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建黨104周年
七一前夕
記者來到97歲高齡老黨員江沛釗家中
和老人一起回憶過去的崢嶸歲月
江沛釗佩戴光榮在黨50周年紀念章
生于1928年的江伯是土生土長的花都區花東鎮高溪村人,1989年從花縣農機修理制造第一廠黨總支書記崗位上退休,曾為花縣第五次黨代表、花縣第七屆人大代表。盡管江伯退休36年,今年已97高齡,但依然精神矍鑠、行動自如。目前江伯在新華城區深居簡出、與世無爭,每天在家里看看書報、在陽臺前種種菜。
青蔥歲月,種下革命的種子
1950年,22歲的江沛釗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至今黨齡已有75年,參加工作38年,先后在花縣縣委組織部、廣東省燃料廳、花縣煤建公司、花縣機電五金廠、花縣農機修理制造第一廠等單位,從一名普通的科員,成長為公司副經理、廠黨支部總書記,在新中國花縣大建設時期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童年時代,小沛釗和3兄弟無憂無慮地生活在出生地高溪村,家里比較殷實,有10多畝水田,是村中小有名氣的耕讀人家。9歲時,父母以一擔谷作為年度學費,將小沛釗送到村里私塾入讀,直到13歲才回家務農。時值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江沛釗的表叔、共產黨員盧克文在高溪村教書為掩護,從事地下組織工作。擁有一定文化知識的江沛釗經其介紹,秘密加入了新民主主義青年團,成為一名覺悟較高、思想進步的有為青年。
1948年初,在父母操持下,20歲的江沛釗與鄰村16歲姑娘李英結婚。隨著國共內戰全面打響,國民黨抓壯丁上戰場的傳言四起,江沛釗聞風跑到香港避難,并尋找黨組織。江沛釗說,如果那時能夠找到表叔盧克文,就會入黨了,可惜在港的幾個月時間都沒有找到表叔。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當天,江沛釗從香港回到家鄉,正趕上甘生領導的東三支三團隊在村里召開村民大會。江沛釗受邀站到講臺上,大聲對鄉親們說:“我對解放軍的勝利前景充滿信心!我們農民要翻身做主人了!”江沛釗激昂的講話讓大家受到極大的鼓舞,會場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
投身建設,書寫人生最美篇章
1949年10月13日花縣解放,副縣長甘生派人到高溪村,邀請江沛釗加入縣公安營,擔任李溪片大片長、團支部書記,負責宣傳黨的政策,開展征糧、清匪、反霸等工作。李溪片包括李溪、保良、石角、高溪、鳳崗一帶。由于江沛釗為人誠懇、工作踏實,得到鄉親們大力支持,順利完成工作任務。
1950年是江沛釗人生一個關鍵的轉折點。由于工作出色,江沛釗被縣委組織部送到廣東省革命干部學校學習一年,期間又被派到韶關市北江專區接受入黨培訓,并光榮入黨。1951年初,江沛釗被借調到廣東省燃料廳工作。為《南方日報》解決印刷用紙問題,省燃料廳選派江沛釗到廣州造紙廠參加籌備建廠工作。1952年,造紙廠順利投產,徹底解決了《南方日報》《廣州日報》等報刊印刷用紙問題,為了感謝當年為廣東新聞事業發展作出重大貢獻的造紙人,《南方日報》社向江沛釗免費贈閱報紙近73年,直到2025年元旦才結束。
完成造紙廠工作后,江沛釗被廣東省燃料廳調到煤炭礦產科。1958年,為解決能源短缺問題,省燃料廳開發了位于廣州北郊至花縣的“廣東煤田”,其中華嶺礦區開發最鼎盛時期人數達3000多人。作為該廳革命委員會成員,江沛釗負責監督指導礦區安全高效生產,他每天翻山越嶺行走十幾公里,有時甚至早上8點坐吊籠下礦井、凌晨才出井。很多時候,江沛釗從礦井出來,渾身上下又黑又厚的煤灰、灰頭土臉的樣子逗樂了同事,而他總是憨憨一笑了之。
江沛釗1958年出差北京在天安門前留影
在“廣東煤田”工作期間,江沛釗多次陪同各級領導深入礦區視察,曾經接待過周恩來、葉劍英、陶鑄等黨和國家的領導人。江沛釗多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1958年—1976年多次被單位派遣到北京出差、匯報工作。廣州市煤炭局成立后,花縣相應設立煤建公司,并以加強技術骨干力量為由將江沛釗調回花縣,擔任花縣煤建公司副經理。在江沛釗也不負眾望,在他的業務指導下,花縣小煤窯發展十分迅速,高峰時期有180多個。
1977年,為了落實廠礦“三級安全管理網”制度,江沛釗下礦井檢查工作,不幸被滾落的大石頭砸中,送醫檢查后發現斷了4條肋骨。江沛釗用自己的重傷,把礦井安全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換來了數十位工人的生命安全。當年,他被評為“花縣模范勞動先進工作者”。
經過長期的煤炭開采,花縣的地質發生了變化,不再適合大規模掘采。1981年,花縣煤建公司轉產成立“花縣機電五金廠”,主要為廣州五金交電站生產自行車依架,江沛釗擔任廠黨支部書記。兩年后,1983年,花縣農機修理制造第一廠面臨重大轉型,為確保國企轉型順利進行,縣委組織部調派江沛釗擔任廠黨總支書記,主持全面工作。到任后他首先解決了工廠大水塔儲備的重要技術問題,為工廠生產轉型起到了關鍵性作用。1988年全廠工業總產值228萬元,占全縣機械行業總產值18%。
回歸家庭,齊享四代同堂之樂
1989年江沛釗光榮退休,終于正式回歸家庭。每天在家里看報讀書、做飯洗衣,在陽臺前種果樹、蔬菜。他還不時用自己的專業知識指導小區鄰里維修家電,小區居民都親切地喊他“江伯”。
如今,江伯與93歲的李英相濡以沫77年、相敬如賓。每天清晨,江伯都要到小區附近的小食店為妻子買早餐,他說:“我年輕時一心撲在工作上,虧欠家庭、虧欠妻子太多了,退休后要努力彌補。”
江沛釗夫婦和子女合照
江伯夫婦培養的三子一女都已成材,在社會各有成就。現今夫妻倆兒孫繞膝、四代同堂。大兒子現已退休,他說:“老爸很有主見、很正氣,他經常把‘利在一身勿謀也,利在天下者必謀之’這句話掛在嘴邊,一輩子沒有以權謀私,他在職時有很多招工招干的機會,但都沒輪到我們,他的兒孫都是靠自己開動腦筋,自謀出路、自主創業。”
女兒阿姍告訴記者:“我老爸愛動腦愛動手,前段時間,家里的洗衣機壞了,他不讓買新的。他買了一些書研究了兩日,便將洗衣機拆開,將燒壞的發動機線路接駁好,再重新安裝上去,現在洗衣機又能正常使用了。”說完阿姍扭轉頭笑對江伯說:“老爸,你又為家里省了一筆錢,改天我請你吃大餐。”
江伯則笑呵呵地說:“以前頓頓老芋頭,現在吃喝不用愁。但我的飲食早已習慣清淡,大餐已經沒有吸引力啰。”
這就是江伯,一個平凡而樸實的老人,一個不忘艱苦奮斗的共產黨員。
來源: 花都區融媒體中心
圖文:謝惠瑜、李八一 歐政芳
編輯:花無缺
“花都融媒視頻號”內容推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