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是貨幣超發突破304.8萬億元,一邊是政府、企業和百姓齊喊“沒錢”,中國的資金流動正陷入一場無聲的梗阻。
2025年初,全國居民存款余額突破160萬億創下歷史新高,銀行存款利率卻降至3年期不足3%的冰點。
與此同時,黑龍江等地方政府宣布5年內裁減20%編外人員,而北上廣深核心區房價較峰值跌去30%-40%,結婚登記對數半年減少近50萬對。
這些矛盾數據的背后,是一場深刻的社會經濟變局。社會因為缺錢,已經出現了這4大明顯變化,你都有注意到嗎?
1、“鐵飯碗”正在加速瓦解
曾被視為“避風港”的體制內職位,正在財政壓力下顯露出脆弱性。 黑龍江省率先宣布:未來五年每年裁減20%編外人員,拉開了體制內崗位優化的序幕。
這一政策迅速蔓延至多個省市,地方政府因土地財政收入銳減(部分區域跌幅超40%),被迫削減財政支出。
編外人員首當其沖成為精簡對象,部分城市甚至暫停了公務員擴招計劃。
這一變化折射出地方財政的緊張現狀:當土地財政遇冷,公共服務領域的“終身制”邏輯正在被流動性生存所取代。
2、樓市信仰崩塌
曾經被視為“只漲不跌”的房地產,如今陷入量價齊跌的困局。2024年,盡管房貸利率降至歷史最低點,限購政策全面松綁,新房成交量仍同比暴跌超40%,百強房企銷售額慘遭“腰斬”。
以上海為例,中心城區房價從2021年高峰期的10萬+/㎡跌至6-7萬/㎡,跌幅高達30%-40%。
市場觀望情緒蔓延,二手房掛牌量激增卻成交冷清。年輕人購房邏輯已徹底轉變:從“必須上車”到精算安全邊界,從投機增值到居住屬性回歸。
3、存款金額不斷增加
在不確定性彌漫的時代,銀行賬戶的數字成為普通人最后的心理防線。
2025年數據顯示,盡管3年期定存利率跌破3%,但居民存款總額逆勢突破160萬億元,人均存款約8.05萬元。
更值得關注的是:存款主力軍不再只是中老年人,35歲以下年輕群體儲蓄率同比上升17%。
4、 消費出現降級
常見的比如手機更換周期從1.5年延長至3年;家電“不壞不換”成為常態;奢侈品門店客流量下降超30%。
超市的臨期食品貨架前開始出現西裝革履的上班族,而各平臺“百億補貼”頁面日均點擊量暴增200%。 消費決策的關鍵詞從“身份象征”變為生存性價比。
這些表象背后,是資金流動的系統性梗阻。 2025年M2總量突破304.8萬億,但M1(流通現金+活期存款)同比降7.3%,連續5個月負增長。超發貨幣在金融體系空轉,難以注入實體經濟。 普通人的財富同時遭遇三重擠壓:資產縮水、收入停滯、債務吞噬。
當創造財富的速度趕不上資產貶值與債務利息,社會性缺錢已成必然。這場缺錢寒潮,正在重塑一代人的生存策略:當增長神話退場,安全邊際成為新信仰;當階層躍遷無望,守住當下即是勝利。
歷史從未許諾永續繁榮,但每一次危機都孕育著新秩序——那些在寒潮中重構財務邏輯、鍛造生存韌性的人,終將在下一個春天破土而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