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會議后,多少功臣將帥落了難,唯林彪全身而退,職級還越來越高。單憑這“明哲保身”的機變,便足見他“明哲保身”的能力。
要說林彪這個人的故事,得先從他的老家說起。他祖籍在咱們湖北黃岡,那地方自古出文人,像聞一多、李四光都是黃岡走出去的。不過林彪是出生在黃岡當地有名的地主家庭,從小衣食無憂,家里不僅田產多,還重視讀書。按理說這樣的家庭,孩子大多會走讀書入仕的路子,可林彪偏不,他打小就對排兵布陣、行軍打仗的事兒特別著迷,翻兵書、練體力,小小年紀就顯露出和同齡人不一樣的志向。
時間來到1925年,那時候的中國正處在風云變幻的年代,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國民革命運動勢頭正猛,各地都在辦新式學堂培養人才。其中最有名的,要數孫中山在廣州創辦的黃埔軍校。林彪聽說了這個消息,就跟家里商量,去廣州考黃埔軍校。家里人一開始有點猶豫,畢竟兒子要去那么遠的地方,可看他對從軍這事這么執著,最終還是點頭同意了。
這一年,林彪背著簡單的行李,跟著幾個同樣懷揣報國夢的年輕人,一路顛簸到了廣州。黃埔軍校的招生考試,不僅要考文化課,還要考軍事常識和體能。林彪從小讀書就扎實,加上平時沒少鍛煉,幾輪考試下來,順利考上了第四期步兵科。而且就在這一年年底,林彪還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7年,蔣介石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大肆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汪精衛也在武漢“分共”,國共合作的大革命宣告失敗。面對敵人的血腥鎮壓,中國共產黨決定用武裝起義來反擊。就在這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等人領導了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這時候的林彪,雖然只是起義軍里一個普通的連長,但他在戰場上表現得特別勇敢,很快就得到了上級的注意。
南昌起義后,起義部隊遭到了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損失很大。為了保存革命力量,朱德、陳毅等人帶著剩下的隊伍轉戰贛南閩西,最后上了井岡山,和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會師。
井岡山成了中國革命的第一個農村根據地,林彪跟著部隊一路征戰,在這期間他的軍事才能逐漸顯露出來。從排長、連長一路升到營長、團長,后來又當上了紅四軍的軍長。那時候的紅軍條件特別艱苦,缺槍少彈,缺醫少藥,可林彪帶著部隊打了不少硬仗,像五斗江戰斗、草市坳戰斗、龍源口大捷,這些戰役都讓他在紅軍里出了名。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開始長征。林彪這時候已經是紅一軍團的軍團長了,這個職務相當于方面軍的高級指揮官。長征路上,紅軍經歷了無數艱難險阻: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雪山過草地……每一場戰斗都驚心動魄,每一次行軍都考驗著戰士們的意志。
1935年10月,中央紅軍到達陜北吳起鎮,長征勝利結束。這時候的紅軍雖然人數比出發時少了很多,但個個都是能打硬仗的精銳。為了培養更多的軍事人才,黨中央決定成立紅軍大學(后來改名為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簡稱“抗大”)。
因為林彪在長征中的出色表現,再加上他在軍事理論,組織上決定讓他擔任紅軍大學的校長這所學校培養了的軍政干部,后來都成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中堅力量。毛主席還親自給抗大題詞:
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
1937年7月,日本全面侵華,抗日戰爭爆發。國共兩黨再次合作,共同抗日。這時候的紅軍主力改編為八路軍和新四軍,林彪被任命為八路軍第115師師長。115師可是八路軍的三大主力師之一,能當上這個師的師長,足見黨中央對他的信任。這時候的林彪剛滿30歲,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他早就盼著能在抗日戰場上大顯身手。
1937年9月,日軍大舉進攻山西,企圖奪取太原。為了阻止日軍的進攻,八路軍總部決定在平型關一帶設伏。平型關是山西東北部的一個險要關口,兩邊是高山峻嶺,中間只有一條狹窄的公路,是日軍從靈丘向平型關推進的必經之路。林彪帶著115師的主力部隊,提前幾天就悄悄埋伏在了平型關附近的山林里。
戰士們躲在草叢里、石頭后面,餓了啃干糧,渴了喝涼水,一等就是好幾天。9月25日清晨,日軍坂垣師團的輜重部隊進入了伏擊圈。林彪一聲令下:“打!”頓時,槍聲、手榴彈爆炸聲響徹山谷。日軍沒料到這里有埋伏,頓時亂作一團。八路軍戰士們端著刺刀沖下山,和日軍展開了白刃戰。這一仗打了整整一天,115師殲滅了日軍1000多人,擊毀汽車百余輛,繳獲了大量武器彈藥。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平型關大捷”。
平型關大捷的消息傳開后,全國上下都轟動了。這是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以來,中國軍隊取得的第一個重大勝利,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極大地鼓舞了全國軍民的抗日信心。黨中央和毛主席專門發來賀電,表揚115師“首戰告捷,威震全國”。
不過,命運有時候總愛開玩笑。1938年3月2日,林彪帶著幾個警衛員去晉西找地方建立抗日根據地。走到隰縣的時候,他們和閻錫山部的晉綏軍一個哨兵相遇了。那個哨兵遠遠看見有人過來,以為是日軍,緊張之下舉槍就打。子彈從林彪的右肋穿過,雖然沒有傷到要害,但一顆子彈留在了他的體內,還造成了嚴重的神經損傷。
這顆子彈帶來的后遺癥非常麻煩。林彪對溫度、濕度特別敏感,一遇到冷風、冷水或者強光,就會渾身發抖、出冷汗,有時候甚至會呼吸困難。醫生說這叫“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在當時醫療條件很差的情況下,根本治不好。延安的醫院設備簡陋,藥品也不夠,只能做一些簡單的處理。為了徹底治療,組織上決定送他去蘇聯。1938年冬天,林彪帶著醫護人員和警衛人員,從延安出發,經新疆、阿拉木圖,一路顛簸到了莫斯科。
在蘇聯的日子里,林彪住在克里姆林宮附近的一所醫院里,接受了當時最先進的治療。蘇聯醫生用了各種方法,手術、藥物、理療,但效果都不太理想。不過在蘇聯期間,他也沒有閑著,一方面繼續治療,另一方面研究歐洲戰場的戰術,還和蘇聯的一些軍事專家交流經驗。這一待就是四年,直到1942年2月,林彪的身體狀況稍微穩定了一些,才取道新疆回到延安。
回到延安后,中央對林彪的歸來非常重視。1942年5月,他在延安參加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被增選為第七屆中央委員。后來又擔任了中央軍委委員,繼續參與黨和軍隊的領導工作。
抗戰勝利后,中央原本安排林彪到山東當軍區司令員。這年冬天他帶著隊伍走到河南濮陽時,突然接到緊急命令改道東北。原因是那里局勢突變,需要他這個留過蘇聯的軍事干部坐鎮指揮。當時東北遍地都是日軍留下的武器倉庫,還有成建制的偽滿洲國軍隊等著接收,中央給林彪的任務就是把這些裝備整合成能打仗的部隊。
這個調動徹底改變了林彪的人生軌跡。他帶著十萬出頭的部隊進駐東北,面對的不僅是接收日偽資產,還要在冰天雪地里跟國民黨精銳部隊搶地盤。別看林彪平時沉默寡言,打起仗來卻像換了個人。他帶著參謀們整天蹲在地圖前琢磨,總結出"一點兩面"的突擊戰術:集中優勢兵力攻一個點,兩側部隊像鐵鉗一樣包抄,這種打法在四平戰役里頭一回亮相就啃掉了國民黨兩個師。
1947年冬天,林彪帶著部隊在松花江邊發起"三下江南"戰役。零下三四十度的嚴寒里,戰士們穿著單衣趟冰河,槍栓都凍得拉不開。林彪硬是靠著這種不要命的打法,三個月里把國民黨軍趕出長春城。這時候的東北野戰軍已經膨脹到百萬之眾,光是火炮就有上萬門,成了全國最肥的部隊。
遼沈戰役打響時,林彪的戰術眼光顯露無遺。他力排眾議先打錦州,把國民黨軍進出東北的咽喉給掐死了。圍攻錦州那會兒,解放軍用炸藥把城墻轟開缺口,步兵端著爆破筒往上沖,硬是把范漢杰的十萬大軍困死在城里。這場戰役下來,東北全境解放,四野的裝備直接翻了三倍,光繳獲的火車頭就能組成一個運輸師。
打下錦州后,林彪的部隊像下山猛虎般沖進關內。天津攻堅戰打得那叫一個漂亮,劉亞樓帶著三個縱隊三面包圍,先用重炮把城墻轟出缺口,接著步兵扛著云梯往上爬。守城的陳長捷還沒反應過來,城頭就已經插滿紅旗。天津解放后,北平的傅作義徹底成了甕中之鱉,最后只能開城投降。這兩場戰役加起來,四野就消滅了國民黨八十萬大軍。
南下作戰更顯林彪的軍事才能。在衡陽附近的衡寶戰役中,他發現白崇禧的部隊正在集結,立即下令部隊急行軍六十小時。戰士們背著迫擊炮翻山越嶺,鞋子跑爛了就光腳踩著碎石前進。當四野的先頭部隊突然出現在敵軍后方時,白崇禧的"鋼七軍"還沒來得及展開就被打垮了。這場仗讓廣西的土匪聞風喪膽,后來解放軍打到鎮南關時,越南的胡志明都發賀電慶祝。
打下海南島才是林彪最得意的之作。當時薛岳在島上修了三十多個碉堡群,還布滿了水雷。林彪讓人從香港買來三百艘漁船,讓戰士們白天躲在紅樹林里,晚上悄悄劃船渡海。登陸那天正趕上臺風,海浪打得船艙里全是水,戰士們用身體護住槍支彈藥。等守軍發現時,解放軍已經在灘頭挖好了戰壕。這場戰役創下了木帆船渡海作戰的奇跡,為后來解放臺灣積累了寶貴經驗。
從長白山打到天涯海角,四野的軍靴踏遍大半個中國。林彪的指揮部就像個會移動的蜂巢,有時候在火車上指揮作戰,有時候直接住進剛解放的縣城。他有個習慣,每打完一仗就要在地圖上插小紅旗,等全國解放時,地圖上已經插滿了代表勝利的紅點。1955年授銜時,他胸前的三枚一級勛章在陽光下閃閃發亮——這是對他在遼沈、平津、渡江三大戰役中貢獻的最高肯定。
不過鮮有人知的是,這位戰場上的"常勝將軍"回到和平年代卻像變了個人。
建國后的林彪
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百廢待興,各項事業都在有條不紊地推進。林彪因為工作表現出色、貢獻突出,職務逐步提升,后來便舉家從原來的住地遷往北京定居。那時候,他的生活重心也從地方轉到了中央,日常更多參與國家層面的軍事事務。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后,國際局勢驟然緊張。作為鄰國,中國面臨著是否出兵支援的關鍵抉擇。毛澤東主席經過反復考量,認為需要一位既有豐富作戰經驗、又能精準把握戰場態勢的將領掛帥出征。思來想去,毛主席首先想到了林彪。畢竟,林彪長期在東北戰場指揮作戰,對寒冷氣候、山地作戰等情況有豐富經驗,理論上是入朝作戰的合適人選。
然而,當中央向林彪征求意見時,他卻以身體不適為由婉拒了這一重任。考慮到他的健康狀況,中央最終尊重了他的意愿,沒有強求。不過,朝鮮戰爭的戰局牽動著所有人的心,志愿軍入朝前后,林彪又以“出國療養”為名,前往蘇聯進行檢查和治療。這一次他在蘇聯停留了相當長的時間,直到1951年才回到國內,此后便定居在北京的毛家灣。
說到毛家灣這個地方,其實頗有歷史淵源。早在明朝時期,這里曾是某位毛姓官員的私宅所在地。后來隨著朝代更迭,宅邸幾經易主,逐漸荒廢。林彪一家搬來后,根據實際居住需求對院子進行了改造:翻修了房屋結構,加固了院墻,還在院子里種了不少花草樹木。從那以后,毛家灣就成了林彪一家的長期居所,直到1971年。
1951年冬天,也就是林彪從蘇聯回國后不久,組織上正式任命他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副主席。這之后,他的工作分工更加明確,主要負責軍事方面的戰略規劃。到了1954年,隨著國家體制的進一步完善,林彪的職務又增加了兩項重要頭銜:國務院副總理和國防委員會副主席。這意味著他不僅要參與軍隊事務,還要在國家行政層面承擔更多責任。
由于身體的不適對林彪的工作產生了直接影響。盡管他的職務越來越高,理論上需要在更多場合露面、參與決策,但實際上他很少出現在公眾視野里。日常除了處理必要的公務,大部分時間都待在毛家灣的院子里休養。他不愛參加宴會、慶典這類熱鬧活動,也盡量避免在公開場合講話。身邊工作人員回憶,那段時間的林彪“特別惜命”,對生活質量要求不高,飲食簡單,穿著樸素,甚至有些“避世”的傾向。
有人可能會好奇:位高權重的林彪,為何甘愿過這種“半隱退”的生活?其實這和他當時的心態密切相關。一方面,多年的戰爭生涯讓他對生死看得比較淡,更珍惜眼前的安穩生活;另一方面,身體的限制讓他不得不接受現實:很多事情想做但力不從心,與其勉強支撐,不如順其自然。
外有抗美援朝,內有新中國剛剛站穩腳跟,各項事業百廢待興。這時候,國家領導層也面臨著人員調整與工作分工的新課題。其中,朱德同志作為德高望重的老一輩革命家,因年事已高、精力日漸衰退,逐漸減少了直接參與政務的頻率。
這位曾在井岡山與毛主席并肩戰斗、被稱為“紅軍之父”的開國元勛,此時更愿意把精力放在總結革命經驗、關懷基層官兵上,中央軍委的日常事務便主要由另一位戰功卓著的將領——彭德懷同志負責主持。
說起彭德懷,在紅軍時期就是能征善戰的主力將領,職務和資歷與林彪不相上下;到了抗日戰爭年代,他指揮的八路軍一二〇師在敵后戰場屢建奇功,職位早已超過林彪;解放戰爭時期,他帶領西北野戰軍在條件艱苦的西北戰場與國民黨馬家軍周旋,硬是用小米加步槍扭轉了戰局,解放了大片國土;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后,他又臨危受命出任中國人民志愿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率領志愿軍跨過鴨綠江,把不可一世的美軍從鴨綠江邊打回了三八線以南。
這些赫赫戰功,林彪看在眼里、記在心上。他心里清楚,彭德懷既有豐富的實戰經驗,又有卓越的指揮才能,更難得的是那股子“敢打硬仗、能打勝仗”的硬朗作風。所以對于彭德懷主持軍委日常工作,林彪打心底里信服。
可盡管林彪主觀上想遠離權力中心,但客觀形勢的變化卻讓他不得不重新被推到臺前。時間來到1958年,當時的國內國際局勢正經歷復雜調整,中央需要在軍事領導層面進行更周全的布局。幾位老一輩革命家經過反復商量,覺得有必要請林彪重新參與核心決策。于是,有人開始頻繁做他的工作,希望他能“出山”分擔重任。
起初,林彪的態度很堅決。他覺得自己這些年身體一直不太好,神經衰弱的老毛病時常發作,對強光、噪音特別敏感,實在不適合再承擔高強度的工作。而且他早已習慣了“每天讀書看報、種種花草,偶爾和家人聊聊天的“半隱士”生活。可架不住身邊人反復勸說,尤其是他的妻子葉群。
葉群這個人性格比較要強,對政治風向向來敏感。她總覺得丈夫這么“退隱”下去太可惜,總琢磨著要幫林彪“找回應有的位置”。
除了外部推動,林彪自身的狀態也在悄然變化。七年的靜養雖然沒有徹底治好他的老毛病,但確實讓他的身體有了一些起色。
漸漸地林彪也意識到,自己的“退隱”雖然能換來個人清凈,但可能影響國家軍事工作的整體推進。沒過多久,林彪便以“身體好轉、愿為國家效力”的名義,正式回到了工作崗位。
正式“出山”
1958年5月召開的中共八屆五中全會上,林彪被增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共中央副主席,正式進入核心領導層。
隨著地位的提升,林彪開始在政治舞臺上展現鋒芒。當時軍隊內部正在開展反對教條主義的整風運動,林彪敏銳地抓住這個契機,將矛頭指向了在軍事教育領域有重要影響的劉伯承元帥。他聯合一些同志對劉帥主持的軍事學院提出批評,指責其教學內容"脫離實際",這場運動最終導致劉伯承離開軍事領導崗位。
時間來到1959年夏天,一場突如其來的政治風暴席卷廬山。彭德懷元帥因對"大躍進"提出不同意見而受到批判,原本主持軍委日常工作的彭總被撤銷職務。在這個關鍵時刻,毛主席提議由林彪接任國防部長。據知情人士回憶,當時的林彪多次以"身體未愈""缺乏管理經驗"為由推辭,但在妻子葉群的反復勸說下,最終還是接受了這個重任。
掌權后的林彪展現出與以往不同的行事風格。他利用軍委副主席的職務之便,開始對軍隊高層進行人事調整。那些曾與他共事的老戰友,如總參謀長羅瑞卿大將,都成了他重點"關照"的對象。1965年,羅瑞卿在調查一樁普通案件時堅持原則,觸動了某些人的神經,林彪抓住這個機會,聯合其他高層對其展開批判,最終導致羅瑞卿被撤銷職務。這種"翻舊賬"的手段,成為林彪鞏固權力的重要方式。
在毛家灣的寓所里,兩幅手書始終懸掛在林彪臥室顯眼處
世間瑣事千千萬,這件最緊要,管好自己守規矩
暫且委身在虎狼窩,說破真相嚇壞人
這兩句話生動體現了他的處世哲學。處理文件時,他嚴格遵守"三不原則":不主動表態、不獨立決策、不留下把柄。遇到需要批示的文件,他總是先請示毛主席的意見,得到明確指示后才簽字認可。對于某些重要文件,他甚至會讓秘書模仿自己的筆跡,在毛主席批示后補上"完全贊成毛主席的指示"的字樣。這種刻意的政治姿態,讓毛主席逐漸對他產生信任。
1966年,一場改變中國命運的風暴悄然降臨。劉少奇、鄧小平、彭真這些曾經叱咤風云的老同志,接連遭遇沖擊。
林彪私下跟他的心腹曾感慨:劉少奇和鄧小平都是好同志。劉少奇和彭真,那都是有本事的人。把劉少奇撤下來,沒道理。更讓人意外的是,有資料顯示在風暴來臨前,林彪案頭常擺著本《論共產黨員的修養》,這是劉少奇早年的理論著作,還多次要求身邊的人學習。
倉皇出逃
直到了1970年的廬山會議開到第三場,原本還被寄予厚望的林彪集團,跟江青、張春橋這些人的較量里明顯落了下風。會場里的火藥味越來越濃,以前那些跟著林彪喊口號的人,這會兒都低著頭不說話,連最鐵桿的支持者都開始往后縮。
時間一晃到了1971年五一勞動節。往年的這個時候,天安門廣場上總是彩旗招展,林彪作為國家領導人,總要站在觀禮臺上和群眾揮手致意。可這年的慶祝活動剛結束,他掃了一眼人群就轉身往休息室走,連句話都沒留。
身邊的工作人員剛要跟上,他擺了擺手,帶著黃永勝、吳法憲這些心腹匆匆鉆進了停在廣場邊的汽車,一溜煙就沒了影子。在場的人都愣住了,誰也沒想到,這個曾經在公開場合永遠保持"親密戰友"笑容的副主席,會以這樣的方式告別。
其實早在這之前,林彪就已經察覺到不對勁了。毛主席從1971年8月開始南巡,先后去了武漢、長沙、南昌等地,一路找當地的黨政軍負責人談話。談話內容很微妙:先是肯定了"文化大革命"的成績,接著話鋒一轉,說"有人要搞陰謀"。這些很快就在高層傳開了,林彪在北戴河的住處里,每天守著電視機看新聞,越看臉色越沉。
9月8日夜里,林彪接到了葉群的電話,說主席已經回到了北京。9月12日傍晚,林彪站在客廳里,臉色白得像紙,突然對葉群喊:"收拾東西,馬上走!"
那天的夜晚,林彪帶著葉群、林立果,還有幾個最親信的警衛,鉆進了停在機場的256號三叉戟飛機。機艙里,林立果抱著地圖反復核對路線,葉群不停地說著"到了那邊就好了",可林彪靠在座椅上,一句話也沒說。
飛機起飛后,原本計劃的航線是向南飛往廣州,可飛到蒙古上空時,飛行員突然發現導航系統出了問題,飛機開始偏離預定航道。就在這時,地面傳來消息:中國外交部已經向蒙古方面通報,有一架不明國籍的飛機侵入領空。
9月13日凌晨2點多,這架載著林彪一家和七名機組人員的飛機,一頭撞在了蒙古溫都爾汗的荒漠上。熊熊大火燃起時,沒有人知道機艙里最后一刻發生了什么,只有焦黑的殘骸和散落的文件碎片,無聲地訴說著這場倉皇出逃的結局。
后來人們常說,林彪的結局其實是自己一步步走出來的。從戰爭年代那個能征善戰的"常勝將軍",到后來逐漸沉迷于權力斗爭,甚至不惜策劃陰謀,他的每一步都離最初的理想越來越遠。
要是他能守住當年"為人民服務"的初心,憑著在戰場上出生入死的功勞,即便不當什么"接班人",也能在歷史上留下更光彩的一筆。畢竟,真正的歷史評價,從來都不是看一個人爬得多高,而是看他走得有多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