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共產黨員網
7月1日,“共產黨員網”刊發我縣板欖鎮選調生韋龍鑫執筆撰寫的文章,全文如下:
朱光潛先生曾言:“此身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擔當起,不推諉給旁人;此時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就得在此時做,不拖延到未來;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環境)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諉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在扎根桔鄉的700多個日夜里,我愈發懂得,鄉村振興的每一步實踐,都應是勇擔此身、立足當下、扎根此地的篤行。
此身擔當:扎根一線的實踐淬煉
駐村工作的意義,首先是把自己“釘”在一線,用腳步丈量責任。為了讓集體林場的樹木賣個好價錢,我和村干們先后幾次上山核測林地。老支書邊走邊教我辨別哪些是香杉樹,哪些是雜木,哪些是難見的草藥,哪些是能入口的野果。下山時無路可循,我們便抓著樹枝、蹚著水溝,我甚至摔了好幾個屁股墩。但這跤摔得值,我們用腳步“掃描”出1004畝林地的“家底”,據此制定《分級采伐方案》,既守護了綠水青山,又讓林木資源“物盡其用”。基層工作從無“按部就班”的固定程式。當我習慣今天組織村民拍攝宣傳視頻、明天就扛著鐮刀整治耕地,上午學習調解糾紛,下午又鉆研政策文件時,漸漸明白:“不會”絕非推諉的借口,“立學立用”才是鐵律,“多面手”的本事必須在腳踏實地和摸爬滾打中練就。
此時必行:時效為先的民生響應
基層工作的特殊性,決定了許多任務具有“時效性”。汛期的雨水不會等文件,春耕的節氣不會等計劃,村民的需求不會等明天。2024年汛期,暴雨預警一發布,村“兩委”連夜啟動“三查”行動:查危房戶、查排水渠、查物資儲備。半夜轉移群眾時,手電光在暴雨里亂晃,我的心也跟著懸起。但當獨居老人安全抵達村委會,緊緊握住我們的手時,那份“被需要”的責任感與成就感無比真切。驟然而至的金桔疫病同樣刻不容緩。持續降雨導致病蟲害威脅加劇,眼看著金桔樹壞死,村民們心急如焚。我們迅速行動,一方面聯系農技專家實地會診,另一方面建立防疫網格,由農技員統一調配藥劑、手把手示范噴施要領,同時搶抓晴好天氣窗口期,對病枝病葉進行清理銷毀,遏制疫病擴散。這套“組合拳”最大程度挽回了損失,更以“馬上就辦”的作風贏得了民心。在基層,“此時”就是“第一時間”,每一個緊急任務的到來,都是對我們行動力的考驗。無論是面對突如其來的自然災害,還是關乎村民生計的農業生產問題,唯有以最快響應、最實舉措破局,方不負百姓所托。
此地深耕:本土特色的振興密碼
鄉村振興不是空中樓閣,而是要讓每寸土地都生長出適配的產業、文化和希望。剛駐村時,我曾羨慕其他村的“網紅景點”與“金桔電商基地”,老支書點醒我:“我們村不靠近縣城,卻有綠水青山、民族風情,這就是最好的資源。”拍攝“三月三”活動宣傳片的經歷,成為我理解文化振興的關鍵一課。本想參考短視頻爆款腳本,請唱山歌的阿叔來一段“標準版本”,可阿叔唱了幾段后就擺手:“我們本地山歌唱起來更自在,按稿子唱就沒有感覺了。”他即興編唱的方言山歌,混著山風與林濤,反而讓視頻收獲點贊,評論區滿是“這才是鄉愁的味道”。我這才意識到,真正的鄉土魅力,源于腳下獨一無二的土地。自此,我嘗試將民俗風情融入鏡頭:春耕時秧苗入水、號子相和的喜悅,豐收時金桔滿枝、山歌回蕩的熱鬧,節慶里村民搶花炮、打糍粑的歡騰。當我們不再執著于復刻“別人的風景”,而是潛心雕琢“自己的故事”,這些深植于沃土里的文化種子,便在新時代的春風里破土生長,在鄉村振興的藍圖上,綻放出獨屬于此地的光芒。
駐村兩載,此身早已不是匆匆過客,而是這片土地上悄然萌發的一粒種子。當鄉音成為親切的問候,當豐收的景象填滿記憶,這粒種子已深刻體會到:基層不是施展抱負的背景板,而是砥礪初心的磨刀石;駐村經歷不是簡歷上的鍍金,而是生命中最厚重的底色。桔鄉的沃土,不僅生長著甜蜜的金桔,也生長著我們這一代人關于責任、關于成長、關于腳下熱土最深沉的答案。
★本條微信為“融安縣融媒體中心”出品,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和署名!
值班總編:滕以洪值班校對:董桂臣
責任編輯:龍 丹責任校對:鄭思敏
責任監制:莫意春
爆料、投稿、合作、領獎、咨詢
聯系電話: 6960029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