅門,就是多到田間地頭走一走、多聽殘疾人心里話、多動腦解決實際問題。”
在紅寺堡區人民醫院門診大廳、青云湖休閑公園入口等人流密集處,“共享輪椅”服務點標識醒目,居民掃碼即可免費借用,解決臨時性、應急性出行難題。像這樣的服務點,全區共有6個。同時,12個“愛心接力”輔助器具借用點分布城鄉,方便殘疾人就近獲取所需輔具。900多戶殘疾人家庭通過“一戶一策”的無障礙改造,消除了居家生活的攔路虎,一個便捷友好的“15分鐘無障礙服務圈”已然成型。
“殘疾人出不了門,我們就上門去!”這是紅寺堡區殘聯的工作信條。針對重度肢體、精神、智力殘疾人等特殊群體,他們組建了12支“紅融融”助殘服務隊,創新推出辦證、認證、送輔具、送教、維權“五上門”服務機制。“我們三天兩頭就到殘疾人家里去,了解他們的急難愁盼問題。”紅寺堡區殘聯維權股主任李忠平說。
在紅寺堡2.5萬名跨省自發移民中,有1200多名殘疾人因為“人戶分離”,辦證難、辦事難。為了解決這個難題,紅寺堡區殘聯組建“紅融融”助殘服務隊,殘聯黨員干部帶頭,聯合多部門上門服務,大家主動敲開殘疾人的家門,把辦證、送輔具等服務送到他們身邊。
51歲的陜西人雷春會,28歲就來紅寺堡務工,后因病癱瘓。他想辦殘疾人證,卻因戶口不在本地,一直都沒辦成。馬廣步回憶:“當我們把嶄新的第三代殘疾人證送到雷春會手中時,這個西北漢子握著我的手不放,眼淚掉了下來。”
為破解康復服務“最后一公里”難題,紅寺堡區殘聯構建了“1+3+30”服務矩陣,即1個康復中心、3個殘疾人之家、30個社區康復站。投資2500萬元建成的康復中心配備專業設備120臺(套),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組建40人專業團隊,累計為6144人次提供康復訓練。針對重度殘疾人,紅寺堡區殘聯創新“送康復體育服務進家庭”模式,為300戶重度殘疾人提供個性化居家康復服務,培養康復健身體育意識。
為把困難重度殘疾人家庭無障礙改造項目做到群眾心坎上,紅寺堡區殘聯構建起區、鄉、村三級聯動工作機制,按照“困難重度殘疾人優先、一戶多殘家庭優先”的原則,結合急用先改、先易后難的工作思路,在充分尊重殘疾人意愿的基礎上,全面開展摸排工作。通過建立網格化管理模式,精準掌握每一戶殘疾人家庭的改造需求,確保改造方案既符合實際,又貼心暖心。
李忠平說:“截至2024年底,我們一共爭取330余萬元,對665戶困難重度殘疾人家庭進行無障礙改造。2025年,爭取了自治區90萬元項目資金,地方安排了20萬元,對234戶困難重度殘疾人家庭進行改造。目前,項目設計已經完成,計劃在7月底完成改造。”
紅寺堡區殘聯深知,好的服務不僅是生活照料,更是精神滋養。他們創新開展殘疾人文化進家庭“五個一”活動——讀一本好書、看一場電影、參觀一次展覽、參加一次文化活動、游一次紅寺堡。在圖書館盲人閱覽室,盲人電腦、盲文書籍讓視障人士觸摸文字的溫度;在電影院里,無障礙設施讓殘障人士無出行壓力。
體育活動讓殘疾人展現生命力量。紅寺堡區殘聯在寧夏率先制定《殘疾人體育運動員教練員獎勵辦法》,組建輪椅田徑等5支運動隊。2023年全國殘特奧運動會上,紅寺堡選派的5名運動員獲得13金3銀1銅的佳績,運動員馬尚俊在各類田徑運動中斬獲多枚金牌,實現了寧夏殘疾人競技體育的突破。
“因為一次意外,我癱瘓在床,生活不能自理,是體育讓我找回了自信。”馬尚俊說。
紅寺堡區殘聯聯合殘疾人康復中心,開展惠殘政策宣傳義診活動。
攢制度的勁——讓殘疾人事業發展得到有力支撐
紅寺堡區殘聯創新構建的“443”保障服務機制,成為推動殘疾人事業發展的四梁八柱。
“443”保障服務機制包括4項保障,分別是組織保障、經費保障、陣地保障、待遇保障;4項服務,分別是陽光政務服務、精準康復服務、就業創業服務、無障礙改造服務;3項活動,分別是典型引領機制、文化鑄魂工程和體育強基計劃。這套“443”保障服務機制并非憑空想象,而是在解決當地特殊難題中淬煉出的創新智慧。
在組織保障上,紅寺堡區建立“區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聯動”工作機制,構建區、鄉、村三級殘聯組織網絡,配備79名專職委員,實現服務網絡全覆蓋。創新“黨建引領+殘疾人組織”模式,將殘疾人工作納入基層治理考核體系,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組織保障格局。
“在經費保障上,既要向上爭取,也要向下動員,更要盤活社會資源。”馬廣步說,2020年以來,紅寺堡區累計爭取各級資金4245萬元,落實專職委員崗位補貼269萬元,創新“財政+社會”多元投入模式,設立600萬元低收入群體兜底救助基金,動員企業捐贈300余萬元支持殘疾人事業發展,形成了“財政+社會”的多元投入機制。
在陣地保障上,紅寺堡區投資2500萬元建成殘疾人康復中心和殘疾人托養中心“雙中心”,組建40人專業服務團隊,創新“托養+就業+培訓”一體化服務模式,實現48名殘疾人集中托養、輔助性就業。
在待遇保障上,紅寺堡區建立“1+N”政策保障體系,實現4179名殘疾人應保盡保,為2898名重度殘疾人代繳養老保險,2024年實現持證殘疾人意外傷害保險全覆蓋,累計理賠34.3萬元,構筑起“保險+救助”的疊加保障網。
紅寺堡區殘聯的創新,還體現在用數字化賦能服務上。他們建立“一人一檔”動態管理系統,收錄6508名殘疾人的基本信息、需求清單、服務記錄,通過大數據分析精準對接需求。在紅寺堡殘聯微信小程序上,殘疾人可在線申請輔具、查詢政策、預約上門服務,后臺系統自動派單,實現服務一網通辦。這種“線上+線下”融合模式,讓379名跨省移民殘疾人足不出戶就解決了辦事難題。
更具突破性的是,他們將實踐經驗上升為制度規范。除了全區首個殘疾人運動員獎勵辦法,還制定了《殘疾人家庭無障礙改造技術規范》《殘疾人托養服務操作指南》等6項區級標準,讓服務有章可循。這些制度創新不僅解決了紅寺堡的特殊難題,更為全區殘疾人工作提供了可復制的經驗,連續5年在寧夏縣級殘疾人工作績效評價中獲得優秀等次,2024年殘疾人群眾滿意度達95%以上。“以前工作是摸著石頭過河,現在有了制度支撐,工作更有章法了。”馬廣步說。
如今的紅寺堡,殘疾人事業已融入鄉村振興大局。在全國易地搬遷移民致富提升示范區建設中,區殘聯正謀劃著更長遠的藍圖——擴建康復中心、新增5家“殘疾人之家”、培育10個殘疾人就業示范基地……
“我們要讓每個殘疾人都能共享發展成果,像黃河水一樣,日子越來越甜。”馬廣步的話語中,飽含著對未來的信心。
從荒漠到綠洲,從貧困到小康,這支基層殘聯隊伍用“使勁干、好好活”的韌勁,讓殘疾人在移民安置區紅寺堡實現了從“活下去”到“活得好”的跨越。這是紅寺堡的答卷,更是新時代殘疾人事業的生動縮影——只要用心用情、真抓實干,就能讓每一個生命都綻放光芒,讓共同富裕的道路越走越寬。
人民日報記者 焦思雨
原文刊載于2025年第13期、6月23日出版的《民生周刊》雜志
本文來自【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民生無小事工作室】,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及傳播服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