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巴黎愛麗舍宮的氣氛微妙而緊張,中國外長王毅與法國總統馬克龍相對而坐,馬克龍當面拋出一句關鍵表態:“期待適時再度訪華”。
他還特意強調要在金融、全球治理領域與中國加強協調,“防止世界陷入霸權沖突”,更耐人尋味的是時間點的選擇。
三個月前,歐盟剛宣布對中國電動車加征最高38.1%關稅;三天前,中國對法國白蘭地開出最高34.9%反傾銷稅單。
干邑地區酒商把抗議標語插滿街頭,1998年來最大罷工席卷法國,當貿易戰火灼燒法國經濟命脈時,馬克龍的目光投向了北京9月3日的抗戰勝利80周年閱兵觀禮臺。
經濟困局倒逼法國“向東看”
馬克龍的訪華意愿背后,是法國經濟深陷三重危機的現實,公共債務壓頂迫使法國尋求外部輸血,養老金支付壓力與綠色轉型滯后的困境,讓馬克龍急需借鑒中國“三次分配”平衡社會公平的經驗。
白蘭地關稅戰戳中法國軟肋,中國商務部7月5日終裁公告落地,27.7%至34.9%的反傾銷稅直擊法國干邑產區,出口中國的酒商損失慘重,引發自1998年來首次大規模抗議游行。
這場貿易反擊精準打擊了法國的“農業驕傲”,迫使馬克龍從最初派總理貝魯代訪轉為親自出馬。
產業鏈焦慮同步蔓延,法國農業倡導的“從農場到餐桌”全鏈條機制,正積極對接中國市場需求,2025年5月中法經濟財金對話明確加強農食產品供應鏈合作,為法國牛肉、葡萄酒打開14億人市場。
當特朗普威脅對歐盟汽車、農產品征收最高45%關稅時,中國市場成了法國抵御美國貿易霸凌的防波堤。
閱兵背后的戰略棋局
馬克龍瞄準9月3日北京閱兵絕非偶然,作為二戰反法西斯同盟國,法國出席這一盛典具有歷史正當性,但更深層動機藏在地緣博弈中。
特朗普的“美國優先”政策撕裂了大西洋同盟,美國對歐盟農產品加征17%關稅、汽車與鋼鋁征收25%關稅,迫使馬克龍承認:“歐美關系難以回到過去”。
當美軍F-22戰機在中東狂轟濫炸、特朗普威脅伊朗“無條件投降”時,法國意識到安全不能寄托于戰爭狂人。
戴高樂主義的幽靈正在復活,馬克龍倡導的“歐洲戰略自主”與中國推動的多極化格局不謀而合,法國學者帕斯卡爾在北京世界和平論壇直言:“歐洲在對華關系上應保持獨立于美國的路線”。
這種共識讓馬克龍敢于突破外交慣例,如果出席閱兵,他將成為俄烏沖突后首位訪華的西方大國領導人。
中法歷史紐帶成為破局利器,從1964年戴高樂率先承認新中國,到空客A320總裝線落戶天津,技術合作屢破意識形態壁壘。
此刻馬克龍手握兩張王牌:法國在核能、航空航天領域的技術優勢,以及歐盟第三大經濟體的市場分量,訪華若促成金融開放與人民幣國際化新突破,將會動搖美元霸權的根基。
多極化時代的合作
馬克龍的北京之行若成真,將釋放三重沖擊波,能源革命加速推進,法國核電站老化機組占比超40%,急需中國資金投入延壽改造。
中國“華龍一號”技術出海,則需法國核電安全認證體系開路,這種互補性可能催生新一代核反應堆標準,改寫全球能源規則。
科技上的冷戰也將會出現裂縫,歐盟對華技術制裁清單上,法國半導體企業多次申請豁免,若馬克龍訪華促成中法聯合實驗室落地,將打破美國芯片圍堵鏈。
歷史早有先例,當年空客向中國轉移生產線時,美國同樣威脅制裁,最終未能阻止法企搶占市場。
全球治理也迎來新變量,當中俄領導人現身閱兵觀禮臺時,馬克龍的握手將傳遞明確信號:西方陣營不再鐵板一塊。
法國推動聯合國安理會改革、支持金磚擴容的姿態,可能撬動美國把持的國際秩序,這種“非對抗式破局”為全球南方國家提供新選項,既不親美也不反美,而是走自己的路。
9月3日的北京閱兵式倒計時已開始,干邑酒農的抗議標語還插在香榭麗舍大街,特朗普的關稅大棒懸在歐洲頭頂。
當法國總統站在北京觀禮臺的時候,他選擇的不僅是一場紀念儀式,更是在霸權裂痕中為法蘭西搶下的戰略支點。
中法這對老朋友的握手,將成為21世紀國際關系轉折的注腳:當單極霸權走向瘋狂,曾被它支配的國家終將在歷史十字路口轉身相擁,馬克龍的“適時訪華”,恰是轉身的開始。
信息來源:
法國總統馬克龍會見王毅 來源:新華網
“中國不是美國”!王毅歐洲之行的關鍵一句話含金量持續飆升 來源:直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