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繼祖
張生元
韓勝和
齊培禮
剛入黨時,他們是意氣風發的年輕戰士,身著嶄新的軍裝,眼中滿是保家衛國的堅定信念;時光流轉,如今他們雖已鬢染霜華,但指尖撫過胸前的獎章,那份永不褪色的初心依然在心中激蕩。
信仰是靈魂,是旗幟,是方向。無論是身在軍營,還是回到社會,老兵們心中都有一個不曾改變的信仰,那就是——永遠跟黨走。
今年“七一”來臨之際,記者走訪多位老兵,聆聽他們的軍旅往事和入黨故事。
張生元:
我是黨員,不怕犧牲!
1970年12月,18歲的張生元拿到了入伍通知書。次年1月,他便到空軍某師報到,成為一名特等文化兵。“小時候看露天電影,解放軍的英勇身姿深深打動了我,一心就想當兵,哪怕父母不同意,我還是要去。”回首青春軍旅路時,他依然心潮澎湃。
1978年,張生元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作為軍械員,張生元在部隊負責維護飛機航炮。他清晰記得,在一次即將開展的邊境任務中,加油罩不翼而飛,飛機無法起飛,現場氣氛緊張凝重,軍長親臨督辦搜尋。張生元和戰友齊上陣,不放過任何一個角落。終于,在油箱里發現那枚銅制罩子,他們趕緊小心翼翼地將其取出,成功排除飛行隱患。
然而,部隊中的一場意外,成了他心中永遠的痛:戰友在更換發動機時,因吊車鋼索斷裂被砸中,年輕的生命就此隕落。那慘烈的一幕深深刻在張生元腦海。“我心痛不已,但我是一名黨員,必須發揮先鋒模范作用,絕不能退縮。”張生元說,戰友們用轟鳴的機翼書寫著國防擔當,“我是黨員,不怕犧牲,我還要讓更多人知道我們的故事”。
退役后,張生元將對軍旅的情感融入紅色收藏。從1990年收藏郵票開始,他逐漸打造出自己的“微型博物館”:2000余冊紅色書籍、軍事書籍、40多部老式相機、150多件鬧鐘、80余部老式電話,還有來自不同年代的打字機與手搖計算機。其中,一頂真皮飛行帽尤為珍貴,磨損痕跡仿佛還留存著當年的記憶;一本蓋著“絕密”章的50年代文件,雖已解密,但卻見證著特殊歷史。那些記憶都沉淀在一件件老物件里,陪伴著張生元。
如今,73歲的張生元將部分藏品捐贈給蘭州石化教育基地,同時擔任紅色展館講解員。他常常向參觀的青少年講述藏品背后的紅色故事,諄諄囑咐新一代:要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甘繼祖:
這是黨考驗我的時候,我先過!
1962年,17歲的甘繼祖從蘭州應征入伍,奔赴喀喇昆侖邊境。初到三十里營房,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讓他頭痛欲裂。他只能用背包帶勒緊頭部,試圖緩解疼痛,每咽下一口饅頭,都伴隨著令人窒息的胸悶氣短,仿佛胸口壓著巨石。見連長面色如常,甘繼祖便好奇:“連長,你當時是怎么熬過來的?”“一顆保衛祖國和人民的心!”連長堅定地回答。甘繼祖看到連長胸前的黨員徽章熠熠生輝,從此一心想加入中國共產黨。
甘繼祖在部隊的任務是護送測繪儀上山。起初,他總覺得自己的工作“不夠重要”,既不能像哨卡戰士一樣駐守在冰雪陣地,也無法參與前線作戰。直到測繪組組長告訴他:“咱們的進口測繪儀是‘寶貝疙瘩’。儀器要是出問題,邊境測繪就得拖一年,軍事部署全得受影響。”這番話讓他第一次意識到,自己肩上的擔子有多重。
入伍第三年,冬季的一個傍晚,測繪組完成任務下山時突遇暴風雪,氣溫驟降,河水冰封。甘繼祖想到了自己已向黨組織遞交入黨申請書,毅然說道:“這是黨考驗我的時候,我先過!”他將測繪儀小心交給戰友,獨自先去探路,后面的戰友跟著他的腳印過河。大家成功過河后,他支撐不住,暈倒在岸邊。
后來,順利“通過”黨的考驗,甘繼祖終于如愿加入中國共產黨。
1968年退役后,甘繼祖進入蘭州長津電機廠,先后擔任武裝部長和保衛科長。任武裝部長期間,他訓練的民兵成績優異,成為民兵建設的標桿。
如今,80歲的甘繼祖仍在續寫“邊防故事”,退休后他常去黨校和小學講課,給報社寫邊防故事,致力于傳承喀喇昆侖精神。2019年他寫的《過去的歲月》獲蘭州市征文一等獎,他感慨:“只要有人愿意聽,我就會把‘守邊人’的故事一直講下去。”
齊培禮:
我是新兵中唯一的黨員,凡事應該我在前!
1955年冬季,18歲的齊培禮正式加入解放軍步兵部隊。入伍次日就是新兵訓練,齊培禮和同一批新兵們順利完成了三發子彈射擊與手榴彈投擲訓練,第三天即奔赴連隊執勤。
服役期間,齊培禮目睹了戰爭的殘酷:同批入伍的戰友腹部中彈,仍堅持戰斗,直至壯烈犧牲;另有戰友在戰斗中遭敵人殘忍傷害……這些讓他刻骨銘心。但作為70名新兵中唯一的黨員,他始終沖鋒在前,參與搶修工事、運送彈藥等任務。“我是新兵中唯一的黨員,凡事應該我在前!”憑著心中的信仰,敵人的暴行不但沒讓他感到害怕與退縮,反而激發了他殲滅敵人的決心。除了作戰,齊培禮還組織成立了團部宣傳演出隊,并擔任演出隊副指導員。他自編快板、詩朗誦等節目,以文藝形式宣傳戰斗故事,鼓舞部隊士氣。1956年,齊培禮開啟文學創作之路,先后在《人民日報》《解放軍報》《中華詩詞》《解放軍文藝》等60多種報刊發表各類文章1150余篇,著書20部。如今,88歲的齊培禮以“傳統文化傳承人”的網名在社交媒體發表詩歌,書寫那個特殊時代的榮光。
在推動社會事務方面,他積極投身蘭州市雙擁工作。他將調研發現的烈士墓修繕、無名烈士入園等問題寫成報告提交相關部門,推動多地烈士陵園的建成與規范化管理,以實際行動促進政策落地與社會穩定。
談及退休生活,齊培禮始終將“四個堅持”融入日常:他堅持適度鍛煉,笑言“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堅持學習充電,讓知識儲備始終與時代同頻;堅持文學創作,以筆墨記錄生活;更堅持投身社區公益,主動參與黨建活動、為青少年講述紅色故事。他常說,退役不褪色,軍人的使命永遠在路上——從戰場到筆端,從軍營到社區,他用行動為人民服務。
韓勝和:
是軍人也是黨員,這是我應該做的!
1982年10月,17歲的韓勝和在蘭州參軍入伍。“那時候覺得解放軍特別光榮,就想穿上軍裝為國家出力。”回憶起入伍場景,他眼中光芒依舊。
18歲的韓勝和,經過部隊磨礪后,已經從地方青年成長為軍事技能精湛的合格軍人,因表現突出,1985年6月被選為通訊員。1985年12月底,韓勝和隨當時蘭州軍區部隊奔赴前線。1986年10月的一天,完成任務回撤時,他與戰友隱蔽在一個廢墟炮彈坑里。“剛抬起身,就聽到左上方有炮彈飛來的呼嘯聲。”千鈞一發之際,他來不及喊出戰友名字,猛地將戰友撲倒在地,用身體護住對方。炮彈在空中爆炸,彈片從他左后背扎入體內。“當時只覺得一陣劇痛,血就涌了出來。”醒來時,他已在野戰醫院,戰友們冒著炮火將他送出,才挽回生命。
1987年5月,醫院為他實施開胸手術,取出兩塊大彈片,另兩塊因緊鄰心臟無法取出,至今留在左肺。因在戰斗中舍身保護戰友,韓勝和榮立一等功。“其實沒什么,換作任何一個戰友,都會這么做。”談及軍功,他總是輕描淡寫,但老相冊里,那一張張泛黃的照片,默默記錄著他的功績。
1987年10月,韓勝和退役后到蘭石集團工作。“脫下軍裝,不能丟掉軍人本色和黨員使命。”在工廠,他始終以合格黨員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多次獲評先進個人、優秀黨員。平時,他還主動投身社區公益,社區組織的紅色教育活動中,他常帶著老照片,給年輕人講述戰爭故事。“我是黨員,又是退役軍人,需要我的時候就該站出來。”2022年,他被七里河區評為“最美退役軍人”。
他從衣柜里拿出一套保存完好的軍裝,再次穿上,戰場記憶如潮水般涌來。衣襟上掛滿的勛章,每一枚都是歲月與功勛的見證者,訴說著屬于軍人的榮耀與擔當。
■記者手記
觸摸泛黃的相片,凝視磨損的飛行帽,聆聽胸膛里殘留彈片的低語……“七一”來臨之際,我們與老兵傾心交談,仿若翻閱一部鮮活的信仰教科書。張生元的“我不怕犧牲”,甘繼祖的“我先過”,齊培禮的“凡事我在前”,韓勝和的“這是我該做的”——這些質樸如巖石的話語,都是歲月熔鑄的赤誠。老兵不老,精神長青。他們的故事,是矗立在時間長河里的精神燈塔,提醒我們:信仰如炬,照亮前路;初心如磐,歷久彌新。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陳夢圓 顏維俊 見習記者 巨思琦 文/圖
責任編輯:王旭偉
來源: 蘭州晚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