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中國行傳聞有新動向?企業巨頭組團談判 中美經貿格局或迎重大調整
三十位美國商業領袖將隨特朗普集體訪華 這次行程能讓中美找到共存新方向?
最近外媒圈瘋傳一條消息:特朗普可能帶著幾十位美國企業大佬組團訪華。
這事要是成了,相當于中國要收個三百億美元的"合作大禮包"。
根據《日經亞洲》的消息,白宮已經開始籌備商務代表團名單,特斯拉CEO馬斯克、英偉達老板黃仁勛這些科技巨頭都在邀請名單里,規格比五月份沙特那次還猛。
這事最早是特朗普自己抖出來的。
他在采訪時透露"他們邀請我去,可能今年晚些時候出發",這個"他們"大概率就是中方。
上個月底美國商會偷偷搞了個調研,問500強企業誰愿意去中國談生意,結果超過400家搶著報名。
你細品,中美剛在稀土供應和芯片制裁上達成妥協,轉頭就有這波騷操作,明顯是奔著更大買賣來的。
現在全球都在猜具體行程表。
靠譜的猜測是十月底,借著韓國APEC會議和東盟峰會的順風車。
別小看這安排,去年拜登想搞類似的商業訪問,最后被國會卡脖子沒搞成。
但今年風向轉了,看看這兩個月美國給中國解禁了多少東西:從大飛機發動機到電子設計軟件,連卡了三年的乙烷出口都開了綠燈。
這些動作都在說明,兩國的談判代表已經提前把臺子搭好了,就等領導們來簽個字。
不過這事也不是板上釘釘。
美國國內那幫搞對抗的政客最近跳得厲害,昨天還有議員在聽證會上叫囂"不能讓特朗普帶企業家去資敵"。
但其實明眼人都懂,今年美國中小車企被稀土卡脖子卡得哭爹喊娘,特斯拉在上海二期工廠拖著開不了工,蘋果的AR眼鏡生產線在鄭州卡著零部件。
再不解決,這些跨國公司的年報數據能把白宮電話打爆。
(態度/觀點)合作才是正途!中美市場互撕二十年 該換個活法了
現在網上分兩派吵翻天。
有人說這是美帝的糖衣炮彈,有人說這是中國的戰略機遇。
要我說,都二十一世紀了,還抱著零和思維才真害人。
看看現實數據:中國新能源汽車供應鏈養活著美國20萬高薪崗位,美國農場的玉米大豆有四成賣到中國。
這時候搞市場分割,等于把自己飯碗砸了給對手看笑話。
舉個實在的例子。
特斯拉去年在中國賣了70萬輛車,給上海貢獻了百億稅收,養活300家配套企業。
沒了這條產業鏈,馬斯克敢在德州工廠搞百萬產能?反過來看,要不是美方放松芯片制裁,咱們的大飛機適航證現在還在天上飄著呢。
這種互相嵌入的產業鏈,硬拆就是兩敗俱傷。
有些"愛國人士"總愛提貿易戰教訓。
但當年特朗普加關稅整三年,結果怎么樣?中國對美順差不降反增,美國通脹被推高兩個百分點。
現在這批企業家為什么急著來中國?因為懂行的都知道,現在世界上找不到第二個十四億人的統一大市場。
三星在西安的半導體工廠,每年出貨量占全球七成;波音737MAX復飛后,中國航空公司下的訂單救活了整條生產線。
數字不會騙人,市場規律就該讓商人自己選。
還有人說美國在"假合作真遏制"。
醒醒吧,美國現在真沒這個本錢。
五角大樓剛公布的數據,他們的稀土儲備只夠軍用三年,民用市場全靠從中國進口。
要重建稀土產業鏈?沒二十年根本玩不轉。
反倒是中國用稀土反制卡了美方脖子后,對方兩個月就低頭解禁EDA軟件。
這說明啥?相互依賴不是壞事,關鍵看誰捏著關鍵籌碼。
不過也得擦亮眼睛。
這次美國企業帶來的合作方案里,肯定夾帶私貨。
比如要求進一步開放金融市場,或者在人工智能領域搞數據共享。
這些敏感地帶必須守住底線。
但普通商品貿易完全可以放開搞,中國制造業需要國際訂單,美國消費者需要物美價廉的中國制造,這就是雙贏的基本盤。
只要監管到位,完全可以把合作紅利吃夠,風險控牢。
商界用腳投票最真實 經濟規律該讓政客們補課了
看看五月份跟著特朗普去沙特的那30位企業家,一個月就簽下四百億合同。
這次真要來中國,談判桌上的金額起碼翻三倍。
這不是誰求著誰,而是市場規律的必然選擇。
中美的經濟互補性擺在那里,與其互相挖墻腳,不如聯手把蛋糕做大。
下次再聽見政客喊脫鉤斷鏈,就把這些企業家的行動甩他們臉上——做生意的人最誠實,錢包方向就是時代方向。
現在全球產業鏈正在重構,這時候穩抓中美合作錨點,能幫中國企業拿下多少轉型升級的籌碼?評論區說說你的看法。
記住:合則兩利從來不是口號,是真金白銀的市場定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