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最后一天,王毅外長開啟對歐洲為期一周的訪問。此時距離特朗普的“對等關稅”最后期限,只剩7天時間。那么,王毅外長此時赴歐所為何事?又釋放了怎樣的信號?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王毅外長此行,是應歐盟外長卡拉斯以及德法外長之邀展開,因此行程覆蓋歐盟總部所在國比利時,以及德國、法國三國,并分別與其舉行高級別戰略對話。
從歐盟總部到成員國,由點到面,可以看出,中方對歐外交有自己的一套方式,既看重歐盟本身的作用,也高度重視德、法國這樣有重要影響力的國家。
比利時首相在布魯塞爾會見王毅外長
結合當下國際形勢,王毅外長選擇此時訪歐,主要有三件事要辦。
第一件,就是臨近的美國關稅戰。7月9日是特朗普給各國設定的最后期限,時間一到,將恢復“對等關稅”,其中對歐盟商品將加征高達50%的懲罰性關稅。一旦落地,將覆蓋歐盟對美出口的3800億歐元產品,相當于歐盟對美出口總量的70%。
盡管歐盟已經準備好一份價值950億歐元的反制清單,但部分歐洲政客仍然對美國抱有很大幻想。半個月前的G7峰會上,歐盟主席馮德萊恩就大肆渲染“中國經濟威脅”,試圖禍水東引,妄想通過對華強硬,讓特朗普放歐盟一馬。
另外在與美關稅談判上,歐盟成員國仍然有巨大分歧。德國是汽車出口大國,對美汽車出口占歐盟總量80%,一旦關稅落地,對德國的損失可想而知,因此德國催著歐盟談判,保護汽車等免受沖擊。
特朗普要讓制造業回歸美國
但是,特朗普發動關稅戰的目的之一,就是振興美國制造業,這意味著必須從盟友身上“割肉”,汽車業更是重中之重,怎么可能在這個問題上讓步?法國總統馬克龍則表示,他支持與美國談判達成協議,但必須要“對等”,“零關稅對零關稅”是理想目標。
因此王毅外長此行,就是戳破歐洲某些政客的幻想,特朗普的關稅威脅絕非虛張聲勢,任何對美國妥協的幻想都將付出慘痛代價,而破局之法,就是加強中歐合作。
自然,中方敢這么說,手里也是有牌的。此前歐盟駐華大使托萊多突然發難,要求中方在中歐峰會前“徹底解決稀土問題”。這恰恰暴露了歐洲的軟肋。當中國對中重稀土實施出口管制后,歐洲新能源與軍工產業立即陷入被動,但我們并未濫用這一優勢,而是精準管控分而治之。這就是中方的王牌,更是底氣。
今年是中歐建交50周年
另一張則是中歐割不斷的共同利益。2024年中歐雙邊貨物貿易額達7858億美元,中歐班列累計開行突破10萬列,德企在華銷量占全球近三分之一,空客天津總裝線交付量達全球產量20%,這些都是中歐合作的堅實基礎,也是歐盟的籌碼。
面對美國打出的關稅戰,歐盟不必恐懼不必低頭,更不能想著拿中方利益當籌碼,只有反抗,與中方聯手,才能真正維護自己的利益,推動全球貿易健康發展。
第二件事,是為中歐經貿摩擦尋求長效解決方案。前有歐盟對華電車加征關稅,不久前歐盟又將中國企業排除在超過500萬歐元的醫療設備政府訂單之外。
這種行為嚴重損害雙邊對話誠意。但升級矛盾也非中方所愿,所以為了維持經貿穩定,中歐需要坐下來好好談談,最好能磨合出一個長效的解決辦法。
第三件事,今年是中歐建交50周年,中歐峰會將于7月底在中國舉行。王毅外長此次訪歐,顯然是在為中歐高層會晤做準備,提前與歐方溝通,幫助高層對話取得更好成果。
6月25日王毅在北京與歐盟成員國駐華使團團長共進午餐
雖然雙方在意識形態上有差異,去年關系也稍顯冷淡,但中歐并沒有不可解決的矛盾,相反還有巨大的共同利益。今年上半年中歐來往就很頻繁,歐方態度也很積極。在美國關稅戰的當下,歐盟自然是我們大力爭取的對象。
總的來說,王毅外長此次歐洲之行,既是為歐盟指明方向,也是對單邊主義的一次正面突圍。當7月6日王毅外長結束訪問離開巴黎時,距離特朗普的關稅大限僅剩三天。屆時無論關稅是否落地,中方已經仁至義盡,如何選擇全看歐盟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