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法國著名教育思想家保羅·朗格朗在《終身教育引論》一書中明確提出終身教育理念,引發全球關注。日前,中國教師團隊也以《終身教育新論》形式,在滬面向歐美亞非同行,首次提出“教育即終身教育”的大教育觀。
作為理念,朗格朗強調,教育應當是面向人人、覆蓋一生的,且人人享有優質終身教育的權利;作為概念,終身教育是個體一生教育與學習的總和,支持一個人終身不斷地成長。如今,這一理念與概念已在全球范圍內得到普遍認可。
在中國,二十大報告提出“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的宏偉目標。今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更明確提出構建“泛在可及的終身教育體系”,這也要求終身教育研究者給出立足現實國情的政策建議和落地方案。在中國案例中,國家級數字教育平臺405億次訪問量,“國培計劃”15年間累計培訓教師超1000萬人次,規模令世人矚目。
“我理解的終身教育,是教育的理想主義,是教育的現實主義,也是基本的教育公平,更是教育強國的基礎。”上海師范大學校長、終身學習與發展研究院院長袁雯教授帶領研究團隊,專著新書《終身教育新論》,在“教師和教育者作為終身學習者和終身學習的促進者”國際研討會首發。他們與來滬研討的16國教師代表分享:盡管終身教育的概念描述引入我國較晚,但終身學習思想卻文化深厚,如孔子“學而不已,闔棺而止”、莊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荀子“學不可以已”,都是作為教育者樸素的理想。
當下,終身教育在中國的實踐,以政府主導、多元參與的方式推進開放教育、老年教育和社區教育等,通過財政投入保障有需要的學習者享有優質且學費低廉的教育服務,成為中國獨有的制度設計。“建成一個以學習者為中心、涵蓋各級各類高質量教育、各級各類高質量教育之間相互銜接融通、學習路徑和方式多元彈性的終身教育體系。”研究團隊認為,這一制度設計推動我國成為開放教育、社區教育和老年教育發展最快、受益人數最多的國家。
對此,這一《新論》通過3個“重新”,嘗試探討新時期終身教育的新發展方向——重新梳理中國式終身教育的背景和緣由,重新界定中國式終身教育的概念和理念,重新思考中國式終身教育的藍圖和實踐。袁雯說,“如果說朗格郎提出終身教育理念時強調終身教育的教育屬性,今天我們要更加注重教育的終身屬性,樹立‘教育即終身教育’的大教育觀,以人才的終身成長規律作為建構高質量教育體系的底層邏輯,擺脫文憑導向的階段教育目標,真正體現人的發展價值。”
事實上,自《終身教育引論》出版以來,世界已然迎來巨變,教育的核心力量——教師和教育工作者——應當如何應對?各國都有“解題思路”,中國、南非、智利、芬蘭、德國、卡塔爾的學者代表用6個迥異的教師教育模型,呈現了世界的多元和趨勢的共性——
在PISA測評中持續領先的芬蘭,展示出聞名全球的5年制“研究型教師”培養體系;雙元制教育先驅德國,以“大學+職前+在職”三階段路徑作為職業教育教師實踐素養的保障。當然,不少國家也有“難題待破”。南非坦言,面臨教師流失挑戰,2018-2022年僅324名新手教師完成導師計劃。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葉霖霖表示,目前上海已初步構建多層次、廣覆蓋的終身教育體系,涵蓋了開放教育、社區教育、老年教育、學習型組織建設等多種形式。同樣,上海正積極構建教師終身學習體系,把教師的職前教育和在職培訓融入教師職業生涯的全過程,實現職前-職后教師教育一體化。比如2012-2024年間,中國上海“強師工程”年投入2000萬元,培訓21631名民辦高校教師。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了解到,作為上海師大(SHNU)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終身學習研究所(UIL)合作項目,“教師作為終身學習者:教師教育終身學習的國際研究、政策和實踐(2023-2026)”正在持續推進。終身學習研究所所長Isabell Kempf透露,作為全球監測工具,下一份《全球成人學習與教育報告》(GRALE Ⅵ),為政策制定提供信息、跟蹤進展、推動問責,計劃2026年發布。
原標題:《面向歐美亞非16國同行,中國教師團隊首提“教育即終身教育”大教育觀》
題圖來源:解放·上觀AI制圖 圖片來源:受訪高校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徐瑞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