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中國科技在5G、人工智能等領域突飛猛進,然而一到海外市場,西方卻常常以“國家安全”之名筑起市場壁壘。這種待遇與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制造業大國的地位嚴重失衡。很多國家一邊高度依賴中國市場,一邊卻在政治上和美國高度綁定。最近加拿大政府又以所謂“國家安全”為由對中國企業發起無端指控,就是一個例子。究其根源,既是西方輿論機器的刻意引導,也暴露出一個殘酷現實,中國需要在國際上用一場直觀的“立威”行動,重塑國際敬畏。
而立威的對象,外界討論的很多,很多人都在說,會不會是在臺海?但最近大家都覺得,應該目標先不要定在臺海,反而應該指向印度。事實上,印度《經濟時報》也披露,過去兩個月中國突然暫停對印度出口特種肥料,導致印度水果、蔬菜及經濟作物產量面臨斷崖式下跌。那些含有微量元素和生物刺激素的高效肥料,占印度相關產品進口量的80%,直接關系著42.3% 以農業為生的印度人口的生計。中國企業選擇精準打擊印度農業領域應該是絕非偶然,因為農產品出口是印度外貿收入的支柱,更是莫迪政府穩定民生的生命線,所以被我們的相關產業給盯上了。
事實上,印度長期自視為西方制衡中國的“戰略棋子”,甚至為此沾沾自喜。它曾經一面配合美國“印太戰略”在邊境制造摩擦,一面高調推動對華產業脫鉤,還又千方百計想要從中國部分“黑心”商人那里,撈到寶貴的工業技術轉讓。可以說,印度就是一個長期對華虎視眈眈、且行為準則下限極低的小人,甚至對我國邊境安全都足以構成持續威脅。
更關鍵的是,個人感覺,就當下情況,相較于臺海牽動的復雜國際局勢,印度更適合作為“立威”的理想對象。從戰略上講,未解的邊境爭端、近期印軍作戰能力的露怯、西方對印度戰略價值的質疑,共同構成歷史性的契機。而恰逢印度農民因肥料短缺走上街頭,莫迪面對多面夾擊,他應該明白:所謂“左右逢源”的投機時代已然終結。
更進一步說,一場展示雷霆手段卻可控的對印懲戒,足以震醒所有低估中國的旁觀者。這或是打破西方圍堵、重定亞洲秩序、立我國威的關鍵一步。當然,相信國家高層自然有戰略籌謀,我們將堅決支持國家的決策行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