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當政后,是堅決反對貧富兩極分化的,晚年尤甚。
1950年代土改后,毛澤東觀察到農村出現一些土地買賣和雇工現象,就尖銳地指出:“現在農村中存在的是富農的資本主義所有制和像汪洋大海一樣的個體農民的所有制……這種情況如果讓它發展下去,農村中向兩極分化的現象必然一天一天地嚴重起來。”為此,他強調必須通過合作化阻止農民破產,否則“許多貧農因生產資料不足,仍然處于貧困地位,有些人欠了債,有些人出賣土地”。
15年后,他反對貧富兩極分化的態度,體現在批判包產到戶上。1965年春,主席決定重上井岡山,繼續探索治國理政之路。在上車時,他對湖南省委書記張平化說:
“包產到戶,短期內可能會增加一些糧食,時間長了,就會兩極分化,資產階級就會重新起來,剝削勞動人民。”
他進一步解釋:
“農村所有制的基礎如果一變,我國以集體經濟為服務對象的工業基礎就會動搖,工業產品賣給誰嘛!兩極分化快得很。”
上了井岡山,主席批評干部特權化說:“我們高級干部有小車、秘書、小樓,還有站崗的。有人主張高工資,差別二十來倍……如果任其發展下去,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便不能鞏固,甚至存在資本主義復辟的危險。”
在井岡山,主席想起了許多犧牲的戰友,激動地說:
“一想到建立紅色政權犧牲了那么多的好青年、好同志,我就擔心今天的政權……如果在中國的大地上再出現人剝削人的現象,許多烈士的血就白流了!”
他為什么這么說,為什么這么激動?因為他們當初的革命理想,就是推翻人吃人的舊社會,建立一個人人平等,共同富裕而不是少數人富裕,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新社會。
陳冠任暢銷書《大河向東:他們為什么凝聚在毛澤東旗幟下》指出:“主席晚年反對貧富分化的這一立場,源于他對歷史規律的深刻洞察、對人民立場的堅守以及對社會主義本質的堅定信念。”主席晚年反對貧富分化,主要是基于以下方面的考慮:
一、歷史教訓:避免人吃人的悲劇重演
毛澤東等人的革命理想是社會主義,是“人人都有飯吃”,而非少數人暴富。50年代,他說:“現在我們實行這么一種制度,這么一種計劃,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強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強些。而這個富,是共同的富,這個強,是共同的強,大家都有份。”1953年推動農業合作化,他又明確提出要“使農民能夠逐步完全擺脫貧困的狀況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榮的生活”。共同富裕,是毛澤東的理想和初心。
二、經濟邏輯:集體化是工業化的基礎
毛澤東認為,分散的小農經濟無法支撐國家工業化。工業與農業不可分,是一種共生關系,農村集體化是工業發展的基礎。他指出,若農村所有制改變,工業將失去市場,“工業品賣給誰?”農民破產會導致工廠倒閉和工人失業。
此外,他認為兩極分化可能使國內資本家與外國資本勾結,導致中國淪為帝國主義的經濟附庸。他警告:“仰人鼻息,國家就不安穩!”
為此,他優先發展重工業,認為這是“大仁政”,雖短期內需節衣縮食,但能為長遠富裕奠定基礎。
三、人民立場:保障工農利益與政權合法性
作為農民的兒子,主席對底層人的疾苦感同身受,稱自己為工農代言人,絕不讓群眾“吃二遍苦,受二茬罪”。他認為,如果新中國還縱容貧富對立,革命的意義將被否定:“共產黨若保護不了工農利益,和國民黨有何區別?”兩極分化意味著背叛革命初心。
毛澤東反兩極分化,其核心思想是共同富裕,這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仍為當代中國的治國理政提供了重要啟示。陳冠任著《治國錄:毛澤東與1949年后的中國》(全四冊)記述了毛主席為什么反對兩極分化的治國思想和做法,該書為經典的優秀國史暢銷書,銷量已過百萬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