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7月9日電 (劉橦潔、梁秋坪)國務院新聞辦8日舉行的“新征程上的奮斗者”中外記者見面會上,司法行政領域代表圍繞“踐行為民宗旨 建設法治中國”與中外記者見面交流。
劉沫含來自吉林省長春市,是吉林衡豐律師事務所的一名黨員律師。
2019年7月,劉沫含報名參加了司法部“援藏律師服務團”,前往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法律援助中心開展公益法律服務。三年援藏工作結束后,其又報名參加了“1+1”中國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動,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鞏留縣,繼續開展了兩年志愿服務。
“五年間,從雪域高原到伊犁河谷,我累計辦理各類法律援助案件500余件,提供法律咨詢4000余人次,代寫法律文書1000余份,開展法治宣講200余場。”劉沫含在見面會上分享道,“更重要的是,我為各族群眾挽回了近千萬元的經濟損失。但對我而言,最珍貴的收獲是聽到群眾那句樸實的‘共產黨好、法律公道’?!?/p>
在服務西部法治建設實踐中,劉沫含通過制作漢藏、漢哈雙語普法手冊,將專業的法律條文說成群眾能聽懂的“家常話”。此外,還通過開展普法講座,在當地培養了一批少數民族法治帶頭人。
“有一位維吾爾族大叔經常聽我的法治課,后來他主動幫助鄰居調解一些糾紛。通過‘傳幫帶’,現在他不僅能處理一些簡單的法律問題,還成為了收集民意的‘法治信息員’。”劉沫含覺得,法治中國建設需要律師扎根基層,“通過一件件案件辦理、一次次普法宣傳,讓法治信仰在群眾心中生根發芽?!?/p>
當被問及是什么信念支撐她連續數年遠赴邊疆開展法律服務時,劉沫含深情地說:“我的選擇源于雙重身份賦予我的初心。首先,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深知響應黨中央的號召,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用我們的專業知識服務各族群眾,是我們的責任,更是榮光。其次,作為一名人民律師,我堅信法治陽光不應因地域偏遠而黯淡??吹缴贁得褡宓貐^群眾特別是農牧民、殘疾人等群體面臨‘找法難’的困境時,我深感律師的價值不僅體現在法庭之上,更在于讓法律服務走進千家萬戶?!?/p>
五年的公益法律服務,讓劉沫含有了深刻的感觸和收獲?!拔腋惺艿搅恕恍枰膬r值感?!彼貞浀?,“在西藏海拔4500米的帳篷里,在新疆的田間地頭,當我們幫助群眾解決法律問題,看到他們愁容舒展時,我深刻體會到了法治的溫度足以穿越語言的障礙和地域的距離?!?/p>
此外,劉沫含還談到了“心相連”的凝聚力和“接地氣”的成長力。“在服務藏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群眾的同時,也是法治精神和民族情誼雙向滋養的過程。他們的一句句感謝,讓我更加讀懂了‘民族團結’的深意。”她說,“同時,通過辦理大量法律援助案件和提供法律咨詢,我學會了用群眾的語言去解讀法律條文,讓書本上的法律轉化為群眾解憂的鑰匙,也使邊疆地區群眾的心中升騰起法治信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