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大佐三澤金夫沒想到,自己會倒在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鎮上。
更想不到,他會成了整個抗戰中中國軍隊俘虜的最高軍銜軍官。
“打不下來”的車橋
車橋鎮,不大,地圖上一個拇指蓋就能蓋住,但1944年,這地方沒人敢碰。
日軍說過一句狠話:如果新四軍攻下車橋,他們就退出華中。
這不是虛張聲勢,他們在車橋布下了整個蘇中最堅固的防線。
53座碉堡,兩丈高圍墻,圍著一條主街,街道中心是指揮部,周圍是哨所、火力點。
外圍是溝渠和地雷陣,工事之間有交通壕連接,守軍可迅速調動,整座鎮子像一個鋼鐵刺猬。
鎮內日軍80人,偽軍500人,戰斗力遠超數字,每一個碉堡,能守三天,每一個火力點,能覆蓋兩個街區。
粟??催^地圖,沒說話,他盯著鎮子中心的指揮部,“我們不從外圍啃,我們從中間掏?!?/p>
周圍指揮員都愣了。
車橋不是第一次打,三年前,新四軍三支部隊嘗試包圍,最終鎩羽而歸。
外圍碉堡一旦有動靜,鎮內即刻升警,碉堡火力封鎖街道,任何沖擊都變成送死。
更麻煩的是,車橋不是單獨的軍事目標,而是整個蘇中戰略聯系的咽喉。
它正好卡在蘇北、蘇中、淮南、淮北的中軸點上,四地根據地分裂,來往只能靠游擊通道,一旦被日軍控制,就形同斷血。
粟裕很清楚這點,他也知道,不僅是地理,是政治,是軍心。
“打下車橋,不只是打下一個鎮,是打穿一堵墻?!?/strong>他說。
毛澤東電文來的時候只有兩句話:集中兵力,殲滅有生力量。
意思很明白,車橋不一定非打不可,但只要打,必須拿下,不能傷筋動骨。
粟裕答復很快:“我們從中間掏,不打外圍?!?/strong>
怎么掏?
這不是一次普通突襲。
粟裕集中了5個主力團,近8000人,幾乎調動了整個第四師可用的精銳。
光火力就比日軍多兩倍,但他只分了三個方向:一個打中間,兩個截外圍。
主攻方向由第七團與特務團組成,任務只有一個:夜間突破圍墻,強攻街心。
偵查花了10天,地形圖不準,他讓地方黨支部挨家挨戶畫,甚至動員了一個村的手工匠去模擬沙盤。
最終作戰命令是手繪的,每一個碉堡位置、敵人轉彎頻率、巡邏路線,標得密密麻麻。
決定性情報來自一個投誠的偽軍,他在晚上送水時,發現圍墻一側的護溝未設地雷,是換崗通道,粟裕當即決定,從這里進。
夜里下了小雨,第七團趁著雨聲接近圍墻,用厚毛毯蓋住鐵絲網,再用竹梯搭橋,進攻開始到突入,僅用了25分鐘。
但剛進鎮子,槍聲就炸開了。
街心守衛發現不對,立即開啟機槍火力,街道寬約四米,左右都是高墻,只有中間一條直路,進攻方完全暴露。
第一個連被壓得抬不起頭,前面倒下五人,后面沒法上去,戰斗一度停滯。
粟裕下達死命令:“火力壓不住,就貼上去?!?/strong>
一個排趴著滾到了墻根,從窗戶塞進了手榴彈,爆炸聲起,碉堡守軍被震暈。
特務團立刻分三路,從街心向兩邊推進,挨家挨戶清巷戰,用的是短槍、匕首,清得很快。
碉堡內日軍負隅頑抗,他們手里有輕機槍,還有煤油瓶炸彈,一個碉堡里困了五名新四軍,他們扔光了所有彈藥后點火自焚。
但其他隊伍推進很快,30小時后,街道打通,敵人被分割包圍,第一團在蘆家灘設伏,專等增援日軍。
蘆家灘是唯一從寶應通往車橋的通路,日軍一聽車橋有變,立即派出兩個中隊增援,共計800余人,全部機械化。
前鋒是騎兵,后面是卡車,最后是迫擊炮。
粟裕的安排很毒,他讓民兵在必經之路設雷場,掘塹壕,??ㄜ囄玻坏┻M雷區,前進受阻,后退無路。
伏擊打響時,正是日軍推進中段,騎兵中彈墜馬,卡車被地雷掀翻,前后混亂,第一團分兩路斜插,直接割斷。
接著是白刃戰。
這不是正規作戰,夜色里,刺刀、匕首、鐵鍬齊上,日軍怕夜戰,又聽不懂命令,許多新兵四散而逃。
中隊長三澤金夫被俘,他身中兩槍,仍不肯下跪,罵了半天,終因失血過多斃命,他是抗戰中中國軍隊俘虜的最高日軍軍官。
最終,援軍全滅,正面戰斗告捷,守軍在清晨被全部清除。
粟裕沒有慶功。他說了一句:“打得好,但帶兵還少。”
什么叫“戰果”
清點戰果的時候,沒人說話。
總指揮部的旗幟插在鎮中心舊鐘樓上,一個特務兵提著三澤金夫的軍刀,滿身是血,后勤統計了一夜,才得出具體數字。
共殲滅日軍460余人,俘虜24人;偽軍500余人,一律解除武裝。
碉堡50座被摧毀,部分用炸藥,一部分直接點火,燒了三天三夜。
日軍設在蘇中、淮北、寶應的十二處據點全部棄守,撤退過程混亂,帶不走物資,連尸體都沒掩埋。
那24個俘虜是重點。
在整個八年抗戰中,日軍很少被俘,一是因為組織極嚴,一旦陷落就自裁;二是因為中國戰區前期主打游擊和牽制,沒法包圍,更談不上俘虜。
臺兒莊戰役,俘虜1人;平型關大捷,0人,車橋拿下24人,不是偶然,是全面瓦解。
有日軍老兵被問道:“你們為什么不退?”他說:“不知道,上面說鎮子不可能被突破。”
“我們是被從中心剝開的?!?/strong>這不是普通的戰術崩潰,是心理崩潰。
鎮上還有一處駐兵點,在投降后自盡,12名日軍集體上吊,理由是“防線被突破,違反軍令”。
這批人本是北支派遣軍調來的精銳,在南京、徐州多次執行清鄉、掃蕩、報復任務,自信極強。
日方曾在密電中稱他們為“中原之刃”,但在車橋,徹底斷了。
粟裕后來總結說:“打的不是一個鎮,是整個日軍系統性信心。”
車橋陷落后的第七天,日軍南線部隊收縮到揚州,蘇中戰區連接打通,四塊根據地連片。
從分裂狀態回歸統一指揮,為后期蘇中反攻打開突破口,更重要的是民心。
從車橋解放開始,新四軍進入鎮內,民兵立即涌上街頭。
自發組建隊伍摧毀工事,鏟除地雷,燒掉偽軍崗樓,三天之內,超過3萬人參與。
粟裕沒有再打,他下令全部撤出鎮區,留下政工隊,他說:“鎮打完了,但人心要種下去。”
這不是戰術,是政治。
毛澤東看見了什么?
粟裕沒去延安,但延安看到了他。
1944年3月,戰報送到中共中央,毛澤東看完,親自復電:
“這個從士兵成長起來的將軍,以后可以指揮四五十萬人?!?br/>
電文只有一行,但在整個八路軍系統引起震動,從一場8000人規模的敵后戰役,毛澤東看出了粟裕的戰略級能力。
為什么?
不是因為俘虜了24名日軍。
不是因為打通了四塊根據地。
是因為粟裕沒走老路。
傳統打法,攻堅必須先清外圍,清不掉就耗,耗到敵人援軍趕到,戰役結束,粟裕完全反著來,主攻街心,放棄碉堡,先割神經。
這種打法沒人敢用,失敗就是死,但成功后,直接廢掉敵方戰術體系,他繞開了敵人的強處,用了自己的靈活機動,用“掏心”對“硬殼”。
毛澤東在后來的干部會議上點評此戰,說了一句:
“不是圍城打援,是打城又圍援?!?br/>
這句話翻轉了“敵后游擊戰只能保存實力”的舊公式,等于為下一階段反攻戰略開了口子。
三年后,孟良崮戰役,粟裕指揮的已是60萬華東野戰軍。
敵人是號稱“王牌之最”的整編七十四師,裝備美械,火力壓制。
但打法沒變。
打的是“點”,割的是“援”。
戰場在變,人沒變,毛澤東看得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