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南部最近又冒出一句話:“我們又不是北方人。”這話一傳開,很多人沉默了。
歷史上那條北緯17度線,早已消失四十多年,可一場新的分裂情緒,正在慢慢醞釀。
親美政策越走越遠,越南內部的舊傷疤,又有被撕開的危險。
統一只是紙面,南北早已貌合神離
1975年4月30日,北越軍隊攻入西貢,總統阮文紹逃亡,越南戰爭宣告結束。
西貢變成胡志明市,北方贏了戰爭,也統一了國家,可這一場統一,像是在一張圖紙上貼了膠水,縫得不牢。
南越有錢,有港口,有工業區,有和西方做生意的習慣。
北越從山里打下來的軍官,占了政府位置,掌控軍隊和財政,從頭到尾,兩個系統合不到一塊。
1986年,越南開始搞革新開放。
胡志明市最先反應,外資進來,工廠開動,年輕人拿起英語去找工作。
南越人有做生意的本事,習慣資本運作的節奏,而河內呢,還在寫報告、念口號、搞會議,慢慢地,一個國家,兩個節奏。
有一年,越南國家財政數據公開,胡志明市所在的南部經濟圈,貢獻了全國超過60%的稅收,卻只拿回不到20%的財政預算。
這事在網上一傳,人氣一下炸了鍋,南方人說:你們拿我們的錢養你們的官。
2018年,越南爆發大規模抗議潮。
導火索是一項要把經濟特區,出租給外資的法案,被指為“賣國條款”。
最激烈的反應,是在南部的平順、芽莊、胡志明市。
當時出現很多標語,“我們南方不干”,“北方滾回去”,官方立刻封鎖消息,可現場視頻早已傳瘋。
有人問,一個國家怎么會這樣?其實,南北裂痕一直沒斷,只是掩蓋在統一這兩個字下面。
越南現在的高層,幾乎清一色北方出身,河內是權力核心,南方只是賺錢的機器。
有越南學者私下說過一句話:“如果胡志明市哪天說獨立,不用驚訝。”
2010年起,越南民間地圖APP里,就開始流行一張“新越南地圖”。
中間劃一線,南北兩個顏色,胡志明市做首都,名字直接叫“越南共和國”,官方沒承認,可刪不掉,越刪越火。
統一,是最怕裂痕悄悄擴大的事情。
美國的橄欖枝,換來的是誰的算盤?
2023年,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訪問越南,帶來一份被美媒稱為“印太新支點”的經濟清單。
芯片、稀土、能源、通信,樣樣都有,白宮說,美國把越南當成亞洲,最重要的供應鏈伙伴。
說得好聽,越南聽了心動,訂單飛來了,工廠排滿了,胡志明市的碼頭貨柜排到河上。
越南出口美國的總額,在2023年突破970億美元,比上一年猛增20%。
華為退出的地方,蘋果來了;中國手機退的地方,三星加單了。
可真正得益的是誰?是南方,不是全國。
越南北部缺港口、缺技術,也缺熟練工人,美國的企業集中在南部,尤其胡志明市、同奈省、平陽省一帶。
這塊地,曾經是美軍基地和南越工業核心,現在又成了美企大本營。
南方人說得更直白:“美國的錢,我們賺。”可話音未落,北方就下手了。
2024年,一份越共黨內會議紀要泄露,里頭提到:“防止地方資本異化國家意識形態基礎。”
翻成大白話,就是怕胡志明市太有錢,跑偏了。
于是,南部幾個市被要求停止,與外資簽訂新獨立合同,所有協議需報河內備案。
這下炸了胡志明市市議會的一個代表,在會議上直接發話:“我們賺錢,被你們牽著鼻子花,現在我們要談項目,你們連門都不讓進,這合理嗎?”
會后,錄像被傳出,那句話被截成短視頻刷屏:“你們連門都不讓進”。
緊接著,美國方面反應也快,美駐越南大使館通過多個NGO,開始在南部推進“市民組織建設”項目,目標是“提升地方議政能力”。
看似公益,實則是美國一貫操作:從民間培養可控力量,這一招,熟得不能再熟。
河內當然警覺,越共內部一份文件流出,對南部城市警惕上升一級。
文件中提到:“防范外部勢力利用經濟誘導形成地方分裂傾向”,意思很清楚,越靠美國,越離北方遠。
美國要的不止越南的工人和港口,美國要的是一個能代替中國、又不聽中方的話的新節點,而越南南方,就是這個節點的最好候選。
可一旦親美的橄欖枝,變成刀柄,誰握住誰吃虧?
裂痕開始發聲,南部政商圈有動作了
2024年年底,越南政府人事調整,越新任命兩位副總理,全部來自北方系統,連胡志明市籍的副總理候選人都被刷下去。
這事,在河內是內部操作,可在胡志明市引起不小波瀾。
一位南方商會老會長,直接退出對接項目會議,理由寫得赤裸裸:地方經濟沒有被平等對待。
另一個民營物流大佬,在私宴上說了句,“錢都是我們出的,位置你們拿走了”,當天晚上就被叫去談話。
南方私營資本開始收緊投資計劃,很多企業開始把錢,轉去新加坡和馬來西亞。
胡志明市的大學里,學生社團也有微妙變化。
過去搞英語演講、商業模擬的社團,現在頻繁邀請美、韓企業來“校園路演”。
這些活動打著就業對接的旗號,骨子里是向外界表明:南方要和世界接軌,不再受河內牽制。
另一個信號出現在2025年初。
越南南方幾大省份,開始提出“區域自主創新試點”,核心是財政自主分配和外資自由談判,河內沒有立刻批,也沒擋得住,因為南方有數據、有增長、有外資,美國和日韓都盯著。
與此同時,美方開始頻繁對胡志明市,派出經貿、技術、文化代表團。
一次比一次大,旗幟打得清楚,宣傳語是:“越南南部,印太未來支點”,而北方媒體,卻開始報道“地方浮躁”、“資本滲透意識形態”。
消息一對比,像是兩個國家的語言,這場裂變沒有槍聲,卻每一步都踩在了,歷史的舊縫上。
中方冷靜觀察,下一步動作或在手中
中方并未出面表態,變化在邊境和外交層面,早已悄悄展開。
2025年3月,中越陸路貿易口岸海防、憑祥通關時間拉長,過關手續重新申報,多個越南貨柜積壓。
海關沒解釋原因,業內人心知肚明:這是提醒。
另一個動作出現在4月,中方對越南水果、家具等類目進行技術審查,進口通道重新調整,短短一周內越南出口中國的量下降三成。
媒體沒有大幅報道,越方也沒抗議。
可越南南部的企業開始叫苦,尤其是平陽、隆安兩省的出口型工廠,訂單開始轉向印度尼西亞和柬埔寨,成本高了,交期慢了。
中國不需要敲鑼打鼓,只用調整一下節奏,南部就開始緊張。
軍事層面更安靜,南海幾個島礁的巡航次數增加,越方海警多次避讓,不敢正面摩擦。
回顧1978年以后,中越關系歷經波折,中國早就掌握了一整套應對機制,從經濟調節到邊境預警,甚至海上都形成鏈條。
南部越親美越走遠,中方就越通過現實利益“讓他回頭”。
越南想左右逢源,可手里籌碼有限,美國要的,是一個可控的棋子;中國要的,是穩定的鄰居。
如果這個棋子太跳,鄰居不穩定,就會動手收緊。
下一步會不會升級?中方不急。
因為真正急的,是南部那些已經投下身家的商人,是被掐住命門的供應鏈,是不愿打仗又怕被棄的北方高層。
中國不需要出聲,南方自己會算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