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有了文化主體性,就有了文化意義上堅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中國共產黨就有了引領時代的強大文化力量,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就有了國家認同的堅實文化基礎,中華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鑒的鮮明文化特性”。可見,文化主體性是文化自信的根基,鞏固文化主體性是推動文化繁榮發展、建設文化強國、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實現文化自強的根本保證。
為中國共產黨思想引領提供強大精神力量。百余年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弘揚慷慨激昂、頑強不屈的革命文化,發展根植于社會主義建設偉大實踐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借鑒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不斷豐富和發展黨的理論,為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偉大實踐提供科學指引。毛澤東同志科學認識中國革命形勢,創造性地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走出了一條創建工農武裝、開展武裝斗爭、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政權的中國革命正確道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先后創立鄧小平理論,形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思想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為建設具有強大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支撐,為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提供了堅實的精神支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須有自己的主體性”。文化主體性反映國家軟實力,關系文化傳承發展和主體自信,源于對本民族文化的高度認同、對他國文化的認知和對國家未來的信心。鞏固文化主體性要保持文化生機與活力,推陳出新,守正創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創立就是文化主體性的最有力體現。習近平文化思想扎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這一思想體系中,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彰顯出堅定的理想信念、價值觀念和道德觀念,展現出引領時代的精神力量。面向未來,鞏固與發展文化主體性,要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用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引領文化強國建設;立足中華民族實踐,總結中國經驗,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以創新為核心要義,立足現實的文化需求,引領文化新樣態。
為中國人民的國家認同提供堅實文化基礎。現代國家既是政治—法律共同體,也是文化—歷史共同體。國家認同包含理性贊同與文化認同兩個維度,前者是針對國家政治制度體系,后者則源自歷史文化積淀。僅有理性贊同,缺乏文化認同帶來的情感歸屬,國家價值支撐體系會很脆弱,難以長久穩定。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認同對國家認同至關重要,中華文明延續至今,文化認同發揮了關鍵作用。
中國是多民族國家,建構國家認同需以各民族共有的文化為基礎。這種文化兼具連續性、創新性等特征,既保留傳統文化精華,又呼應時代發展,彰顯文化主體性。中國共產黨在百余年文化建設中,致力于激發人民的文化主體意識。通過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正確處理“魂脈”與“根脈”、“傳統”與“現代”、“民族”與“世界”的關系,提升文化自信的戰略地位,讓中國人民掌握文化自主選擇權,推動中華文化走向新輝煌。展望未來,為鞏固文化主體性,一是要堅持黨對文化的領導,以習近平文化思想凝聚人心;二是在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髓,引發民眾精神共鳴,增強國家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三是激發各民族文化創新活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現代化轉型,筑牢國家認同的文化根基,建設民族平等、團結融合且充滿活力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有力助推不同文明之間交流互鑒。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斷交流互鑒中形成的開放體系。”從佛教東傳到西學東漸,再到改革開放后的全方位開放,中華文明始終在兼收并蓄中歷久彌新,在與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鑒中,鞏固文化主體性,增強文化自信。
文化是國家和民族的靈魂。中國文化主體性源于中華文化特性、黨的文化自覺和人民的文化傳承。中華文化引導人民在面對外來文化沖擊時,保持清醒,做到開放包容、相互尊重,并以中華文化為主,將優秀外來文化本土化。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提出“鞏固了文化主體性”“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彰顯了黨的文化自覺與維護中華文化特性的決心。
當前,各國文化交流頻繁。文化自信決定了對待外來文化的態度,越自信,越能客觀審視外來文化,辯證取舍、互學互鑒,在繼承中有所超越,推動中華文化繁榮興盛。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的提出,展現了中華民族積極參與國際事務、謀求交流與合作的決心與態度。我們相信,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包容超越文明優越,定會促進世界人民相知相親,讓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輝;定會維護世界和平,讓和平的薪火代代相傳;定會讓發展的動力源源不斷,推動人類社會共同進步。
作者:曾博,系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研究員、新質生產力研究中心研究員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