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此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二戰)勝利以及聯合國成立80周年之時,國際社會不僅需要撫今追昔,更要前瞻性地塑造更加公正合理的世界秩序和國際體系,共同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
維護歷史正義和推動時代進步
80年前,中國人民經過14年(1931—1945)的浴血奮戰,不僅取得了近代以來反侵略戰爭首次的完全勝利,還與盟國一起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歡呼聲中創建了聯合國及以其為核心的國際體系。
戰后建立的世界秩序和國際(全球治理)體系雖有很多歷史局限性,但其積極面要遠遠大于消極面,并為在新形勢下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前進奠定了基礎。為此,中國根據形勢變化和世界發展趨勢,在不同時期的改革和重組倡議始終以主權平等?和發展優先?為基石,通過制度性權利和義務的再分配推動全球治理體系的包容性變革。
在基本原則方面,中國支持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更好發揮核心作用,以國際法治為基礎,以公平正義為要旨,以合作共贏為目標,以有效行動為導向,共同維護和平與發展,努力開創全人類更加美好的未來。
在主要立場方面,中國在和平與戰爭之間堅定選擇和平,一貫倡導將發展始終置于國際議程中心位置,大力倡導世界各國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建設性參與全球治理發展改革和投身科技創新更好造福全人類等。
在主要途徑方面,中國提倡和踐行真正多邊主義,增強發展中國家話語權,推進“一帶一路”倡議;推動國際機構改革,主導創設新型多邊機構,提供替代性全球公共產品;反對集團化對抗的軍事同盟或科技脫鉤,加強雙邊和多邊的合作關系網絡,推進“全球南方”以共同現代化為中心的合作共贏。
加強全球體系的前瞻性建設
今天,國際社會需要更加前瞻和明確的方向,特別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指引下的世界秩序和全球治理體系,從而既使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宏偉目標落地,又使世界秩序和全球治理體系建設得以把握方向和堅持正道。
現有的世界秩序和國際/全球治理體系自有其歷史貢獻與合理成分,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全球治理體系在維護戰后和平、促進發展中具有基石作用。一方面,中國作為國際/全球治理體系的維護者和建設者,支持聯合國以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世界衛生組織和世界貿易組織等繼續發揮作用。另一方面,中國作為改革者和重組者,充分認識到它們的嚴重不足和相對滯后,因而強調需要加大相關改革、甚至前瞻性建設的力度。
結合宏偉目標進行漸進式改革
中國在充分認識命運共同體和國際/全球治理體系的內在邏輯和互動作用的基礎上,要綜合平衡需要和可能,在不斷解決當前問題基礎上逐步推陳出新。
中國在國際/全球治理體系改革中堅持“先立后破”的原則,主張根據不同議題、領域和地域等情況而進行動態調整,在機制層面進行補短板與增效能,實現國際社會的共商共建共享。
中國是全球大國,更是亞洲大國,因而正在努力以亞洲作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地區合作的主要實踐地和推進地。中國先是積極參加已有的地區經濟和安全等合作機制,如亞洲開發銀行、亞太經合組織、亞信會議和東盟地區論壇等,后又根據需要倡建了上合組織、博鰲亞洲論壇、亞投行、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和中國-中亞元首會晤機制?等多邊合作平臺,有序和有效地推進《南海行為準則》談判,深耕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和創設瀾滄江-湄公河合作機制等。除已與中南半島和中亞所有國家等十多個亞洲國家建立了雙邊命運共同體外,中國還積極推進與一些亞洲次區域的多邊命運共同體的機制建設,如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和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等。雙邊和多邊命運共同體的雙翼齊飛,正在為建設亞洲命運共同體乃至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新的動力,使其能夠早日從愿景成為現實。
(作者為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學術咨詢委員會主任)
原標題:《楊潔勉 | 以人類命運共同體指引全球體系重組》
欄目主編:楊逸淇 文字編輯:劉迪 題圖來源:新華社
來源:作者:楊潔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