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8月,新四軍軍部決定將第一、二支隊予以合并,組建江南指揮部。陳毅任總指揮,粟裕任副指揮,從此,陳毅元帥和粟裕大將就開始密切地配合,粟裕成為陳毅身邊不可或缺的軍事助手。
在軍事方面,陳毅一向支持粟裕,陳毅說過:“我完全信任你的能力,軍事上還是主要你來指揮,我給你權力!”他甚至直接電報中央:“建議華野統一指揮,在軍事上多由粟下決心。”
在某些將領對粟裕大范圍調動的軍事指揮策略有所質疑的時候,陳毅總是站出來,說:“粟司令的意見就是我的意見!”
可以說,陳粟之前的配合默契是主流,他們之間沒有任何標點符號,相互之間非常融洽。
但有一次例外,1946年的蘇中戰役,粟裕是華中野戰軍司令員,直接負責蘇中地區的軍事指揮;陳毅是?新四軍軍長?兼?山東野戰軍司令員,同時擔任華東局書記,統籌華東地區全局軍事與政治工作;可以說,陳毅是粟裕名正言順的上級,對粟裕有絕對的指揮調度權。
彼時,粟裕和李默庵對戰,李默庵有12萬人,粟裕只有3萬人,4打1,粟裕覺得兵力不足,他向山野司令員陳毅發出電報,提出將山野的第五旅調至蘇中參戰。
陳毅元帥已執行中央關于“外線出擊”的計劃,率山野主力到達淮北,他回復粟裕,說山野兵力也不足,所以不能將第五旅調出,同時他讓粟裕也盡快聽從中央的,率領三個縱隊渡過長江躍進,“將戰爭引向長江以南”,給蔣介石腹部來上一刀。
收到陳毅的回電后,軍情緊急,粟裕也不再爭辯,索性直陳中央,還是堅持要調第五旅。
開始毛主席也有些惱火,因為部隊過江到外線作戰,這是中央層次的戰略計劃,毛主席早已強調這是“這是正確的堅定不移的方針”,但粟裕至今還在蘇中打仗不過江,于是,毛主席說出:“林彪不南下,粟裕不過江,我們這個大戲難唱嘍!”
但粟裕連續3次上書,最后一次,甚至用了“斗膽直陳”的措辭?,F在戰機出現了,粟裕急電報告:“此乃一良機也,不可錯過。”毛澤東的一個最大優點是充分尊重前線意見,他隨即指示:“盡可能滿足粟之要求,集中最大兵力于主要方向(指蘇中戰場)?!?/p>
就此,陳毅復電同意,五旅由此東移,并暫歸粟裕指揮。
自此,粟裕開展了轟轟烈烈的“蘇中七捷”,最終通過豫東戰役證明了自己,一舉殲滅敵軍9萬多人,打破了中原僵局,也讓毛主席以及陳毅元帥在軍事上更加支持自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