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中原禮制的馬車、西亞薩珊風格的玻璃碗、裝飾著胡人樂舞畫面的綠釉陶扁壺…… “華彩六盤:寧夏固原文物精品展”將于7月8日開展,展示固原這一古代絲綢之路通衢之地的精品文物。
7月4日,記者提前進入上海博物館東館第二特展廳,見證“凸釘玻璃碗”“狩獵圖金方奇”兩件重磅文物現場開箱。
凸釘玻璃碗 賴鑫琳 攝
展廳現場 賴鑫琳 攝
狩獵圖金方奇 賴鑫琳 攝
“凸釘玻璃碗”是寧夏固原博物館的三件鎮館之寶之一,經過現場開箱、點交,上海博物館青銅器研究部館員李文平將它小心翼翼放入透明展柜中。他戴著黑色手套,將這只拳頭大的玻璃碗捧在掌心里,轉身時,先穩一穩重心,將文物放在展臺后,又耐心調整細微角度。良久,聽到一旁工作人員稱贊,“完美”。
鎏金銀壺 賴鑫琳 攝
“這是該件文物近6年來的首次亮相。”李文平介紹,“凸釘玻璃碗”上世紀80年代出土自北周柱國大將軍李賢墓,在地下埋藏了1400多年。玻璃碗晶瑩剔透,外壁上有10多個凸釘裝飾,算是從西亞薩珊地區“進口”的一件器物。這樣的玻璃碗在伊朗高原出土不少,但保存如此完整的器物在國內外鮮見。“能成為鎮館之寶,首先是因為保存得非常完整,也因為它反映了當時固原地區作為絲路重鎮,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的繁榮,這種繁榮景象更加凸顯了當時中華文明包容和開放的特質。”
展廳現場 賴鑫琳 攝
從文物盒中被取出時,“狩獵圖金方奇”讓所有人眼前一亮。它通體黃金,正面刻有精美生動的狩獵圖像,帶有濃郁域外文化因素,背面則有多達82字的隸書銘文,為寧夏吳忠市鹽池縣博物館所藏隋代文物。
方奇,意為各地出產的珍奇物品。上海博物館青銅器研究部館員李惠平介紹,金方奇重達850克,與草原游牧文化中裝飾用的金銀牌很像。“這件金方奇能體現出固原作為中原農耕文化、草原游牧文化和西域文明的融匯之地,多元文化在這里和諧共生、美美與共的繁榮盛景。”
展廳現場 賴鑫琳 攝
目前,展廳內大部分文物已經布置妥當,等待下周正式與觀眾見面。除了此次開箱的兩件重量級文物,記者還看到彩繪陶俑群、史射勿墓壁畫、鎏金銀壺等精美文物,眾多金飾文物頗為惹眼,展廳里還有一輛巨大的馬車。李惠平介紹,此次展覽分為三大板塊,選取了固原歷史上最為輝煌的三個篇章,包括兩周時期、北周時期和隋唐時期出土的文物,展示多元文化交匯地區文明和諧共生的特點。這些精品文物也實證了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特征。
原標題:《實證中華文明包容性特征,寧夏固原文物精品展將亮相上博東館》
欄目主編:施晨露 題圖來源:賴鑫琳 攝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鐘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