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月底,日媒《朝日新聞》披露,美國正策劃一項由特朗普牽頭的訪華計劃,擬組織數(shù)十名美國商界領袖隨行。
并且,當?shù)貢r間7月2日,彭博社報道,德國西門子公司表示,特朗普已成功解除該公司不得在中國開展業(yè)務的限制。同時,美國也解除了對華芯片設計軟件出口的禁令。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早在6月初,中國就已明確釋放邀請?zhí)乩势赵L華的信號,6月末,中國商務部又表示,中美兩國經(jīng)過倫敦談判后,中方將依法審批符合條件的管制物項出口申請,而美國將相應取消對華采取的一系列限制措施。
中美關系,似乎即將迎來重大轉(zhuǎn)折。
然而,就在這關鍵時刻,國務卿魯比奧在南海的一個動作,直接讓中美關系再蒙陰夢,更重要的是,兩位關鍵人物或?qū)脑L華名單被刪除。
那么,魯比奧在南海又搞了什么幺蛾子?這份“訪華名單”中,又有誰被排除在外呢?
盧比奧缺席
白宮最近忙著張羅特朗普訪華的行程,原本計劃帶一批官員和企業(yè)高管來中國,結(jié)果名單剛出來就有人發(fā)現(xiàn)不對勁——新任國務卿魯比奧不在里頭。
按常理,這種級別的訪問,首席外交官是絕對的“標配”,可現(xiàn)在,他不僅沒拿到票,甚至連候補席都沒份。
表面看,魯比奧作為知名的“反華大將”,從最近這段時間,在南海鼓吹“四方安全對話”到揚言要撕毀留學生簽證,樁樁件件都像是在中美關系的懸崖邊上蹦迪。北京給他一記“禁止入境”,合情合理。
然而,真相往往藏在臺面之下。實際上這更像是一場心照不宣的“戰(zhàn)略性冷處理”。特朗普此行,無論包裝得多么花哨,核心目的離不開一個“談”字——談生意,談合作,談緩和。
帶上一個滿腦子都是“打打殺殺”的鷹派人物,豈不是等于在談判桌上放了一顆隨時會引爆的炸彈?
白宮心里跟明鏡似的。與其帶著魯比奧去北京自討沒趣,不如順著中方制裁的臺階,把他體面地“晾”在家里。這既給了北京面子,也向世界發(fā)出了一個清晰的信號:我們內(nèi)部那些喊打喊殺的聲音,暫時先靜音。
這背后,是美國內(nèi)部兩條路線的激烈纏斗。一邊是軍方和強硬派的對抗沖動,另一邊是華爾街和商界的合作需求。
當矛盾不可調(diào)和時,總要有一方暫時讓步。魯比奧的“被缺席”,不是中方制裁的單方勝利,而是美國務實派在這場內(nèi)部角力中,取得的一次短暫上風。
被踢出局的“刺頭”
如果說魯比奧的出局是政治炒作,那馬斯克的被排除,則是一出現(xiàn)實版的資本與權(quán)力的殘酷博弈。
這位特斯拉的掌門人,曾是特朗普競選時的大金主,風光時一度能坐在總統(tǒng)身邊的貴賓席。可轉(zhuǎn)眼間,兩人關系就從蜜月期墜入冰河期,這次訪華名單,自然也就沒了他。
導火索,是特朗普政府那部“大而美”法案。法案一出,新能源補貼應聲取消,特斯拉的股價一夜跳水,千億美元市值灰飛煙滅。這一刀,精準地砍在了馬斯克的命脈上。
而更深一層看,馬斯克的出局,也和中美關系的復雜性脫不了干系。特斯拉的上海超級工廠,早已和中國市場深度捆綁。如果馬斯克隨團而來,他必然是中美商業(yè)合作的最佳代言人。
但這恰恰是特朗普不愿意看到的。一個高舉“美國優(yōu)先”大旗的總統(tǒng),怎么會容忍一個與中國市場關系如此緊密的“刺頭”,在自己的訪華大戲里搶盡風頭,甚至反過來“助攻”中國產(chǎn)業(yè)鏈?
這種矛盾心態(tài),暴露無遺:既想從中國市場撈取好處,又極度恐懼本國企業(yè)被中國“同化”而失控。馬斯克,就這樣成了這種擰巴心態(tài)下的犧牲品。
盟友們開始偷看底牌
把視線從美國國內(nèi)挪開,看看牌桌上的其他玩家。
美國總想扮演那個運籌帷幄的棋手,把日本、印度、澳大利亞這些盟友,像棋子一樣牢牢摁在自己的戰(zhàn)略棋盤上。
可惜,棋子們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
澳大利亞國內(nèi),對那筆天價核潛艇訂單的質(zhì)疑聲越來越響,這買賣究竟是“神來之筆”還是“冤大頭”,自家的小賬算得越來越精。
日本,表面上唯唯諾諾,但在貿(mào)易和軍費問題上,卻一次次頂回了美國的極限施壓,守著自己的底線。
印度更是個中高手,在美俄之間跳著最優(yōu)雅的華爾茲,在各種聯(lián)盟里永遠保持著禮貌的距離,把“不結(jié)盟”玩成了“全結(jié)盟”的藝術。
就連那場看似聲勢浩大的美日印澳“聯(lián)合巡邏”,實際上更像是一次小心翼翼的“集體擺拍”,所有船只都默契地避開了任何可能擦出火花的敏感海域。
這說明,一個依靠盟友抬轎子的全球戰(zhàn)略,根基是何其脆弱。當每個盟友都把自身利益放在第一位時,帝國的指揮棒,就難免揮個空。
美國想拉著一幫兄弟去圍堵中國,可兄弟們心里想的卻是:憑什么要為了你的霸權(quán),犧牲我自己的發(fā)展?這種“貌合神離”,讓美國的全球牌局,越打越吃力。
一只手尋求握手,另一只手卻藏著匕首
說到底,特朗普這趟訪問,無論最終結(jié)果如何,它本身已經(jīng)像一面鏡子,照出了一個內(nèi)在撕裂、左右互搏的美國。魯比奧的缺席,是地緣政治的剛性需求,壓倒了意識形態(tài)的表演。
馬斯克的出局,是政治權(quán)力對商業(yè)資本的無情碾壓,哪怕犧牲的是最耀眼的明星企業(yè)。
盟友們的貌合神離,則是一個帝國號召力相對下降的清晰信號。
這一切都指向同一個現(xiàn)實:美國正在以一種極其“擰巴”的姿態(tài),應對這個正在變化的世界。它的身體里,同時住著兩個靈魂。
一個靈魂是華爾街的資本家,他們盯著全球化的資產(chǎn)負債表,深知與中國脫鉤無異于商業(yè)自殺。他們需要接觸、合作和利潤。
另一個靈魂是五角大樓的戰(zhàn)略家,他們看著地緣政治的勢力范圍地圖,認為中國的崛起是對其霸權(quán)的根本挑戰(zhàn)。他們需要圍堵、對抗和敵人。
這兩個靈魂的斗爭,定義了今天美國的對華政策:一只手急切地想伸過來握手,另一只手卻在背后悄悄地磨著刀。
所以,別再簡單地用“破冰”或“新冷戰(zhàn)”來定義當下的中美關系了。
未來的常態(tài),就是這種擰巴。
對抗和合作將長期并存。新聞頭條會被地緣政治的緊張空氣填滿,但與此同時,資本和商業(yè)的暗流,又會拼命地在冰層之下尋找縫隙,維持著全球產(chǎn)業(yè)鏈的運轉(zhuǎn)。
世界,必須在這種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狀態(tài)里,重新學會走路。
這不是簡單的“好”或“壞”,而是一種復雜、多變、充滿矛盾的動態(tài)平衡。我們看到的每一次握手和每一次揮拳,都只是這出宏大戲劇的一個片段。
看懂這盤棋,或許比押注誰輸誰贏,來得更重要。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