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甘肅敦煌研究院的會議廳內,一場以“兩岸共同弘揚中華文化”為主題的研討會正在進行。當中國國民黨前主席馬英九脫稿說出“我的主張是兩岸要和平民主統一”時,現場180余名與會者——包括大陸國臺辦主任宋濤以及學者和青年代表瞬間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這句醞釀多年的“統一”二字宣言,不僅成為他此次大陸之行的點睛之筆,更似一石激起千層浪,穿透了臺海長期的政治迷霧。
馬英九此行率臺灣“大九學堂”青年參訪大陸,從福建海峽論壇到甘肅伏羲大典,行程貫穿中華文明的歷史軸線。26日,在莫高窟旁舉辦的研討會上,他談到媽祖信仰、關帝文化時感慨:“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的共同DNA。”隨后話鋒突轉,擲地有聲地拋出“和平民主統一”六字主張,并強調“和平是摒棄武力威脅,民主是尊重臺灣民意”。而宋濤在隨后的發言中也明確回應了馬英九。他稱:“第一是要強大的中華文化自信來共同守護中華文脈,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穩,行得遠;第二是要積極促進兩岸交流;第三是堅決反對臺獨,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
針對馬英九的“統一”表述,宋濤的回應很直白:臺灣是兩岸中國人的臺灣,臺灣的前途命運要由兩岸全體中國兒女來共同決定。而現場兩度響起的掌聲,既是對馬英九勇氣的贊賞,亦是對兩岸共同愿景的呼應,這一場景早有伏筆。前一日參觀嘉峪關古關城時,馬英九在明代長城遺址前駐足良久。這座“天下第一雄關”曾抵御外侮,象征中華民族的凝聚與堅韌。他體驗古代通關文書“關照”時,與網紅“關長”李森幽默互動,卻對關帝廟內“精忠報國”的匾額格外肅穆。歷史的厚重感,為次日宣言埋下注腳。
此次大陸行始于6月14日,被外界視為馬英九卸任后最具突破性的一次“橋梁之旅”。福建階段,他于海峽論壇呼吁“兩岸合則兩利”,在鼓浪嶼帶領青年高唱《龍的傳人》,用閩南語直言“媽祖大陸來,‘臺獨’祂不愛”,直白瓦解“文化臺獨”敘事。甘肅階段,參訪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時,面對載人航天發射塔架,他由衷感嘆:“中華民族真是了不起!”更借南宋名將岳飛的字“鵬舉”與航天專家之名巧妙呼應,凸顯文化血脈的延續。
而在天水伏羲廟公祭現場,他與兩岸青年共同祭拜人文始祖,將“同根同源”的文化概念轉化為具象儀式。馬英九的宣言雖獲現場認同,但兩岸的真正解方需超越口號。首先文化紐帶需轉化為制度安排,敦煌研討會聚焦媽祖、關帝等民間信仰,這類“低政治性”議題易凝聚共識,但若止步于此,則難撼動政治僵局。正如臺灣學者參訪天水大地灣遺址后感慨:“中華文明DNA”需延伸為經貿合作、青年交流等長效機制。
同時,和平不能回避統一本質,大陸始終將“一國兩制”作為法定框架,而馬英九的“民主統一”未明確接受此前提。若僅強調“過程民主”而回避“結果統一”,兩岸終將陷入“維持現狀”的慢性消耗。另外,青年是破局主力,此行中,“大九學堂”學員目睹大陸航天、新能源(如寧德時代)等科技成就后“深感震撼”。當臺灣青年在嘉峪關與大陸游客自發合唱《我的祖國》,文化認同已悄然轉化為情感聯結——這股力量或比政治宣言更具穿透力。歷史不會辜負破冰者,推動和平是卸任者之義務,更是執政者之責任。
從敦煌莫高窟的千年壁畫到酒泉衛星發射塔架的鋼骨結構,中華文明始終在傳承與創新中綿延。馬英九的“脫稿時刻”,終將被歷史賦予兩種注解:或是一次遲到的政治覺醒,或是兩岸融冰的序章——答案不在掌聲中,而在后繼者能否以文化為舟、以行動為槳,穿越臺海的浪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