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張愛萍將軍為一位已經離世的故人題寫了一副挽聯,字里行間寫著:“智勇雙全,治國有方,一事二主,兩邊無傷。”
從這短短幾句挽聯中,不難感受到張愛萍將軍對這位故人深深的敬佩與贊揚。挽聯不僅表達了敬意,也隱含了不少值得玩味的信息。
能得到像張愛萍這樣我軍高級將領的高度評價,想必此人必定是為國為民無私奉獻的英雄人物,至少在中國革命史上有著顯著貢獻。然而,令人震驚的是,有知情者透露,這位故人竟是個間諜,甚至曾策劃刺殺中共最高領導人毛主席。
這一消息一出,許多人都感到極其詫異。畢竟,這個人不久前曾來到大陸接受癌癥治療,還獲得了鄧公的親自接見。怎么可能是我方情報的間諜?如果真是間諜身份,那只能是來自蔣介石陣營的人。更令人費解的是,中共領導人為何允許他從臺灣遠渡重洋來到北京?
他的身份在眾人眼中猶如謎團,令人難以琢磨。更耐人尋味的是,若他真是一個罪惡累累的特務,為何張愛萍將軍要為他題寫挽聯?又為何用“一事二主,兩邊無傷”這樣含義深刻的詞句稱贊他?這背后隱藏的信息,不容小覷。
那么,這個人究竟是誰?他的經歷又是怎樣的呢?
這位得到張愛萍將軍贈送挽聯的人叫沈之岳。他因患癌癥在大陸治療,但病情已至晚期,回到臺灣后不久便去世了。
沈之岳曾是蔣介石的得力助手,也是革命戰爭時期中共的死敵。
他出生于一個底層家庭,幼年目睹了山河破碎、百姓流離失所、戰亂頻仍的慘狀。那時,中華大地上軍閥混戰,戰火連綿,饑荒遍地。少小的沈之岳心懷憂國之志,父親送他上學,他便立志要振興中華,挽救危亡。
這樣的種子在心中悄然生根發芽,隨著時間推移,逐漸長成參天大樹。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東北三省迅速淪陷,張學良的“懦弱不抵抗”激起了全國憤怒。
當東北陷落的消息傳遍全國,正坐在教室里的沈之岳心中燃起熊熊怒火。他早已下定決心投身革命,九一八事變成為點燃他愛國激情的導火索。
但當時他只是一個手無寸鐵的學生,無法以武力抗敵,只能帶領同齡人走上街頭,舉行示威游行,呼吁國民政府抗擊南侵的日本軍隊。
然而,張學良不抵抗背后是蔣介石的默許。蔣介石奉行“攘外必先安內”的策略,他既能忍受日軍南侵,卻絕不容忍國內的愛國抗議浪潮,更堅信這些抗議背后必有共產黨人在操控。
于是,蔣介石下令清洗共產黨,逮捕抗議學生。沈之岳在一次準備游行時,被蔣介石派出的警察抓捕,與同伴們一起被關進監獄。
監獄生活并未讓沈之岳屈服,反而激發了他的智慧。他意識到蔣介石抓捕他們,主要是為了揪出共產黨在學生中的內鬼。于是他開始認真研究馬列主義和中國共產黨,想弄清這是什么樣的力量,竟令蔣介石如此懼怕。
正在此時,蔣介石派來的監獄長和審訊官開始盤問這些學生。不同于其他人戰戰兢兢,沈之岳反而在牢中大笑,引起監獄長的注意。
審判開始時,沈之岳使出驚人演技,聲稱自己背后有重要背景,言辭鏗鏘有力,令獄方誤以為他是上級派來的特工。
監獄長對他既疑惑又害怕,便上報高層,請示如何處置。經過反復核查,最終確認沈之岳不過是個普通學生,他的所謂背景全是裝出來的。
監獄長被耍后怒不可遏,重刑對付他,并將此事報告給國民黨特務頭子戴笠。
戴笠卻對沈之岳的聰明和膽識產生了興趣,親自到監獄會見了他。
沈之岳初見戴笠,聽聞其冷酷無情的名聲,既緊張又敬畏。當戴笠表明身份時,他連忙認錯,但戴笠反而欣賞他的膽量,兩人在陰暗潮濕的牢房里展開了秘密交談。
外界無人知曉他們的談話內容,也不清楚雙方達成了什么協議。只知道不久后,戴笠親自下令釋放沈之岳,還給予了他重要文件和情報支持。
隨后,沈之岳頻繁出入戴笠辦公室,不久后神秘消失。
當他再現時,已變成積極參與學生革命活動的李國棟,逐漸與共產黨建立聯系,最終憑借良好表現成功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然而,沈之岳并不滿足,他渴望前往延安,親近中共最高領導層。
戴笠知悉此事后大力支持他,賦予更多權力,并進一步完善他的身份資料。
戴笠本人雖然心狠手辣,卻深信命理。據說他命中缺水,便特別重視身邊將領的命理,像沈之岳和另一個王牌沈醉都帶有“水”的命格,因此格外看重。
戴笠的人格極具復雜性,但對沈之岳寄予厚望,視他為手中鋒利的利刃。
戴笠的人生目標有二:一是奪取蔣介石之外的最高權力,二是打壓一直與他對立的中統特務。
沈之岳、沈醉和其他特務不僅針對中共,也承擔與中統斗爭的重任。
在沈之岳潛入延安之前,他曾為戴笠處理了大量中統革命元老,那些老頑固無不震驚于一個年輕特工的手段。
很多人曾不屑地說:“沈之岳不過是二流特工,能掌握什么秘密?又怎懂我們文件?”
實際上,沈之岳不僅能熟練解讀機密文件,還會開車、洗照片、跳舞,并精通英語、俄語等多種技能,這些都是戴笠親自培養的。
他如同一把銳利的刀刃,既能削弱中共勢力,也能制服不服從的中統老牌特務。
后來,沈之岳帶著刺探延安情報的任務來到西安,化名沈輝,追隨蕭志平教授進入延安。
蕭志平不僅是中共同志,也是毛主席的密友,此行商討抗日大計,激發青年愛國熱情,毛主席親自接見。
沈輝并未急于行動,而是裝作老實憨厚,一直緊隨蕭教授身后。
他不是手軟不敢動手,而是想獲取更重要的機密:中共軍隊部署、后方支持、戰略規劃。
毛主席注意到這位精干青年。蕭志平離開后,沈輝作為進步青年留在延安。
組織對外來人員審查極嚴,經過反復偵查,發現沈之岳的履歷十分完美,唯一破綻是籍貫與出生地不符。
反間諜部門叫他講幾句家鄉話,他流利應答,并解釋因漂泊多地而填寫失誤。
這一舉動消除了懷疑,他的進步青年身份得到確認。
沈之岳遂成為毛主席身邊的秘書,長時間潛伏未被察覺。
直到某天毛主席欲抽煙,卻找不到火柴,沈之岳立即遞上火柴。此舉讓毛主席產生懷疑:一個不抽煙的人為何隨身帶火柴?
毛主席讓他試抽幾口,沈之岳假裝陶醉,反而暴露了假象。
于是,毛主席將他調離身邊,并加派三倍護衛。
離開毛主席身邊后,沈之岳在延安失去重要地位,便轉戰浙江繼續間諜活動。
抗戰膠著時,爆發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眾所周知這是蔣介石對八路軍、新四軍的清洗,鮮有人知提供行軍路線的正是沈之岳。
事成后,他回到重慶,光明正大成為情報科科長,長期在蔣介石身邊工作。
抗戰結束后,解放戰爭爆發,沈之岳依然活躍戰場。形勢逆轉,他隨蔣介石退居臺灣,成為蔣家父子的左右手。
上世紀90年代,患胰腺癌的沈之岳病重難忍,妻子建議去大陸治療。
沈之岳猶豫不決,北京方面卻送出示好信號,他便啟程前往北京。
抵京后,鄧公親自接見他,表示善意。
治療結束返臺后,病情未見好轉,沈之岳不久便去世。
他去世后,張愛萍將軍為其題寫了那副耐人尋味的挽聯。
這副挽聯令眾人震驚,因為大家知道沈之岳曾是中共的對頭情報人員。
張愛萍將軍的舉動似乎暗示了些什么,難道沈之岳真的是一位復雜的雙面間諜?
隨著他的離世,這段謎團也隨之塵封。
歷史車輪滾滾向前,沒人能確切揭曉沈之岳的真實身份,但鄧公的態度和張愛萍將軍的挽聯,仍然讓人浮想聯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