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2025年7月2日,美國對華外交策略出現重大調整,連續放寬三項出口管制措施,外界普遍認為這可能是中美貿易摩擦緩和的積極信號。
美國商務部大樓
與此同時,我國的對外工作重心逐步轉向歐洲大陸,尋求改善中歐之間的經濟合作環境。然而,就在原定高層會晤即將舉行之際,媒體披露會議安排出現變動,部分議程或將被擱置。
緊接著商務部宣布維持對歐盟相關產品繼續征稅的決策,難道談判真的陷入僵局?
建交半世紀前的暗流涌動
王毅外長此番出訪歐洲堪稱“密集外交之旅”,從6月30日至7月6日的七天時間里,他將穿梭于布魯塞爾、柏林、巴黎三地之間。
期間密集會晤了歐洲理事會主席科斯塔、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以及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卡拉斯等三位關鍵人物。
在布魯塞爾歐盟總部大廳內,王毅多次強調一個核心概念:“伙伴關系”,并手持紀念中歐建交五十周年的特刊,向歐方展示一組震撼數字:當前中歐單日貿易額已遠超建交初期全年的總和。
歷史的積淀與當下的挑戰在此交匯,五十年前冷戰背景下,中國與歐洲經濟共同體正式建立外交關系,半個世紀后的今天,世界再次面臨碎片化風險。
王毅在戰略對話中明確指出:“作為全球兩大重要力量、兩大經濟體,中歐若能堅持溝通協作,陣營對抗的局面就難以形成。”歐盟高層回應則顯現出復雜心態,科斯塔重申“堅持一中原則”,馮德萊恩表達愿構建“穩定合作關系”。
但轉而便提出多項要求:包括敦促中方減少與俄羅斯的經貿往來、擴大稀土資源出口、單方面修改經貿條款等,這種既想深化合作又意圖施加限制的矛盾態度,給即將到來的峰會帶來不確定性。
峰會突發變數
按照原計劃,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與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將于7月24日訪問中國,然而臨近峰會氣氛驟然緊張,據國際媒體報道,為期兩天的峰會議程或出現調整,部分環節可能取消。
更早之前,旨在為峰會鋪路的中歐高層經貿磋商,也因歐方聲稱“未能在解決貿易爭端上取得實質進展”而告吹。
此次峰會規模縮減的背后,反映出歐盟近半年來的立場反復波動。今年3月以來,西班牙首相、法國外長等相繼到訪中國;5月歐洲議會與中方同步解除人員交往限制,雙邊關系一度呈現回暖跡象。
但當美方宣布自7月9日起對歐盟鋼鋁制品加征50%關稅后,歐盟突然加強對華強硬姿態。
特別是在電動汽車這一關鍵產業領域,歐盟始終不肯松口,展現出堅定的貿易保護傾向,在俄烏問題上的立場分歧、市場準入公平性、稀土供應鏈等多個核心議題上。
歐洲持續加大施壓力度,甚至透露出試圖主導談判進程、迫使中方做出單方面妥協的傾向,這種缺乏建設性誠意的態度,顯然未達到中方對“實質性互信”的期待。
默克爾
德國前總理默克爾7月2日公開發聲:“歐盟真正的對手不是中國,而是美國的霸權主義”,她呼吁歐盟內部團結一致應對美方的關稅壓力。
但現任柏林外長在與王毅會談時,卻附和法國提出的所謂“公平競爭”主張,這種分裂態度折射出歐盟對華政策的多重矛盾定位:一方面承認中國是合作伙伴,另一方面又將其視為經濟競爭對手,甚至歸類為“制度性對手”。
面對歐洲方面的不斷施壓,中方決定不再等待王毅外長回國后再作部署,在外交行程推進過程中果斷采取行動。
根據商務部發布的公告,中國正式認定,源自歐盟的部分進口白蘭地存在嚴重傾銷行為,幅度達27.7%至34.9%,自7月5日起開始征收期限為五年的反傾銷稅。
最高稅率接近35%,這對高度依賴中國市場銷售的歐洲高端白蘭地企業來說,無疑是一場突如其來的沖擊。官方聲明措辭嚴厲:此類傾銷行為已經對中國相關行業造成實質性損害。
中方釋放的立場十分清晰:愿意保持溝通渠道暢通,但必須基于相互尊重和平等互利的原則之上。中國擁有堅定的決心和充分的能力捍衛國家核心利益與產業發展安全,絕不會成為任人擺布的對象。
信源:央廣網2025—07—03——王毅外長訪問歐洲外交部介紹情況央廣網2025—07—04——商務部:歐盟白蘭地存在傾銷7月5日起實施最終反傾銷措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