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日經亞洲》(Nikkei Asia)與《日本共同社》的報道,特朗普的此次“可能訪華”行程,很可能早已在白宮戰略籌劃中占據一席之地。報道稱,特朗普如若成行,可能會率領由美國工商界領袖組成的大型企業代表團,于10月下旬訪問中國。
這六個字——“很有可能的”,似乎成為了特朗普定調美國態度的關鍵句,既釋放出美方愿意接觸的善意,又刻意保留了戰略模糊,給中方和全球留下足夠的揣測空間。
這一時間安排顯然與9月3日的閱兵錯開——也就意味著,此前被廣泛猜測的“中美俄三國元首同臺閱兵”的局面,或許并不會出現。
但更耐人尋味的是:為何這則消息首先由日本媒體爆出?有分析指出,這很可能是白宮有意釋放的一項“外交試探”,意在觀察中國及全球輿論對此的反應。同時,這也是對日本釋放的某種戰略信號——畢竟無論是中美互動,還是俄羅斯總統普京若應邀出席9·3閱兵,對于當前日美聯盟而言,都構成某種地緣政治壓力。
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團隊選擇10月下旬訪華,似乎更看重的是實質性的中美經貿對話,而非象征意義濃重的閱兵活動。
根據《華爾街日報》的報道,中美已在5月12日就新一輪貿易磋商啟動談判,并于6月24日簽署了一項新的協議,聚焦稀土出口與關稅調整問題。若從6月24日向后推90天,恰好落在10月中下旬——此時再赴華“收尾談判”,既不顯倉促,又符合美方對外政策的一貫節奏安排。
此外,在剛剛過去的“四方安全對話”中,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和印度宣布成立“四方稀土聯盟”,意圖減少對中國稀土的依賴。但據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數據,中國目前仍掌握全球約60%的稀土精煉能力,短期內實現“去中國化”幾無可能。
因此,美方選擇10月派代表團訪華,既可作為外交緩和動作,又可在經濟層面尋求對自身更有利的條件,堪稱“一石二鳥”。
雖然有猜測稱,中方有意促成中美俄三國在9月3日同臺,但從當前局勢來看,這一構想實現的可能性已大為降低。
就在數日前,特朗普在接受《??怂剐侣劇凡稍L時坦言,他與普京“在烏克蘭問題上沒有取得任何進展”,并透露其團隊已決定“暫停向烏克蘭交付新一輪導彈和防空系統”,意圖迫使俄羅斯緩和戰事。
但普京方面態度依然強硬。在6月底舉行的圣彼得堡國際經濟論壇上,普京重申:“不會放棄清除導致烏克蘭危機的所有根本原因”,包括北約東擴、美國支持烏克蘭等核心議題。
換言之,特朗普與普京即便會面,也難以就實質問題達成一致。與其尷尬同臺,不如干脆錯峰而行。
盡管中方對特朗普是否出席閱兵保持低調,但在多個外交場合上釋放出了歡迎美方訪華的積極信號。
7月3日,北京清華大學舉辦的第十二屆世界和平論壇上,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部長劉建超表示:“中方愿意看到一段健康穩定的中美關系,愿意在平等和尊重的基礎上加強溝通合作?!彼€特別強調,中美相處必須堅持“和平共處、合作共贏”的三個原則。
但劉建超也同時指出,“臺灣問題的主動權在中國手里,美國必須尊重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恪守其對臺灣問題的政治承諾?!边@番表態被認為是中方在對美關系釋放善意的同時,也劃出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
眾所周知,臺灣問題始終是中美關系的核心癥結。近年來,美國對臺軍售不斷增加,已嚴重挑戰“一個中國”原則。如果特朗普想在競選期間通過外交突破加分,那他必須在臺灣問題上做出明確姿態。
從目前情勢來看,特朗普是否出席9月3日閱兵,已經不是輿論關注的重點;他是否訪問中國,時間點選在哪兒,將傳遞何種政策信號,才是真正值得解讀的關鍵。
選擇10月訪華,不失為一招“四兩撥千斤”的戰略動作:一方面避免與俄羅斯“硬碰硬”,另一方面可推動與中國在貿易、科技等領域的實質合作。至于閱兵,只是表象;而中美如何定義未來關系,才是世界最關注的答案。
無論最終是否“成行”,特朗普的這場外交布局,顯然已進入全球視野的中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