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通訊員 杜謹宇 林金國
全球首創的心肌旋切技術吸引全球專家來漢學習,“AI內鏡精靈”精準篩查胃癌前病變,多模態智能影像融合穿刺系統賦予外科醫生“透視眼”……眼下,武漢正全力打造國際醫療創新高地,依托廣闊的應用場景,瞄準世界科技前沿,一批核心醫療技術正走向世界。
武漢首批核心醫療技術評審答辯評審環節啟動
為加快打造國際醫療創新高地,促進醫療領域技術創新和臨床應用水平跨越式提升,今年,武漢市啟動首批核心醫療技術評審活動。該活動由武漢市衛生健康委員會牽頭主辦,武漢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武漢市科技創新局、武漢市經濟和信息化局、武漢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武漢市醫療保障局協辦,多方協同發力,為醫療技術創新搭建優質平臺。
據了解,活動前期申報階段便吸引了39家醫療機構參與,申報項目多達617個。經過初評的嚴格篩選,336個項目成功晉級答辯評審環節。此環節細分為9個專業領域,從3個層面(領航醫療技術、先鋒醫療技術和強基醫療技術)展開評審,最終將有100余個項目脫穎而出,進入綜合評審。7月8日,首場答辯評審聚焦消化領域,32個項目在武漢市第一醫院展開激烈現場角逐。
參評項目亮點頻出,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胃腸外科龔建平教授團隊基于“膜解剖”理論創新術式,研發出腹腔鏡胃癌D2清掃術+胃完整系膜切除術。這兩種手術方式均為世界首創,不僅改善了胃癌的外科學療效,更開啟了腸外系膜研究與應用的新方向,為沉寂多年的腫瘤外科領域注入了全新活力。龔建平教授團隊先后在俄羅斯、意大利、美國、德國、英國、日本、韓國等國家做過手術直播演示及特邀演講,國內有十幾個省份正在復制他的這項技術。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胃腸外科龔建平教授參加答辯評審
胃癌的發病與其他癌癥不同,其發展往往經歷一個較長的癌前病變階段。武漢市第一醫院時昭紅教授提出的中西醫協同診療方案,通過AI智能識別胃癌前病變、協同經絡檢測精準中醫辨證,使該院早癌檢出率提升35%。同時聯合采用中醫專病專方和漢派三位一體外治法,能有效改善黏膜萎縮和腸化狀態,相當于在胃癌發展的道路上設置了“減速帶”,有效避免小問題拖成大麻煩。
武漢市第一醫院時昭紅教授的方案使該院早癌檢出率提升了35%
同樣來自同濟醫院的王桂華團隊通過腦機接口為胃腸動力性疾病等的治療提供了革新性解決方案。針對消化道漏這一難題,協和醫院蔡開琳團隊創新推出內鏡輔助持續腔內負壓吸引術。中南醫院李錕團隊通過微創的消融方式促使腫瘤原位壞死。
答辯評審現場,由海軍軍醫大學第三附屬醫院沈鋒教授、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郜永順教授,武漢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袁玉峰教授,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侯曉華教授、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羅和生教授組成的專家評審團,從技術創新性、臨床應用價值、推廣前景等維度對各項目進行了全面、專業的考量。
專家評審團對各項目進行全面、專業的考量
專家評審團組長沈鋒教授對此次評審活動給予高度評價。他表示,自己常與武漢醫學同行開展學術交流,深刻感受到武漢醫療領域的創新活力。通過這次活動,武漢將進一步整合醫療資源,推動醫療技術創新,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醫療名片”。
“科教人才優勢是武漢的核心優勢之一,武漢擁有眾多高校醫學院系,以及國家級重點實驗室集群。”沈鋒教授說,依托高校與實驗室的人才技術支撐,武漢在醫療創新的道路上能持續發力,推動醫療技術水平再上新臺階。
武漢市衛健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評審活動將持續至今年8月19日,屆時將發布“武漢市首批核心醫療技術”評審結果。評審活動不僅能讓更多市民了解武漢醫療技術的創新成果,更能讓先進醫療技術惠及更多患者,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最高質量的醫療服務,獲得與國際同步甚至領先國際的診療方案,實實在在提升生命質量與健康獲得感,為健康武漢建設注入強勁動力。
(來源:極目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