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走的時候,已經 106 歲了。沒留下啥遺言,也沒有什么豪言壯語。可她這一輩子啊,過得挺厚重,卻又特別安靜。
她叫吳博,年輕的時候給周恩來當過秘書,后來成了葉劍英的妻子,再后來,又成了葉向真的母親。她的故事不像那些傳奇故事一樣有啥驚天動地的大場面,就是一條又一條命運的線,悄悄地轉著彎,里面藏著好多別人不愿意說,也不敢說的選擇。
吳博是 1917 年在上海出生的。家里不算有錢,但也能供她讀書識字。她小時候字寫得好,腦子也靈,長輩和老師都喜歡她。可那時候啊,女孩子再聰明也得自己努力才行。
到了 1937 年,戰火都燒到眼前了,書也沒法讀了。她一咬牙,扔了筆就進了新四軍。在部隊里,她沒拿槍,干的是速記的活兒。這活兒看著不咋起眼,可當時南方局缺速記員缺得厲害,能跟著周恩來工作的,那都不是一般人。1939 年,吳博就被挑到重慶去了,成了周恩來身邊為數不多的速記員之一。這工作得腦子快,手更快,出一次錯就可能壞了大事。
在重慶那幾年,除了工作緊張,吳博還遇上了一段感情,讓別人既羨慕又猜不透。葉劍英那時候 43 歲,軍人出身,做事干練果斷。吳博才二十出頭,年輕又沉穩,也不搞那些花里胡哨的。兩個人在戰時的忙碌中慢慢熟悉起來,后來就結婚了。那時候哪有什么婚紗和儀式啊,能走到一起,那就是天大的緣分了。
第二年,他們的女兒葉向真出生了。那段時間,葉劍英不光要出去打仗,回來還得做飯照顧老婆孩子。別人都覺得不可思議,葉劍英在外面能指揮千軍萬馬,回到家就成了個忙前忙后的丈夫和父親。可他自己不覺得委屈,還挺樂在其中的,吳博那時候臉上也經常帶著笑。
可惜啊,人的身體說垮就垮。1947 年秋天,吳博突然就病倒了,醫生看了都直搖頭。她被轉到一間單獨的病房,葉劍英第二天一大早就去了,還帶了毛筆,在墻上寫了 “既來之,則安之” 六個字。吳博看到這幾個字,眼圈一下子就紅了。那大概是他們倆最后的溫柔時刻了。
吳博病情稍微穩定一點,就閑不住了。在醫院里,她開始幫外事組翻譯材料、校對文件。別人都勸她歇著,她卻說:“我手還能動,腦子也還清醒,能做點是點。” 她就是不愿意浪費一點時間。
可夫妻之間的事情,光靠意志是留不住的。葉劍英越來越忙,吳博的身體卻越來越差,再加上后來有個叫李剛的女子出現在葉劍英身邊,他們倆之間的距離就越來越遠了,再也不是一張紙條能拉近的了。吳博沒吵沒鬧,也沒去爭什么,她就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女兒身上。
葉向真小時候很聰明,就是有點調皮。有一次,她跟著大人叫一位姓王的同志 “老王”,葉劍英聽見了,臉色一下子就沉下來了,把她拉過去訓了一頓,教她要尊重別人。孩子后來跑去認錯,叫了聲 “王叔叔”,還認真地鞠了個躬。那一刻,吳博站在旁邊,沒說話,但眼角卻濕了。從那以后,母女倆的關系越來越親近,吳博也漸漸不再提葉劍英的事情。
葉向真長大后,面臨人生的第一次選擇:是學藝術還是學農業。父親希望她學農業,覺得實用又穩當。可她對藝術充滿熱情,一提起話劇、寫劇本就兩眼放光。吳博沒多說什么,就給了她一個建議:“你自己喜歡哪條路,就走哪條。”
1988 年,葉向真憑借她寫的劇本《原野》拿了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領獎那天,她沒哭,但看著臺下空空的位置,心里特別亂。那時候父親已經去世兩年了,母親身體也不太好。她知道,這個獎背后有兩雙手,一雙是支持她前行的,一雙是把她拉回現實的。
后來,葉向真不再拍電影,去了香港做生意。剛開始也不順利,但她還是撐下來了。她心里一直惦記著母親吳博,逢年過節一定打電話,偶爾也會回北京看看。母女倆在一起的時候,話不多,但氣氛總是很安靜。
2023 年,吳博去世了。沒有大新聞,也沒有儀式,她走得就像她活著的時候一樣安靜。106 年,她經歷了太多的風浪,也藏下了太多的故事。她就這么不聲不響地離開了,卻留下了一串串沒說完的話,和一個個沒解開的結。
有一次,她在病床上翻舊照片,手指停在一張黑白照片上,那是她年輕時候穿學生裝的樣子。她沒說這照片是誰拍的,也沒說送給了誰,只是輕輕地把照片翻過來,說了句:“這年頭,哪有時間回頭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