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抗日戰爭》。 肖思加攝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外景。 本報記者 張武軍攝
今年7月7日,是全民族抗戰爆發88周年紀念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的壯闊進程中孕育出偉大抗戰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
偉大抗戰精神,如巍峨的豐碑,矗立于民族記憶深處;如不熄的火炬,照亮偉大復興征程。它是中國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激蕩在每一個中華兒女的胸膛,化作無堅不摧的意志,引領我們跨越一切艱難險阻,向著民族復興奮勇前進!
——編 者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
本報記者 張 洋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畔,槍聲撕裂夜空,鐵蹄踏碎山河。在這民族存亡時刻,中華兒女的愛國精神空前高漲,筑起一道不屈的精神長城。
長白林海,朔風如刀。彈盡糧絕時刻,楊靖宇將軍僅以枯草、樹皮、棉絮果腹。殉國的身軀被剖開,胃中那團無法消解的草絮,使日軍軍醫驚駭失刀。草絮無言,卻比任何吶喊更灼燙:為了革命,堅持到底,就是死,也不能向敵人屈服。
狼牙山巔,硝煙蔽日,5位八路軍戰士為掩護群眾和主力轉移,決然將敵人引向棋盤陀絕頂。子彈打光,就用石頭。當最后一塊石頭也砸向敵群,他們砸碎槍械、縱身一躍,吶喊聲響徹深谷:“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中國共產黨萬歲!”
華北平原,一場驚心動魄的戰爭在“掘進”。面對日寇“掃蕩”“三光”政策,冀中百姓用鋤頭和智慧,開鑿出縱橫交錯的地下網——藏身、轉移、戰斗、生產,讓侵略者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寸步難行。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中國共產黨是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在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海內外中華兒女爭先投入保家衛國的偉大斗爭中。
“愛國,是人世間最深層、最持久的情感,是每一個中國人的心之所系、情之所歸。它是兼濟天下的壯闊胸襟,是眾志成城的集體偉力。”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共黨史教研部主任、教授張太原說,“愛國主義精神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心中,激勵著一代代中華兒女為祖國發展繁榮而不懈奮斗。”
硝煙散盡,紅旗漫卷。這份浸透血火的情懷,在時代的熔爐中淬煉得愈發純粹熾熱。
仰望星空,“嫦娥”團隊懷揣九天攬月之志,以精益求精叩問蒼穹,將千年飛天的浪漫夢想化作撼動世界的航天壯舉;俯首鄉土,“黃文秀們”將青春之花綻放在脫貧攻堅戰場,用沾滿泥土的腳步丈量民情,用燃燒的生命詮釋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守護邊關,年輕的戰士們以“清澈的愛,只為中國”的純粹誓言,用忠誠與熱血筑起堅不可摧的界碑……愛國情懷,化作每一個崗位上的不懈奮斗。
今日,愛國主義的滋養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清晨校園,升旗儀式上,全體師生肅立行禮,高唱國歌;紀念館內,凝望銹蝕鋼槍、斑駁家書的肅穆眼神,讓歷史的烽煙與今日的安寧在心靈深處無聲對話。聽,那一聲聲“請黨放心、強國有我”,正是新時代“匹夫之責”最嘹亮的青春回響!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早已熔鑄進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每一個平凡如你我的個體,都在自覺或不自覺間將生命的涓涓細流匯入國家發展的浩蕩洪流。這,正是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密碼,是民族復興最深厚的底氣。
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
本報記者 趙 成
上海蘇州河畔,一面密布炮彈孔和槍彈孔的巨大墻體,銘刻著歷史的傷痕——
1937年,“八一三”淞滬會戰中,第88師524團團附謝晉元帶領400余人據守四行倉庫。面對日本軍隊,“八百壯士”孤軍奮戰4晝夜,直至接到撤退命令,才沖出重圍。
太行山南麓,河南省濟源市思禮鎮,是一個以英雄之名命名的鄉鎮——
1943年10月,時任中共濟源縣委副書記的于思禮,因叛徒出賣被捕。面對日偽軍嚴刑拷打,他始終堅貞不屈,拒絕透露黨的秘密。遭受日偽軍活埋時,他仍高呼:“中國共產黨萬歲!”“打倒日本帝國主義!”
“寧為戰死鬼,不作亡國奴!”無數中華兒女像“八百壯士”、于思禮等英雄一樣,視死如歸、寧死不屈,以錚錚鐵骨為中華民族筑起牢不可破的血肉長城。
抗日英雄馬本齋的母親白文冠,在日軍軟硬兼施、逼迫她給兒子寫信勸降時誓死不從,最終絕食7天為國捐軀,寫下了“兒子,驍勇抗日,威震敵膽;母親,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民族壯歌。
四川安縣青年王建堂請纓參軍殺敵,老父親王者誠送給兒子一面白布大旗,旗的正中寫著蒼勁有力的“死”字。旗子左邊的小字寫道:“……賜旗一面,時刻隨身。傷時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正如抗戰時期一篇報紙社評所寫:“今天南北戰場上,是爭著死,搶著死,因為大家有絕對的信仰,知道犧牲自己,是換取中華民族子子孫孫萬代的獨立自由,并且確有把握,一定達到。”
時過境遷,但精神不滅、氣節長存。偉大的抗戰精神,始終激勵著中國人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戰勝一切強大敵人。
新中國成立之初,面對燒到家門口的戰火,中國人民志愿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歷經2年零9個月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19.7萬多名英雄兒女獻出了寶貴生命。
和平年代,歲月靜好背后,是有人負重前行,用生命守護萬家燈火。“寧將鮮血流盡,不失國土一寸。”巍巍喀喇昆侖高原,面對外軍蓄意挑釁,營長陳紅軍和戰友冒著敵人的“石頭雨”“棍棒陣”,用血肉之軀筑起巍峨界碑。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民族氣節是為了維護國家和民族尊嚴而永不屈服的精神品質和高尚追求,是源于對民族文化的認同、對國家命運的擔當,是將個人生死置于民族大義之后的精神覺醒,是中華民族歷經磨難卻始終屹立的精神支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研究員潘敬國說。
新征程上,不斷從抗戰精神中汲取前行力量,傳承英雄之志、砥礪民族氣節,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我們就一定能推動黨和人民的事業不斷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
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
本報記者 耿 磊
“首戰平型關,威名天下揚。”山西大同靈丘縣,平型關大捷紀念館里,一曲《八路軍軍歌》傳頌至今,把人們的思緒再次帶回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
不畏強暴,才有希望。1937年9月,日軍沿平綏鐵路大舉西進,企圖占領山西,控制整個華北。八路軍115師臨危受命,在平型關展開阻擊。面對數倍兵力和裝備精良的敵軍,八路軍將士憑借簡陋武器和鋼鐵意志,奮勇拼殺……平型關大捷,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極大振奮了全國軍民的抗戰信心。
自大同向南300多公里,陽泉獅腦山頂峰上,百團大戰紀念碑猶如一把鋒利的刺刀直插云霄。這里,曾是百團大戰的主戰場之一。
血戰到底,才能勝利。1940年,日軍加緊推行“肅正建設計劃”和“囚籠政策”。八路軍總部在華北發動“百團大戰”。正太鐵路破襲戰中,賈柏森與戰友用僅有的幾枚手榴彈、幾十發子彈與敵人周旋,直到主力部隊成功擊潰敵人;娘子關的戰斗中,鄧仕均所在連隊彈盡糧絕,仍與敵展開白刃格斗,殺出一條血路,成功突圍……百團大戰,打破了日軍的“囚籠政策”,更沉重打擊了日寇囂張氣焰。
“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從戰略防御階段的艱難阻遏,到相持階段的堅韌周旋,直至全面反攻的雷霆迸發……在抗日戰爭的艱難歲月中,億萬國人同仇敵愾,無數將士慷慨赴死,用生命書寫了一曲曲英雄贊歌。
時光流轉,這份在血與火中熔鑄的英雄氣概,歷經歲月洗禮愈發灼灼生輝。
“國外對我們的技術封鎖,讓我們必須走出一條自力更生之路。”面對國外合作方迫于壓力單方面中止研制,“人民科學家”王小謨帶領團隊扎根茫茫戈壁,打造了中國人自己的預警機。
“有危險,我來!”面對瘋狂揮刀行兇拒捕的歹徒,“公安楷模”邱建軍,英勇無畏、沖鋒在前,與犯罪嫌疑人殊死搏斗,身中15刀仍強忍劇痛、奮力抓捕,用生命保護了現場群眾的生命安全。
英雄,是關鍵時刻挺身而出的中國軍人,是自主創新不等不靠的科研工作者,是扎根基層為民守望的黨員干部……他們身處各自崗位,用不同方式,續寫了當代英雄的動人故事,詮釋了英雄氣概的時代內涵。
“中華民族是英雄輩出的偉大民族,有著不畏強暴、反抗外來侵略的光榮傳統。不愿做亡國奴的中國人民對日本軍國主義侵略進行了英勇抵抗,譜寫了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主義篇章。”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張衛波說,“歷史啟示我們,越是面對復雜局面,我們越要保持定力,繼承和發揚偉大抗戰精神,不避艱險,堅定信心,勇敢面對和克服所面臨的困難和挑戰。”
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
本報記者 李林蔚
北京市密云區石城鎮張家墳村英雄母親廣場上,鄧玉芬的花崗巖雕像靜靜佇立。
抗戰爆發后,這位廣為傳頌的“英雄母親”,把丈夫和5個孩子送上前線。自己則為八路軍燒水做飯、縫補衣服,為傷員喂湯喂水、精心照顧。她托人給兒子捎去話:“別惦記家,安心打鬼子。”
然而,不幸接踵而至:丈夫任宗武和五兒永安被日軍殺害,大兒永全在戰斗中壯烈犧牲,四兒永合慘死在鞍山監獄……一連串的沉重打擊,鄧玉芬挺住了。她告訴自己,要親眼看到勝利的那一天。
七七事變爆發時,日本侵略者狂妄宣稱三個月滅亡中國。但是,他們低估了一個民族抗爭到底的堅定決心和堅強意志。
在新四軍劉老莊連紀念園的紀念館,一支被戰火焚燒得嚴重扭曲、已成弓形的步槍,述說著這支英雄連隊的故事。
1943年3月,為掩護地方群眾和黨政領導機關安全轉移,新四軍三師七旅十九團二營四連82名勇士與千余名日偽軍進行戰斗。子彈打完了用刺刀捅,刺刀捅彎了用槍托砸,槍托砸壞了用小鍬砍,戰斗從拂曉打到黃昏。他們連續打退了敵人的5次進攻,終因陷入重圍,彈盡無援,壯烈犧牲。
陣地,得而復失;戰斗,往來拉鋸;戰局,時好時壞……1938年,針對“亡國論”和“速勝論”兩種思潮,《論持久戰》指出:“抗日戰爭是持久戰,最后勝利是中國的——這就是我們的結論。”必勝的信念,照亮艱難困苦的漫漫長夜,指引中華兒女打敗了窮兇極惡的侵略者,贏得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
而今,穿越時間的長河,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不斷迸發出強大的精神力量。
太行山的石頭有多硬?有的地方用風鉆機只鉆了0.3米深,就壞掉了40多個鉆頭。10年間,河南林縣人民不認命、不服輸、敢于戰天斗地,硬是在懸崖峭壁上鑿出一條1500公里的生命之河。
東山的風沙曾經有多大?之前,風沙吞沒了13個村莊、1000多座房屋。為戰勝風沙,人們筑起攔沙堤,但被風沙吹垮;播下草籽,卻被風沙掩埋……“沒有失敗就沒有成功,失敗了再干”。帶著這份不服輸的勁兒,谷文昌帶領干部群眾在飛沙灘上“旬旬種樹”,終把荒島變成了綠洲!
駱駝灣過去是啥樣?“山高溝深龍泉關,石頭縫里掙錢難”,一個“窮”字曾困住了一代又一代人。為擺脫貧困,駱駝灣沒少走彎路:種核桃,但自然條件差,死了苗;種大棗,但受競品沖擊,賣不動;養牛羊,但飼養成本高,沒競爭力……歷經一次次失敗,這才發展起食用菌、旅游等產業,把“窮山惡水”變成了“好山好水”。
踏平坎坷成大道,越是艱險越向前。“中華民族具有堅忍不拔的精神品格,在任何困難和風險面前都從來不放棄、不退縮、不止步,百折不撓為自己的前途命運而奮斗。”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教授齊彪說,“當前,面對異常復雜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只有知難而進、迎難而上,才能贏得主動、贏得未來。”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07日 09 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