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中國少年報》小讀者,你們見過1300多年前學生的“作業”嗎?新疆吐魯番博物館保存著一份唐代12歲少年的作業。這個叫卜天壽的孩子抄寫完《論語·鄭玄注》后,隨手還寫下一首打油詩:
寫書今日了,
先生莫咸池(嫌遲)。
明朝是賈(假)日,
早放學生歸。
▲卜天壽的“作業”。圖片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短短幾句,是不是很像你們滿心期待下課的心情?
更神奇的是,你們都曾誦讀《論語》,都曾朗誦“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是不是一種穿越時空的奇妙共鳴?
▲圖片來源:人民日報
我們與古人,有著同樣的方塊字、同樣的詩詞歌賦、同樣的文化血脈,這正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文明基因。
回望歷史深處,中華民族始終刻印著從多元凝聚為一體的文明演化路徑。
遙想當年,周天子奉九鼎以定中原,那青銅器上精美的饕餮(tāotiè)紋,已然融入了草原部落的神秘圖騰。漢武帝派遣張騫鑿空西域,長安城頭飄揚的旌旗,繡著南越織女精心進貢的絢麗彩線。北魏的云岡石窟內,鮮卑匠人的造型技藝融合漢式經典的斗拱裝飾與萬字勾欄,刻寫出胡風漢韻交織的嶄新氣象。文成公主遠嫁吐蕃,隨行的造紙匠、釀酒師與醫官們帶去了中原先進的文化與技藝。西夏王陵的殘碑上,漢字與黨項文交相輝映,斑駁石紋間猶見中原典制對西夏政權的結構性塑造……
▲商龍紋扁足鼎及其上的饕餮紋圖案。圖源:人民日報
這些交錯的文明印記,勾勒出一幅波瀾壯闊的宏大圖景:中華民族從來都不是某個族群的孤獨前行,而是通過各族交往交流交融匯流成河,向心凝聚,奔騰不息。
此時此刻,在廣袤無垠的中華大地,各民族傳承創新、團結交融的生動故事仍在繼續。
內蒙古草原上,蒙古族護邊員手持先進的北斗終端,堅定地巡守著邊疆,與古人用古老的狼煙傳遞信號有異曲同工之妙。
云南獨龍江畔,在5G基站的信號覆蓋之下,獨龍族少女自信地直播織錦,背景音里回旋著大山里傳唱的古老木刻調。
考古專家用工業CT掃描三星堆的青銅神樹,發現商代的青銅鑄造融入了榫卯技術。
布達拉宮的藏族工匠們沿用傳承千年的古法,精心加固著唐代的梁柱。
喀什古城的手鼓店里,維吾爾族老人熱情地教游客擊打《十二木卡姆》的美妙節奏,隔壁旅拍店的漢族少年借助虛擬現實技術重溫古城的往昔繁華。
大理三月街上,白族調子與彝族山歌在彌漫的茶香中和諧交織成一曲動人樂章。就連你們清晨背誦《論語》的瑯瑯讀書聲,也正通過便捷的云端課堂,與帕米爾高原上塔吉克族歡快的童謠產生奇妙共鳴……
這些看似平凡的場景,無一不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生動寫照。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多年的燦爛文明,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不僅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永續發展的強大力量源泉,更是深深鐫刻在每一個中華少年心中的精神品格。
希望你們始終牢記習近平爺爺的殷殷囑托,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希望你們始終懷揣著對中華文明的堅定自信,對中華民族的自覺認同,對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實踐之志。在這片遼闊、美麗、富饒的土地上,各族人民都有一個共同家園,就是中國;都有一個共同身份,就是中華民族;都有一個共同名字,就是中國人;都有一個共同夢想,就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本文為中央統戰部副部長,國家民委主任、黨組書記潘岳為剛剛出版的《中國少年報》“小小石榴籽 童心向未來”專刊撰寫的卷首語。)
監制 |肖靜芳
統籌 |安寧寧
編輯制作 |石建杭
來源 |中國少年報
覺得有用,點亮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