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一個北歐波羅的海的彈丸小國立陶宛,和中國因為一件事“鬧”了4年,直到最后一刻仍然撒潑賣乖,導致中國外交官全部撤出。
現在立陶宛知道慌了,又想恢復和中國的外交關系。
這件事的前因后果如何?中立雙方關系又會向什么方向發展?
立陶宛這個國家對“主權”極其重視和渴望,但卻不懂尊重其他國家的主權。
1991年9月6日,在蘇聯還沒有正式解體的時候,立陶宛就正式宣告脫離蘇聯獨立。
這個當時人口只有370萬人的國家,為了表達對脫離蘇聯統治的渴望,國內超過200萬人手拉手組成675公里的人墻,表達他們重獲主權的決心。
這件事很大程度上推動了其獨立進程,正因為如此,立陶宛至今仍然對俄羅斯有很大的敵意。
距離立陶宛獨立僅過去8天后,中國就宣布與其建交,并與立陶宛簽署聯合公報。
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一批和立陶宛建立外交關系的國家,對其給予了非常大的支持,當年兩國關系老“鐵”了。
咱從歷史角度來看,波羅的海三國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犧牲品”,當時他們是因為蘇聯和德國簽署的《互不侵犯條約》而被遭到“瓜分”的,獨立倒也合理。
但時隔三十年之后,同樣面對二戰遺留問題的中國臺灣,立陶宛就開始反復打“擦邊球”,試圖侵犯中國的主權牟取自己的利益。
2021年,立陶宛打著貿易問題的“幌子”,用“臺灣”的名義設立了一個“代表處”機構,要設在維爾紐斯。
表面說是“代表處”,實際上立陶宛已經有中國大使館,再增設一個打著“臺灣”旗號的官方機構,這可是相當的明目張膽了。
不管打著是用什么借口“掩蓋”,中國都不可能允許這種事情發生。
結果在中方好聲好氣地交流之后,立陶宛反而“得寸進尺”,直接在同年11月18日提前給這件事“拍板”了,3天后中國果斷宣布將中立關系從大使級降低為代辦級。
外交等級一共有三個,中國直接從最高的大使級降低到最低的代辦級,可見,我國是真的“上強度”了。
因為代辦負責人僅處理日常事務,任何政務和相關訪問一概不能交接,中立關系也就是走走表面形式。
在此期間有一個人,就是當時立陶宛的外長蘭茨貝爾吉斯。
這位“80后”的外長,是立陶宛獨立后第一任總統蘭茨貝爾吉斯的孫子,在政界憑借這層關系“如日中天”,他可以說是一手主導中立“脫鉤”事件的“主謀”。
明眼人都能看出來,這件事的錯哪在中國?但蘭茨貝爾吉斯聲稱立陶宛這樣做“絕對沒錯”,還揚言因為中國不進口立陶宛商品,要在國內“抵制中國”。
后續他們還多次將這件事告上歐盟,讓歐盟來對華采取制裁措施。
不過歐盟顯然也不想接這個“燙手山芋”,也不想因為這個“出頭鳥”影響和中國的關系,直接讓立陶宛去WTO訴訟,事情就一直拖了下來。
當然這事靠一個外長辦不成,他和時任立陶宛總統瑙塞達,總理希莫尼特組成的“鐵三角”對中國非常強硬,一直維持了4年。
直到今年5月,最后一位中國外交官離開立陶宛,在后續返程的時候遭到了立陶宛拿簽證問題的刁難。
中方索性直接不去了,發布一條簡短的公告,將立陶宛的外交事務都委托給拉脫維亞大使館來代理。
由此中國駐立代辦機構正式關門,結束了一切和立陶宛的聯系。
直到此時立陶宛又慌了,總理團隊又被曝開始向中國投“建議書”,想和中國談一談。
明明是立陶宛故意卡簽證,為什么他們又主動回頭?
回頭看原因不難發現,立陶宛就是故意“刺激”中國引起中方的注意,到最后玩失手了讓大使館關門。
今年1月立陶宛換屆了,新總理金陶塔斯·帕盧茨卡斯上臺,第一件事就是對中國表態“希望恢復關系”,他在競選的時候也多次強調想讓中國大使回歸。
只是,這個想法有那么容易實現嗎?
說容易也容易,只要立陶宛政府糾正錯誤做法,那么中立雙方就還有得談。
所以如果立陶宛先去撤銷侵犯“一中政策”的所謂的“代表處”,誠心和中國溝通的話,中立不至于鬧到現在的地步。
事情還真就這么“奇葩”,新政府的外長出面,聲稱事情“錯不在立陶宛”,想恢復外交關系,必須要“平等”,中國要是先向立陶宛派遣大使,那么立陶宛也考慮向中國派遣。
看得出來,立陶宛還是想找回所謂的“尊嚴”,他們的政客中有不少人已經覺得做錯了,也承認在這件事上“犯了錯誤”。
但認為如果立陶宛率先關閉“代表處”,就是向中國“低頭”堅決不干。
正如立陶宛前總理去年的態度,他們不能在這件事上向中國“跪著道歉”。
那這次投書向中國,立陶宛又不想撤銷“代表處”怎么辦?
此前他們的總統瑙塞達提出了一個“折中方案”:要不立陶宛就退一步,給“臺灣代表處”改成“臺北代表處”,中國也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算了。
其實這樣說只是給他們自己一個臺階下,立陶宛政府內部不是沒有人討論過給“臺灣代表處”關門這件事,但每次提都有大量的反對聲音,認為這樣是真的不要“民族尊嚴”了,所以最后也都作罷。
立陶宛的態度如此反復,說到底還是和中國關系鬧掰之后,他們的大量商品賣不出去了。
雖然在當年挑戰中國底線之前,立陶宛已經猜到了后果,不過因為中立兩國貿易額很小,全部歸零他們也不怕。
后續立陶宛就見識到了國際上還有個“供應鏈排除”的方式,就是一旦涉及某國的零件、原材料、公司企業參與的任何商品,通通不要,這才讓立陶宛真正“慌”了。
總之從立陶宛得到教訓之后,國際上再也沒有任何國家新開設這種“代表處”來試探中國了,這就是“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的意義所在。
參考資料:
《立陶宛慫恿“接著告中國”,歐盟撓頭:真沒證據啊……》觀察者網
《立陶宛前總理:立陶宛不能跪在中國面前為其越軌舉動道歉》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立陶宛總理稱愿與中國恢復平等外交關系》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