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朝夕”賦能美好生活
——魯甸硯池街道“一老一小”關愛服務見聞
盛夏時節,記者一行先后走進魯甸縣硯池街道雨露、景新等3個社區“一老一小”關愛服務中心,映入眼簾的是分區清晰的功能區域:擺放著圖書、益智玩具和滑梯的兒童之家,設有棋牌室和音樂舞蹈室的老年之家,飄來陣陣香味的老年幸福食堂……硯池街道“一老一小”關愛服務實現了“幼有所育、幼有所樂”與“老有所養、老有所樂”的有機統一。
卯家灣安置區全景。
民生為本:破解“雙留守”難題
面對轄區797名留守老人、782名留守兒童、93名孤兒及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等特殊群體的現實需求,硯池街道圍繞“設置標準化、活動專業化、服務常態化、管理規范化”四位一體目標,創新推出“3+6”服務體系:在福澤、雨露、景新3個社區嵌入式建設“一老一小”關愛服務中心,并在6個村(社區)設立服務站點,構建“15分鐘關愛服務圈”。通過整合“醫、食、護、育、樂”五大功能模塊,建成日間照料中心、老年幸福食堂、棋牌娛樂室、樂器舞蹈室、兒童之家、心語小屋、閱讀書吧、科普宣傳角、職業體驗區、安全自護課堂、青少年宮、戶外實踐基地等12類功能場所。
“下樓就可以吃飯,只需2元!不用自己買菜、洗碗,太省事了。”62歲的社區居民孫點乾笑呵呵地說。硯池街道通過“個人出一點、政府補一點、社會組織添一點”的多元化資金籌措機制,聯合愛德基金會、魯甸順心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等組織,為60歲至89歲老人提供每餐僅需自付2元的助餐服務,90歲以上老人則免費就餐。同時,硯池街道還組織社區干部、樓棟長、公益性崗位人員、志愿者等,為行動不便的特殊群體提供送餐服務,切實解決他們的吃飯問題。
周末、寒暑假,孩子沒人照管怎么辦?硯池街道積極探索“街道+學校+社區+社會”多元融合托育托管模式,全方位滿足搬遷群眾對普惠托育托管服務的需求。以卯家灣小學為中心點,免費開展暑假集中托育托管服務,為外出務工家長解決長假期間孩子“無人看管”的難題;以社區兒童之家為陣地開設“幸福課堂”,由社區主導、社會參與,通過招募志愿者與招聘專業教師相結合的方式,開展社區托育托管服務。此外,還開設美術、國學、音樂、手工、勞動等興趣課程,并不定期組織游戲、戶外研學實踐,讓留守兒童學業有提升、安全有保障、生活有陪伴。
“孩子有人照看,社區提供的托管服務讓我能安心上班。在這里生活,樣樣都好。”已經搬來景新社區5年的袁義燕,言語間洋溢著滿滿的幸福感。
多元共治:打造服務“金鑰匙”
每周二、五的“幸福敲門日”,由社區干部和志愿者組成的服務隊上門為高齡老人提供理發、代購等服務,并借助“硯池新城”智慧管理平臺,實時監測獨居老人的健康狀態,讓他們享受到與社區養老同等質量的服務。在滿足獨居老人基礎需求的同時,服務人員尤其重視對老人的精神關懷。“上門服務不只是送餐、打掃衛生,更重要的是陪老人聊聊天,了解他們的心思。”社工黃梅說。
硯池街道堅持黨建帶群建,秉持“黨群共建、資源整合、隊伍聯建、活動聯辦、工作聯動”理念,推行“社區主體+群團助力+社會參與+公益服務”模式,聯合社工機構及醫院、學校、愛心企業等單位,組建了一支50余人的服務隊,成員涵蓋黨員干部、專職社工、大學生、醫護人員、老教師、退休醫生等,積極參與“一老一小”服務陣地的日常管理和活動組織。
據硯池街道辦事處副主任蘭學麗介紹,街道建立了“街道+社區+專職社工”三級管理責任體系。以硯池街道黨工委、辦事處為責任主體,由街道民政所牽頭,婦聯、共青團等群團組織協助,統籌管理各村(社區)“一老一小”關愛服務中心的運營,定期開展安全隱患排查、服務情況監督、人員調配管理等工作。社區黨總支負責“一老一小”關愛服務中心的日常運營,常態化開展活動策劃、設施維護、應急處置、安全宣傳教育等工作。
硯池街道辦探索健全管理制度體系,為兒童之家、老年之家、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老年幸福食堂等活動場所制定管理細則,并配套建立信息登記、積分管理、值班值守等制度,確保“一老一小”關愛服務場所管理規范、高效運營。
社區組織留守老人學習插花。
長效機制:讓關愛服務可持續
硯池街道按照“每月一個主題,每周一個活動”的目標,每周三由“一老一小”關愛服務中心專職社工提交活動方案,經街道民政所審核指導及研判風險后,由社區發布活動預告。在雨露、景新社區各抽調2名民政協理員,在福澤社區抽調1名民政協理員,專職負責活動的開展;其他村(社區)由兒童主任和民政協理員協同開展,確保活動有人管、常態化開展。
硯池街道充分利用各社區老年幸福食堂、棋牌娛樂室、樂器舞蹈室、兒童之家、心語小屋、閱讀書吧、科普宣傳角、職業體驗區、安全自護課堂、青少年宮、戶外實踐基地等場所開展活動。兒童活動聚焦安全教育、心理健康、自我管理、習慣養成、紅色教育、校園霸凌防范、預防性侵、人際交往等主題;老人活動則聚焦“九助”(即助餐、助醫、助樂、助學、助購、助行、助潔、助浴、助銷)服務以及文娛活動、運動健身、手工制作、興趣培養、節日節慶、集體生日、常識宣講等主題。
“我們整合縣人民醫院、中醫醫院、婦幼保健院以及硯池街道衛生院等優質醫療資源,為社區群眾提供體檢、義診、康復指導、健康宣教等公益服務,守護居民健康。”硯池街道辦事處宣傳委員黃瓊介紹道。此外,硯池街道辦還在人口集中的雨露、景新社區設立心理輔導室,依托北京愛幼基金會心理專家的指導,積極爭取社科聯等人才項目的支持,并與省、市、縣心理健康專家建立聯系,定期面向社區干部、學校教師及家長開展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識普及與輔導技能分類培訓。針對青少年出現的特殊心理問題,提供“一對一”幫扶,全面構建青少年心理健康關愛服務體系。
“我要攢積分換玩具!”小睿興奮地說。在社區,孩子們通過爭當智慧小博士、收納小能手、衛生小天使、閱讀小寶貝、管理小天才獲得積分,憑積分就能到服務中心兌換心儀的物品。而用于積分兌換的物資、手工耗材等,則通過“社工項目爭取+社會捐助儲備+集體經濟補充+街道籌措兜底”的多元渠道保障供給。
硯池街道的實踐證明,通過系統謀劃、資源整合和創新服務,構建有溫度、可持續的民生服務體系是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有效途徑。
“老幼共托”新實踐 和諧幸福新圖景
——記錄硯池街道工作人員的日常點滴
“一老一小”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內容,也是最見用心用情之處。按照“黨群共建、資源整合、隊伍聯建、活動聯辦、工作聯動”的思路,魯甸縣硯池街道推行“社區主體+群團助力+社會參與+公益服務”的服務模式,聯合社工機構及醫院、學校、愛心企業等單位,組建了一支涵蓋黨員干部、專職社工、大學生志愿者、醫護人員及老黨員、老教師、退休醫生等群體的服務隊,共50余人,積極參與“一老一小”服務陣地的日常管理和活動組織。
日前,記者到硯池街道采訪時,接觸到幾名工作人員,了解到他們日常開展街道“老幼共托”服務的一些情況。
“社區工作讓我成長”
張繼是硯池街道雨露社區的兒童主任。2022年大學畢業時,她對基層工作毫無概念。2023年,她通過社區委員招聘考試,來到雨露社區工作。
“大學期間,我一直擔任班長,自認為統籌協調能力還可以,但校園工作與社區治理截然不同,面對社區工作還是覺得經驗不足。初到社區時,開展工作并不順利。”張繼說,最難的是向群眾解釋各種政策。比如,養老保險是當年繳當年享,醫療保險則是當年繳次年享。有些老人卻錯誤地認為,醫療保險也是當年繳當年享,即便社區工作人員拿出政策文件逐字講解,他們仍半信半疑。最后還是子女們打電話向社保部門核實相關政策,并向老人詳細解釋后,老人們才肯相信。雨露社區居民均為魯甸及其他縣的易地搬遷群眾,社區自治參與能力較弱,對社區工作人員開展的治理工作也很不理解。在社區工作人員的不懈努力下,群眾對社區工作的態度逐漸轉變,進而對社區工作的支持度也越來越高。
硯池街道工作人員組織孩子們開展父親節感恩主題活動。
采訪中,張繼向記者講述了最近發生的一件事,感嘆群眾意識提升顯著,鄰里互助的良好局面已然形成。事發當天,雨露社區1棟15樓的網格員發現1503戶的一位女性老人接連幾天沒有出門活動,擔心老人發生意外,便上門查看。開門的是老人患有精神疾病的兒子,他說母親正在休息。網格員進屋后,發現老人躺在床上,病情危重,隨即聯系樓棟長。樓棟長立刻向張繼匯報,張繼迅速協調社區工作人員與志愿者,合力將老人送往衛生院。經初步檢查,衛生院發現老人病情危重,緊急將其轉送至縣人民醫院進行救治。
“老人們最愛來‘一老一小’關愛服務中心參加活動。”張繼介紹道。由社區老人組成的舞蹈隊常在服務中心排練節目,并積極參加大型文藝會演。排練中若遇到設施設備故障或節目編排等難題,社區工作人員會第一時間協調解決。今年以來,社區工作人員圍繞傳統節日策劃了多場主題活動:春節、端午節期間,除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宣講、文藝表演等常規活動外,還組織老人寫對聯、包粽子,讓他們在活動中感受社區大家庭的溫暖。
“我就是他們的家長”
孔令丹是硯池街道的兒童督導員。因街道外出就業居民占比較高,留守兒童與留守老人問題突出,孤兒及事實無人撫養兒童較多,被送往縣福利院的兒童就有7人。
“我就像他們的家長一樣,福利院需要聯系孩子家人時,總會第一時間找我。”孔令丹說。平日里,她經常前往福利院看望孩子們,了解他們的學習情況和思想動態;周末則組織社工到福利院開展活動。針對個別孩子父母為服刑人員,她積極協調司法部門,幫助孩子與父母通電話,以此撫慰他們對父母的思念之情。
硯池街道的福澤、雨露、景新3個社區均建有“一老一小”關愛服務中心。無論是開設假期托管班還是舉辦月度主題活動,均需提前制定方案,經街道民政所審核指導后,由社區發布活動預告并組織實施。
“‘一老一小’關愛服務中心最熱鬧的時段是寒暑假。中心設有兒童之家、心語小屋、閱讀書吧、青少年宮、戶外研學實踐基地等功能區,由社工及專業志愿者提供服務,孩子們都很喜歡來。我們的寒暑假托管班已連續開展多年,深受歡迎。”孔令丹介紹道。
家住景新社區5棟的袁義燕,搬遷至此已五六年了。“街道提供的托管服務太好了!我有3個孩子,分別讀初二、初一和五年級。多年來,孩子們的每個假期都在社區托管班度過。”托管班的老師不僅輔導作業,還開設繪畫、舞蹈、唱歌等興趣課程。如今,袁義燕能安心在社區超市打工,丈夫也能專注于水果生意,夫妻倆對社區生活十分滿意。她感慨道:“現在的社區服務真讓人省心!假期里,孩子們有地方去、有人照看,作業完成得又好又快,生活習慣也變好了,還常常興高采烈地給我們表演學到的才藝。3個孩子都很爭氣,學習成績都在班級前列。”
“日常管理是我們的責任”
張應超與安尋是雨露社區的民政協理員。鑒于硯池街道特殊困難群體居住集中、服務需求多元,為提升為民服務效率,街道民政部門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派駐民政協理員,專職在社區為居民提供輔助登記、政策解讀、操作引導等精細化服務。
“除了負責民政相關工作,我們還常常被抽調到街道‘一老一小’關愛服務中心協助社區工作人員開展活動。”兩位協理員介紹道。
在雨露社區“一老一小”關愛服務中心,記者看到:閱讀書吧書籍豐富、環境安靜舒適,還設有電子閱讀區;心語小屋內配置沙盤,并陳列專業心理書籍,為心理疏導提供輔助支持;兒童之家娛樂設施齊全,棋牌室整潔明亮……
“服務中心總面積近2000平方米。”張應超和安尋介紹道,“我們每天提前開放活動區。社區組織活動時,我們負責場地服務;平時居民來訪,便幫忙倒茶、協助找書,待他們離開后及時打掃衛生。”在服務中心,老人們最喜歡去的場所是棋牌室,孩子們最喜歡去的則是兒童之家和閱讀書吧。
長者樂在悠然歲月,孩童趣于爛漫時光。硯池街道“老幼共托”一站式服務模式,將托老與托幼服務結合起來,滿足了“一老一小”的多元需求,提高了資源利用率,增進了代際互動,托起了“一老一小”穩穩的幸福。
卯家灣安置區:
老年幸福食堂里的美好“食”光
近日,記者走進魯甸縣卯家灣易地搬遷安置區,只見一幢幢高樓拔地而起,寬敞的街道干凈整潔,人來人往,笑語不斷,一幅安居樂業的畫卷在此徐徐鋪展。
卯家灣安置區搬遷人口多,留守老人也多。為解決老人做飯不便及營養不均衡等問題,提升他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硯池街道黨工委主動謀劃、積極作為,在安置區內建成老年幸福食堂,讓老人們盡享“舌尖上的幸福”。
對上了年紀的人來說,一頓美味、營養的熱乎飯,是他們幸福生活的溫暖保障。近年來,卯家灣安置區黨委和政府持續探索養老服務模式,精準施策,破解老人“做飯難”“吃飯難”問題,打造多類型、多規格的老年幸福食堂,讓更多老人在家門口吃上熱乎乎的飯菜。老年幸福食堂還提供送餐服務,通過“1個中心廚房+5個分餐區”模式,擴大老人就餐覆蓋面,構建“15分鐘社區就餐圈”,使“幸福食堂”成為名副其實的“幸福餐桌”。
“家事國事天下事,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是頭等大事”——卯家灣安置區景新社區樓道里醒目的標語,彰顯了安置區黨委和政府踐行為民初心的堅定決心。
中午時分,記者來到老年幸福食堂。一走進食堂,回鍋肉的濃香混著蓮花白、青紅豆的清鮮撲鼻而來,白菜豆腐湯在保溫桶里冒著熱氣。老人們手持餐卡有序刷卡取餐,隨后三三兩兩圍坐在亮堂的餐桌旁,共享美好“食”光。
在此就餐的搬遷群眾對老年幸福食堂贊不絕口。從永善縣團結鄉搬遷來的老人孫點乾滿意地說:“我早就適應了這里的生活。我家3口人,兒子在外打工,家里就我和老伴。食堂里的飯菜味道好、價格低,我們經常來這里吃飯。”老人還告訴記者,60歲至89歲的老人每餐收費2元(一葷兩素一湯,米飯自取),90歲以上的免費。目前,老年幸福食堂供應午餐和晚餐,既解決了老人做飯難題,又為居民提供了情感交流的場所。“感謝黨和政府!搬到安置區后,鄰里和睦,飯后大家一起散步聊天,我覺得很幸福。”孫點乾臉上洋溢著滿足的笑容。
老年幸福食堂的菜品種類豐富:葷菜有回鍋肉、小炒肉、臘肉等;素菜結合時令及用餐群眾口味,既有炒豆腐、西紅柿炒雞蛋等家常菜,也有當季的菠菜、蘿卜等時蔬;湯菜有青菜湯、白菜湯、南瓜湯、酸菜紅豆湯等。
老年幸福食堂圓了老人的“幸福夢”,這只是卯家灣安置區為群眾提供貼心服務的一個縮影。除提供就餐服務外,安置區還為老年人提供日間照料、定期健康監測等服務,并持續完善娛樂健身設施。如今,一個個老年活動場所相繼啟用,讓更多老人食有所依、樂有所安,在頤養天年中切實感受到生活質量與幸福感的提升。
來源/昭通日報 周燕 劉靜濤 胡遠松 郭家龍
終審/胡華玉 編審/保進 劉玉 校對/馬思 編輯/何淑倩格
投稿/ ztsxwzx@126.com
轉載請注明來自 “微昭通” 官方微信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