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之前的機器人手術,
這次恢復快得多,
幾乎看不出手術痕跡!”
不久前,在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以下簡稱福醫協和醫院)胸外一、三科病房,來自臺灣的林女士(化名)接受肺結節術后復查時,忍不住感嘆。
她對手術體驗的高度評價,源于福建衛生報健康大使、該院院長陳椿及鄭斌教授團隊首創的“經乳暈旁隱匿型微單孔肺結節切除術”結合Tubeless(無氣管插管)技術。這一方案不僅使切口近乎無痕,還顯著減輕了術后疼痛。
▲患者給鄭斌教授團隊送錦旗
鄭斌介紹,兩年來,該技術惠及大量患者,同時標志著團隊在該領域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海外華僑打“飛的”回國治療
患者:幾乎看不出做過手術
一臺肺結節的手術效果如何,林女士比較有發言權,因為她前后經歷了兩次手術。
半年前,林女士在臺灣某醫學中心接受了“達芬奇機器人輔助左肺結節切除術”,雖然手術成功,但胸壁上留下了5個手術切口,術后疼痛明顯且恢復較慢。
2個月前,她在朋友推薦下專程來到福醫協和醫院胸外一、三科,由鄭斌為其施行“隱匿型微單孔右肺結節切除術”,手術僅通過一個隱蔽的乳暈旁切口完成,共切除7枚結節,病理檢查確認均為惡性。術后幾乎看不到疤痕,且疼痛感極輕。
“沒想到大陸的微創技術已經這么先進了!”林女士感慨道。
同樣感嘆的還有78歲的印尼華僑陳女士(化名)。她在體檢中發現雙肺多發結節,當地醫生建議開胸手術。通過華人社群,她了解到福醫協和醫院的技術后,毅然選擇回國治療。
術后第二天,陳女士就能自如活動,一個月后復查時,連醫生都難以找到切口位置。如今,她已成為該技術的“義務宣傳員”,帶動了十余名海外病友回國就醫。
近年來,福醫協和醫院胸外一、三科接診的海外華僑患者顯著增加,其中不乏來自歐美、日本等醫療發達國家者。這些患者多在海外檢出肺結節,卻因排隊時間長、術后疼痛等問題,最終選擇回國接受治療。
從“常規單孔”到“隱形單孔”
讓肺結節手術成為“日間手術”
據悉,多數胸外科醫生開展胸腔鏡肺結節手術需在胸壁做2-3個切口,而福醫協和醫院胸外一、三科團隊開展單孔胸腔鏡手術已有11年。2023年,鄭斌教授團隊進一步創新,將切口隱藏于乳暈旁自然皺褶處,利用單一微小通道完成復雜肺切除,術后體表無痕。
鄭斌介紹:“隱匿型微單孔技術的核心在于切口的選擇和器械操作的精準配合。乳暈旁切口不僅隱蔽,而且能顯著降低術后疼痛。術中結合Tubeless技術,避免了傳統全麻插管對呼吸道的刺激,患者術后即刻清醒,恢復更快。”
數據顯示,采用這一術式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縮短至2-3天,術后不到24小時即可下床活動,并發癥發生率低于1%,遠優于國際同類手術數據。“目前團隊已完成300余例經乳暈旁隱匿型微單孔肺結節切除術,手術患者數為全國最多。”鄭斌說。
▲鄭斌教授為患者手術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胸外一、三科在國內率先將人工智能三維重建軟件引用到肺結節的常規診療中,通過術前三維重建規劃最優手術路徑,并利用術中實時導航提升精準度。目前,其自主研發的軟件已免費服務6000余例肺結節患者。
“我們的目標是讓肺結節手術像‘日間手術’一樣便捷,患者早上下手術臺,晚上就能回家。”陳椿教授說。
如今,這項技術不僅讓國內患者受益,更走向了國際舞臺:由福醫協和醫院聯合全國73家醫療中心制定的《經乳暈周圍隱匿微單孔電視輔助胸腔鏡肺切除術專家共識》正式發布(往期報道:),標志著該領域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今年3月,團隊舉辦全國首屆高級培訓班,推動技術規范化推廣;世界肺癌大會上,團隊的臨床成果演示也吸引了國際同行的關注,目前已與東南亞多個機構達成合作意向,計劃進一步驗證技術普適性。
現在刷到我們全憑緣分
大家記得設置星標
關注精彩內容不迷路~
福建衛生報全媒體記者:陳坤
通訊員:蘇萍
編輯:李子
審核:黃美輝、劉碧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