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臨在回答基建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等問題時,用我國冷鏈物流體系更加健全完善舉例:現在不但“長安”能吃到新鮮荔枝,拉薩、烏魯木齊也不在話下。
李春臨表示,基礎設施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十四五”時期中國基建不斷跑出向新力和加速度,撐起了中國速度、中國質量,也托起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幸福生活的新期盼。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臨
李春臨引用了4句網友留言來介紹了基建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第一句話,“路網織密比刺繡,繡出千里江山圖”,講的是基礎設施網絡更加系統完備。比如,“主動脈”更暢通,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主骨架“6軸7廊8通道”目前建成率已經超過90%,覆蓋超過80%的縣,服務90%左右的經濟和人口,形成橫連東西、縱貫南北、通疆達海的國民經濟主動脈。“毛細血管”更發達,2024年末農村公路總里程達464萬公里,脫貧攻堅基本實現了村村通硬化路,推動工業品下鄉、農產品進城,更多鄉親“出門就上車、村口取快遞”。
第二句話,“當日達讓新鮮不過夜,村村通讓山鄉若比鄰”,講的是基礎設施體系更加高效實用。“物暢其流”帶動全社會降本增效。2024年全社會物流成本節約超過4000億元,今年有望再節約3000億元左右。冷鏈物流體系也更加健全完善,不但“長安”能吃到新鮮荔枝,拉薩、烏魯木齊也不在話下。“人享其行”的現代生活更加觸手可及。旅客聯程聯運更加快捷順暢,出門旅游抬腿就走、轉眼就到,早上還在廣州喝早茶,晚上就到“爾濱”看冰雕。
第三句話,“技術增活力,綠色添動力”,講的是基礎設施體系更加智能綠色。新技術讓傳統基礎設施煥發新的活力,2024年全國港口平均每小時吞吐3.8萬個標準箱、比2020年提高26%,作業時效領跑全球。綠色能源點亮千家萬戶,2024年可再生能源發電量達到3.46萬億千瓦時,約為“十三五”末的1.6倍;高速公路充電樁數量4年翻了兩番多,覆蓋98.4%的高速公路服務區。
第四句話,“國之重器扛得住地動山搖、經得起百年風雨”,講的是基礎設施體系更加安全可靠。近年建成的白鶴灘水電站、深中通道等,設計壽命都長達百年以上;我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華龍一號”核電機組采用國際最高安全標準,扛得住17級臺風、9級地震。2024年全國水庫通過攔蓄洪水,減少淹沒耕地1600多萬畝、避免轉移人口1100多萬人次。同時,我國已建成44條特高壓輸電通道,另有4條正在建設,電網不僅規模大、覆蓋廣,而且堅強可靠,“十四五”以來我國沒有發生過重大電力安全事故。
紅星新聞記者 付垚
編輯張尋 責編 魏孔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