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注意到,美國人最近好像突然吃回頭草了?
這幾年全世界都在說美國影視工業內卷,但你去社交媒體上刷一圈就會發現,美國觀眾居然在為一部來自中國的美劇破防,評論區鋪天蓋地,內容不夸張但幾乎清一色的關鍵詞是:好看、純粹、沒有政治正確。
他們說,終于又能看一部全是白人俊男靚女、故事單線、節奏清爽的劇了。
這句話怎么看怎么別扭。但最離譜的是,這部劇的制作公司、主創團隊、演員甚至取景全在中國拍的。美國人不但不抵觸,反而一邊追劇一邊氪金,后臺充值像開閘放水。
你敢信?一部美國短劇是中國團隊拍的,美國人卻在這邊排隊打賞。
我查了下,這種操作最近在短劇平臺很常見,不少主打歐美市場的短劇,其實壓根不在歐美本土拍。演員是簽過形象授權的模特,劇本是中國編劇寫的,甚至連語言都不是原聲,是AI合成+配音演員后期混音處理的。
而且劇情是專門逆政治正確定制的。什么多元種族、邊緣群體、同性議題統統一刀切,回歸白人男主+白人女主+直線劇情的古早模式。甚至可以說,是把美國60年代那種白人烏托邦幻想包裝成短劇賣回給美國人。
聽起來像諷刺劇本,但這是真實在流量榜上霸榜的操作。
這里面有個細節特別諷刺。
很多美國網友在評論區留言,說他們小時候家里錄像帶里就是這種劇,現在終于又找回那個味兒了,感謝中國團隊讓他們回家。有個人甚至寫:我現在每天中午不看它就吃不下飯。
我看到那句話的時候愣了一下,不是因為情緒,而是因為它像極了我小時候看抗戰神劇時那些臺詞。
輪到中國短劇把白人意淫拍成商品,倒灌回美國市場了。
我后來又查了下數據。
2024年,中國出海短劇市場整體營收已超過320億元,其中北美市場的占比超過20%。而這些仿美劇樣態短劇的平均ROI(投資回報率)高達600%以上。某短劇平臺的員工曾透露,一部成本不到50萬元的劇,投放到美國市場后三天回本,一個月翻十倍。
這些劇拍得快、成本低、利潤高,但更重要的,是它們直接擊中了美國觀眾對非意識形態影視的渴望。
簡單說,美國人自己不敢拍的,中國人代勞了。
你說諷刺嗎?有點。但更值得想的,是這種內容供需反轉背后的趨勢。
我后來又看了一部網友熱推的中國短劇《穿越拯救肯尼迪》。
講的是3668年的大學生杜蘭特,發現肯尼迪遇刺案背后疑點重重,決定穿越回1963年,用一頂高強度合金頭盔救下他。劇情不復雜,幾個角色:杜蘭特、凱文博士的女兒露絲、車上的司機,以及最終揭開的幕后人——居然是肯尼迪身邊的信任之人。
這設定很中二,我一開始也以為是獵奇營銷。但看完前兩集,我意識到它真的打到某些觀眾的情緒底層了。
它不是要還原歷史,而是提供一個情緒出口。
肯尼迪,作為美國冷戰時期的最后偶像,在現在的美國年輕人眼中,已經變成了一種失落感的錨點。他代表著那個可能還有希望改變歷史的時代。而如今的美國社會,政黨撕裂、文化對立、敘事全靠標簽化。觀眾早就看膩了那種每一集都要平均分配膚色、性取向、階層比例的劇集。
這類短劇的流行,從形式到內容,其實是在提供一種心理代償。
? 形式上,它短、快、不說教
? 內容上,它沒有所謂正確答案
? 情緒上,它像一場低成本的幻覺,讓觀眾短暫逃離現實的無力感
而且這種劇的成功,根本不依賴傳統分銷體系。
它通過AI自動剪輯、批量配音、跨平臺投流,完成了從寫作、拍攝、剪輯到分發的全鏈路效率革命。你可能刷到一條只有30秒的片段就上頭,點進去氪幾美元看全集。相比起好萊塢一季幾千萬美金還被罵意識形態滲透的大片,這種小體量劇集反而更能擊中人心。
我不是說我們要向這種套路學習什么降維打擊,但我得承認它確實打開了一個新觀察窗口。
當我們總說文化出海的時候,其實在潛意識里還是覺得我們在講自己的故事給別人聽。
但不一樣了。
我們開始講別人的故事,講得比他們自己還上頭。
我們不是去爭奪敘事權,而是直接承包了他們的幻想,順便賺點真金白銀。
這可能才是真正的文化產業新時代。
你可能會問,那些劇真的有藝術性嗎?
我反問一句:美國網民自己都氪金充了四季了,我們還要替他們擔心藝術性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