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蒙古國烏蘭巴托街頭,到過北京的朋友會發現很多建筑非常親切,因為這座城市不少標志性建筑和居民區都是中國援蒙工人一磚一瓦建造起來的。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應蒙方請求,中國先后派出2.7萬余名援蒙工人,支持蒙古國建設。幾十年過去了,援蒙工人的故事仍在傳頌,援蒙工人精神歷久彌新,成為中蒙關系中溫暖、珍貴的記憶。
【貢獻】“為蒙古國和首都烏蘭巴托的發展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1955年5月8日,首批中國援蒙工人抵達烏蘭巴托,受到蒙古國人民熱烈歡迎。中國援蒙工人是從北京、上海、河北、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等地選拔的優秀技術工人,他們跨越戈壁草原,來到蒙古國與當地人民并肩奮斗,助力蒙古國現代化建設。
據統計,中國援蒙工人在蒙古國建成了850多項工程,修筑各類建筑物270余萬平方米,建造了190多座橋梁,鋪設了數十公里鐵路,修筑了200多千米公路,架設了900多千米電線。援蒙工人還建設了發電廠、水電站、五金廠、毛紡廠、玻璃廠、養雞場等各種工廠企業。
中國援蒙工人照片。任智友供圖
中國援蒙工人照片。 任智友供圖
中國援蒙工人馬支生的工作證。任智友供圖
蒙古國漢學家巴特爾夫長期關注中國援蒙工人。2018年,他花費大半年時間從蒙古國國家檔案館及各省檔案館整理出中國援蒙工程歷史圖片、各類資料,還奔赴蒙古國各地實地拍照。巴特爾夫選錄了369個中國援蒙項目的520幅新舊對照圖片,編輯成《我們知道的和不知道的中蒙友誼》一書。
“當時蒙古國總人口只有百萬,我們是馬背上的民族,沒有現代化建設經驗,中國援蒙工人的到來是雪中送炭。”巴特爾夫介紹,中國工人來蒙工作,住房簡陋,也吃不慣,但是他們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工作。“中國工人深入到蒙古國幾乎所有的縣,施工隊一般先派2人到各縣考察施工條件,籌備物資,確立項目,然后單獨或者同蒙方工友一道進行建設。”
中國工人在蒙古國架橋修路,建設了大批工廠、住宅,還傳授技術,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不少中國工人受到了蒙方的表彰和獎勵,蒙古國時任領導人夸贊中國工人“各方面表現都很好,工作甚努力” 。
中國援蒙工人建設的蒙古國國家歌劇院。張朋輝攝
蒙中友好協會主席、蒙古國前駐中國大使巴特蘇赫說:“中國秉持‘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的理念。一批批中國援蒙工人的到來,為蒙古國和首都烏蘭巴托的發展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記憶】“這些美麗的建筑承載了蒙古國人民的美好記憶”
中國援蒙工人建設的許多工程已成為蒙古國人民耳熟能詳的標志性建筑和基礎設施,深深融入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中。比如于1958年建成、可容納約1.5萬人的烏蘭巴托中央體育場,至今仍然是蒙古國國慶那達慕慶典的舉辦地。中國援建的其他體育場館為培養蒙古國運動員作出了重要貢獻。
和平橋1958年正式通車,現在仍是烏蘭巴托南北交通的重要樞紐。88歲的羅·桑吉米特布是一名攝影師,當年在現場見證了和平橋通車的盛況,將熱烈慶祝的場景定格。“這座橋大大方便了市民出行。通車儀式吸引大批烏蘭巴托居民一同歡慶。當年中國工人勞動的熱鬧場景,我至今記憶猶新。”桑吉米特布說。
1958年,烏蘭巴托和平橋開通儀式現場。羅·桑吉米特布攝
羅·桑吉米特布(左側坐著的老者)在中國駐蒙使館參加紀念援蒙工人活動。張朋輝攝
北京王府井百貨大樓在蒙古國有一個“姊妹樓”——烏蘭巴托百貨大樓。這兩棟大樓是依照同一張圖紙建成的。記者曾多次走進烏蘭巴托的百貨大樓,這棟建筑無論是外觀、形狀、商場招牌位置,還是內部空間布局、樓梯設置都與北京王府井百貨大樓別無二致。
烏蘭巴托百貨大樓歷史照片及設計圖。巴特爾夫供圖
今年拍攝的烏蘭巴托百貨大樓。張朋輝攝
烏蘭巴托飯店歷史照片及設計圖。巴特爾夫供圖
以北京飯店為藍本設計的烏蘭巴托飯店。張朋輝攝
1963年,烏蘭巴托市區通往納來哈的公路開通。這條公路長23千米,由中國援蒙工人修筑。2019年,中國水電建設集團公司重新鋪設該路段,拆除舊路面時,發現原公路的厚度約為1米,足見其建設質量過硬。
上海市政工程設計院繪制的烏蘭巴托市內道路平面圖。巴特爾夫供圖
中國援蒙工人修建的建筑質量上乘,直到今天多數建筑仍在使用。歌劇院、體育館、藝術中心、居民小區、各類學校……一棟棟建筑講述著中蒙之間的濃濃情誼。
“我小時候在中國援建的體育館打過球,和平橋至今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百貨大樓是烏蘭巴托最美的商場……這些美麗的建筑承載了蒙古國人民的美好記憶。我們應該愛護、利用好這些建筑,傳承好援蒙工人精神。”蒙古國前總統恩赫巴亞爾提起中國援蒙工人和援蒙項目,話語中滿是回憶。
【友誼】“這張照片象征著蒙中友誼的永恒發展”
記者在收集中國援蒙工人資料期間,看到很多老照片。照片中,一張張中國工人與蒙古國友人的合影體現著兩國人民的深情厚誼。其中有一副照片是援蒙工人王東寧與蒙古國友人巴奈、策·宗堆的合影,照片一旁記錄道,“這是好友王東寧為紀念他為期一個月的家鄉之行而拍攝的照片。這張照片象征著蒙中友誼的永恒發展。”
援蒙工人王東寧與蒙古國友人巴奈、策·宗堆的合影。照片一旁記錄道,“這張照片象征著蒙中友誼的永恒發展。” 任智友供圖
在朝夕相處中,中國工人與蒙古國工友結下了深厚友誼。援蒙工人的老照片中,有的身穿蒙古袍微笑留念,有的同蒙古國朋友合影,宛若家人。援蒙工人王廣生回憶說:“蒙古國朋友的生活也不寬裕,但他們把最好的牛羊肉拿來招待中國工人。”
中國工人在蒙古拍攝的照片。任智友供圖
中國工人在蒙古拍攝的照片。任智友供圖
中建公司援蒙項目部員工合影留念。任智友供圖
中國援蒙工人為蒙古國建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也付出了巨大犧牲。援蒙期間,有120余名中國工人長眠于此,他們平均年齡只有20多歲。祖國沒有忘記他們。每年清明,中國駐蒙使館、中資機構、華僑代表都會去他們的墓地祭掃。
烏蘭巴托郊區的中國援蒙工人墓地。張朋輝攝
中國援蒙工人照片。任智友供圖
蒙古國人民也沒有忘記中國援蒙工人。蒙古國學者那仁扎爾格樂編著了蒙文版《中國援蒙工人(1949——1964)》一書。蒙古電視二臺(TV2)拍攝了中國援蒙工人的記錄片,還追蹤報道援蒙工人時隔多年后訪蒙的新聞。巴特爾夫正在搜集近年來中蒙合作的素材,編著《我們知道的和不知道的中蒙友誼》(第二版)。中蒙已達成共識,將在納來哈修建援蒙工人紀念陵園,以銘記歷史、緬懷逝者、傳承友誼。
中國援蒙工人匯款票證。任智友供圖
中國援蒙工人的信件。任智友供圖
中蒙友好的故事仍在繼續。近年來,中蒙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取得顯著成果。在中方大力支持下,蒙古國有了第一座交互式立交橋、第一條高速公路、第一個現代化殘疾兒童發展中心、先進的污水處理廠……
“中國援蒙工人修建的不僅僅是一幢幢樓房、一條條道路,更是中蒙人民心靈相通的橋梁。”中國駐蒙古國大使沈敏娟說,“中方將聚焦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發揚援蒙工人精神,傳承中蒙友誼,深化戰略對接和務實合作,為兩國人民帶來更多福祉。”
責編:霍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