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不住解放軍戰機天天繞臺,臺軍有一批老式戰機全部退出現役,網友得知消息忍不住要問了,咱們同時代的殲-7還要飛幾年?
7月4日,臺軍F-5E/F戰斗機將在花蓮基地舉行退役儀式,至此,服役半個世紀的F-5E/F就要退出臺軍裝備序列了,考慮到F-16 BLCOK70才到貨一架,F-5E/F退役后,臺軍戰斗機數量將從370架減為336架。
F5戰斗機
F-5E/F是美國諾斯羅普公司研制的一種單座輕型超音速戰斗機,機長14.45米,翼展8.13米,最大起飛重量11.2噸,裝2臺J85-GE-21發動機,單推22.2千牛,最大速度1700千米/小時,航程3720千米。
根據“虎安計劃”,臺美從1974年到1986年底共生產了242架F-5E、66架F-5F。
作為一種經典的輕型機,F-5E/F有以下幾個特征:
采用機械液壓飛控系統。飛行員要通過鋼索和連桿直接控制舵面,非常消耗體力。更重要的是,在操作的過程中,飛行員只能憑經驗控制過載和迎角,導致飛機的極限性能發揮不出來。
比如,F-5E/F的臨界迎角約28°,但飛機不能自動限制迎角,只能靠飛行員手動控制,很多高難動作就做不出來了。
不具備超視距攻擊能力。早期F-5E/F裝備了AN/APQ153機械掃描雷達,對空探測僅約22公里,后來換裝了AN/APQ159(V)3雷達,采用平板縫隙陣天線,搜索距離達74公里,但仍并不具備超視距攻擊能力。
為此,臺“航發中心”曾推進“虎2000”計劃,嘗試為F-5E/F整合IDF戰斗機的GD53雷達和1553B數據總線,但因無法獲得F404發動機而失敗。
F5E不具備超視距攻擊能力
自動化程度低。F-5E的人機界面屬于"鐘表店"風格,操作基本上靠機械指針儀表盤來完成,且雷達、武器狀態等關鍵信息還是分開顯示的,武器選擇也需手動切換,還無法支持傳感器融合,這就意味著,飛行員需要頻繁掃視各種機械儀表,操作效率很低。
F-5E/F也是有不少優點的,其機械系統穩定可靠、操控反饋直接、中低速機動性較強、滾轉響應快,且維護性好,適合訓練飛行員。但這無法改變F-5E/F與現代戰機的巨大差距,這樣一來,其退役的原因也就呼之欲出了。
首先是F-5E/F早已落后于時代。F5E相比我軍殲10C、殲16、殲20、殲35這四大主力機型,有一代半差乃至兩代的差距,而且如此懸殊的差距已經影響到了臺軍的士氣,2025年在臺軍軍官中爆發的“串聯退伍潮”,就與戰備壓力激增和對兩岸沖突的擔憂有關。
F-5E/F早已落后于時代
其次是F-5E/F已嚴重老化,事故頻發。雖經結構強化(2000年)和延壽評估(2004年),但F-5E/F畢竟已服役了四五十年,金屬疲勞、系統故障風險持續積累,維護又跟不上,事故高發就不可避免了。
2018年,2架F5返航時同時爆胎,臺軍歸因于跑道濕滑及戰機無ABS系統,但外界對此表示質疑,認為是使用“翻修輪胎”埋下了隱患。
2020年10月29日,一架F-5E在臺東執行訓練時因發動機故障墜海,飛行員跳傘后溺水身亡。
搜救墜海F5E飛行員
2021年3月,2架F-5E在臺東訓練時發生空中擦撞生,雙雙墜海,造成1名飛行員死亡、1人失蹤。飛行員生前曾向家屬透露“F-5老舊早晚會出問題”。
自2001年以來,F-5系列戰機共發生8起事故,近五年內有5起墜機事件,呈不斷上升的趨勢,在這種情況下,臺軍只能在F-16V和“勇鷹”高教機還沒有到位的狀態下提前退役F-5E/F了。
和F-5E/F技術水平以及定位類似的,就是解放軍空軍曾經大量裝備的殲-7系列戰斗機。
相比F-5E/F,殲-7的生產歷史要長得多,直到2006年才徹底停產,因此有不少殲-7E/G其實是“00后”,這也是近年來我們依然是不是看到殲-7戰斗機出現在官媒宣傳報道中的原因。
目前殲-7依然有至少上百架在服役,也有消息稱算上殲教-7,總數可能超過200架。這些殲-7可能還要等待殲-10C、殲-16、殲-20乃至殲-35的產能去替換,因此仍要承擔飛行訓練任務至少2-3年。
好消息就是,駕駛殲-7的飛行員們,有機會享受一步到位換裝隱身戰斗機的待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