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國新 辦舉行發布會,宣布9月3日在首都天安門舉行盛大閱兵式。 這次閱兵由徒步方隊、裝備方隊和空中梯隊組成,參閱的所有裝備均為國產現役主戰裝備。
此次閱兵會有哪些看點、亮點、燃點? 下面一起通過回顧十八大以來的幾次盛大閱兵,從中尋找答案。
2015年9月3日
84%裝備首次亮相
2015年9月3日舉行的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式,是新中國歷史上第15次大閱兵,也 是我國第一次舉行抗戰勝利日閱兵。
參加受閱的共有12000名官兵,共編為50個方隊,其中有27個裝備方隊和10個空中梯隊,500多件40多種型號的武器裝備,其中84%是首次在閱兵中亮相。
國產99A式主戰坦克組成箭形編隊,引領27個裝備方隊通過天安門。
05A式兩棲突擊車首次以16輛編組方隊形式亮相。
反坦克導彈方隊受閱的紅箭-10反坦克導彈,具備射程遠、威力大、命中精度高、抗干擾能力強等特點,可以全天候對地面高價值目標及低空、低速飛行目標實施精確打擊。
“猛虎師”裝甲團駕駛18輛11式兩棲突擊戰車作為裝備第7方隊首次公開受閱。
空警-500預警機完成了首次精彩亮相,它是繼空警-2000、空警-200后,中國自主研制的第三型預警機。
殲-15列裝后首次參加閱兵,也是我國閱兵史上第一次出現艦載機受閱梯隊。
今年閱兵式上可能看到哪些新艦載機?
這十年間我國艦載機有很大變化。在今年的閱兵式上,我們有機會看到哪些新的艦載機?
總臺新聞觀察員魏東旭分析, 艦載機的出現具有里程碑意義,意味著我國航母具備實戰能力。航母遼寧艦、航母山東艦已服役很久,艦載機部隊主 要由殲-15飛鯊構成。在此前的閱兵式上,殲-15飛鯊 家族不斷壯大。此次可以期待海上作戰體系的展示,艦載機部隊或參與受閱的航母上的鋼鐵雄鷹會給我們帶來更多的驚喜。
2017年7月30日
以實戰形式“沙場點兵”
展示作戰能力躍升
2017年7月30日,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閱兵在朱日和訓練基地舉行。 這是我軍首次組織以慶祝建軍節為主題的專項閱兵。參閱裝備類型多樣,近一半為首次參閱。
此次接受檢閱的共有12000名官兵、600余臺裝備,組成1個護旗方隊、27個地面方隊和9個人員方隊;陸海空三軍航空兵100多架戰機編成1個紀念標識梯隊、1個空中突擊梯隊和6個空中梯隊。
電子偵察方隊中受閱的電子偵察車組具有多手段集成、部署靈活、機動性強等特點,能夠為掌握復雜電磁環境下戰場主動權提供有效支撐。
以陸軍某特種作戰旅為主的特種兵方隊乘坐輕型全地形車,在朱日和訓練基地接受檢閱。
鷹擊-83K空艦導彈是首次亮相,具有全天候、超視距、多目標精確打擊能力。
一架運-20和兩架運-9組成的楔形編隊,米秒不差地飛過檢閱臺上空,這是國產運輸機編隊首次集體亮相。
威風凜凜的殲擊機梯隊進入視野,領銜的是我國自主研發的第四代超音速隱身戰斗機殲-20。
殲-20首次以三機編隊的形式接受檢閱,這也是殲-20第一次以戰斗姿態展示在世人面前。
沙場閱兵瞄準實戰需求,融合不同作戰能力
回想起朱日和沙場閱兵,有幾個震撼瞬間令人難忘:
首先,穿著迷彩服處于戰斗狀態的軍人跑步集結,畫面非常震撼。
在裝備展示中,有很多山貓突擊車。在朱日和沙場閱兵過程中,運輸直升機不是直接飛過受閱的相關空域,而是在飛行過程中降落地面后,運輸直升機所搭載的突擊兵力馬上進行作戰訓練展示,完全以實戰化的狀態參與閱兵式。
瞄準實戰的需求,把不同的作戰要素和作戰力量融合成為一個有機整體,強化制勝能力。
今年閱兵式編隊再亮相方式是否有新變化?
在朱日和閱兵中,運-20和殲-20首次參加閱兵,當時運-20和兩架運-9作為國產運輸機編隊接受檢閱,殲-20三機編隊首次以戰斗姿態接受檢閱。今年閱兵式上,編隊再亮相是否會有新的變化?
魏東旭表示,首先數量會更多,而且會有不同的搭配和組合的方式。殲-20已經服役了很長時間,人民空軍裝備殲-20的數量越來越多,在閱兵式上就會有更多的殲-20展示它的作戰能力。
2018年4月12日
首次在南海舉行閱兵
海軍航母首次受閱
2018年4月12日,中央軍委在南海海域隆重舉行的海上閱兵,48艘艦艇、76架戰機、萬余官兵參加受閱,這是新中國歷史上規模空前的海上閱兵,是新時代人民海軍的豪邁亮相。
此次受閱編隊在水面分為七個梯隊,分別是戰略打擊、水下攻擊、遠海作戰、航母打擊、兩棲登陸、近海防御、綜合保障。
受閱飛機組成艦載直升機、反潛巡邏作戰、預警指揮、遠海作戰、對海突擊、遠距支援掩護、制空作戰等10個空中梯隊,在受閱艦艇編隊上方凌空飛過。
這是首次在南海舉行的閱兵,也是海軍航母首次受閱。
排在最前列的是國之重器戰略打擊梯隊,由戰略核潛艇組成,而航母打擊梯隊由數艘驅逐艦、2艘054A型護衛艦和一艘901型補給艦組成。
在盛大的閱艦式結束后,遼寧艦還特別舉行了海上艦載機起飛訓練,4架殲-15艦載機先后騰空而起,直插云霄。
戰略核潛艇是國家戰略安全重要基石
2018年的南海閱兵,最吸引人的就是戰略打擊梯隊。當時在梯隊最前面的就是兩艘從來沒有公開露面過的戰略核潛艇。戰略核潛艇在閱兵當中亮相有什么樣的意義?
魏東旭表示,除了海上閱兵式,戰略核潛艇不太可能出現在人們視野當中,它是國之重器,也是進行戰略核威懾,是進行二次核反擊的“撒手锏”。戰略核潛艇最大優勢是潛藏在深海大洋的區域進行戰備值班,隨時能夠發射潛射的彈道導彈,具備洲際打擊能力,是國家戰略安全最重要的基石。
2019年10月1日
新裝備震撼亮相
集中展現70年國防成就
2019年10月1日,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閱兵式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 此次全體受閱官兵由人民解放軍、武警部隊和民兵預備役部隊約15000名官兵、580臺裝備組成的15個徒步方隊、32個裝備方隊;陸、海、空航空兵160余架戰機,組成12個空中梯隊。
15式輕型坦克在陸上作戰模塊第二方隊輕型裝甲方隊中首次實裝公開亮相,它在高寒缺氧環境下機動性能更好,特別適合在高原進行作戰。
在無人作戰方隊中,攻擊-11無人機首次亮相。
在裝備方隊的最后,東風-41洲際戰略核導彈壓軸登場。
海上巡邏機梯隊中的運-8反潛巡邏機,是我國第一代固定翼反潛巡邏飛機,是實施反潛作戰的重要力量。
轟炸機梯隊中轟-6N轟炸機首次亮相。
陸航突擊梯隊中的直-20戰術通用直升機首次公開亮相,低空呼嘯掠過天安門廣場上空。
東風-41靈活機動,生存力強的戰略武器
2019年戰略打擊力量集中亮相,在核威懾體系當中,東風-41是具有戰略屬性的“撒手锏”武器。
新聞觀察員魏東旭表示,東風-41采用的是“儲運發一體”模式,導彈的儲存、運輸和發射都在一個平臺上,在有效的執行戰略任務中,它的生存能力大幅度地提升,即使對方有衛星等各樣偵察手段,也無法確定它的具體位置,針對它的行動難以掌握。在進行戰略力量展示中,還有不同型號的彈道導彈,射程更遠、突防能力更強,所以不僅是導彈的數量增加了,導彈的技術水平也上了新的高度,突防能力全方位提升。就像中國軍迷所說的那樣,東風快遞,使命必達,不能拒收。
來源:微信公眾號“央視一套”
編 輯丨歡 樂
責 編丨韓志博
審 核丨高 樂
值班編委丨董俊杰
本文轉載自公眾微信號:央視一套
訂購
風上風云|云端故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