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將建成健康中國和教育強國列入2035年我國發展的總體目標。推進健康中國建設,需要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和區域均衡布局,發展壯大醫藥衛生人才隊伍。教育強國堅持教育優先發展,需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這些都對新時代新醫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
加快推進新醫科人才培養,適應健康中國建設新目標、人民生命健康新需求、科技發展新趨勢和國際人才競爭新挑戰,既是滿足國家戰略發展的迫切需要,又是醫學院校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和擔當。
近年來,復旦大學圍繞醫學拔尖人才培養開展探索實踐,除了深化醫教協同機制,培養國家卓越臨床醫師,還注重科教融匯,培養創新型人才,同時,打造產教融合平臺,培養“醫學﹢X”復合型人才。
深化醫教協同機制
培養卓越臨床醫師
《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明確,要完善拔尖創新人才發現和培養機制,深入實施國家卓越醫師人才培養計劃。復旦大學創立了“5﹢3﹢X”的本研融通培養體系,“5”代表5年醫學本科培養,“3”代表3年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和臨床專碩培養,“X”代表專科醫師培養階段。該體系通過終身醫學教育持續追蹤前沿科技,幫助學生不斷更新知識體系、提升臨床實踐能力,旨在打造兼具深厚臨床素養與科研創新能力的卓越醫師科學家和醫學領軍人才。與“5﹢3﹢X”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模式相關的兩項教育改革成果,分別在2022年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在2014年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特等獎。
2022年以來,復旦大學按照“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2.0”要求,強化八年制臨床醫學博士培養與臨床實踐能力培養并舉的科研能力訓練,推動八年制臨床博士后制度落地,通過“明確培養目標、完善培養體系、優化課程設置、轉段考核評估、科研能力訓練、臨床規培接續、管理機制創新、學位授予突破”等舉措,不斷深化八年制臨床醫學博士培養模式改革。同時,學校創新探索“MD(醫學博士)﹢PhD(哲學博士)”雙學位教育培養模式,培養未來的醫師科學家。
2023年,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聯合英國牛津大學共同推出高層次醫學創新人才合作培養項目,每年支持一批中國八年制臨床醫學博士在學期間赴英國牛津大學攻讀PhD學位。2023—2024年,復旦大學5名八年制臨床醫學博士生申請并獲批赴牛津大學攻讀PhD學位,在腫瘤、感染、免疫、醫學遺傳等領域選擇學位論文研究課題,完成學習任務并通過答辯獲得牛津大學PhD博士學位,返回復旦大學繼續攻讀MD博士學位。
拓展科教融匯視野
培養拔尖創新人才
復旦大學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藥學和中西醫結合5個學科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在第五輪一級學科評估中,學校6個參評學科全部獲評“優秀”,其中2個被評為“優異”。復旦大學被認定為高水平公共衛生學院建設高校;在教育部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中,學校基礎醫學、藥學專業分別被列為基礎醫學拔尖學生培養基地、藥學拔尖學生培養基地;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預防醫學、藥學、公共事業管理和護理學專業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
復旦大學拓展學科專業育人功能,科教融匯,大力建設醫學﹢AI雙學位項目。學校系統打造AI-BEST課程體系,即面向全校本研學生,以人工智能(AI)數理基礎和編程訓練、應用工具訓練和場景開發、AI倫理教育等通識核心課程和通識專項課程為主的AI通識基礎課程(AI-Basics);面向有相關學科背景基礎的學生,聚焦人工智能本學科的核心領域,以AI相關學科的基本性、共通性的知識體系及核心技術的專業類課程為主的AI專業核心課程(AI-Essentials);在院系已開設專業課程的基礎上進一步整合重構或新建,側重于將AI技術與各學科核心知識相結合的Al學科進階課程(AI-Subjects);關注具體專業領域,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及特定產業應用場景,進行AI技術應用與延伸的Al垂域應用課程(AI-Thematics)。
復旦大學近年來推出本科生導學團隊制度,由專業學術導師帶領低年級本科生開展實驗室課題研究和現場實踐研究,以激發學術興趣,培養科學精神,培育科學素養,激勵創新探索。如公共衛生學院闞海東教授指導本科直博生劉聰作為第一作者在《新英格蘭醫學雜志》發表高水平論文;藥學院馬國教授指導本科生丁雅楠在《藥理學研究》雜志上發表高水平論文。
2023年12月,復旦大學本科生團隊項目“循數醫療——臨床專病自動化,單病種管理平臺”從151個國家和地區的421萬個項目中脫穎而出,以金獎第一名和排位賽第一名,獲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季軍,這是迄今新醫科本科生獲得的最好成績。
2023年7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首次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8所高校本科生中試點青年學生項目,同年12月,基金委在20余所高校試點開展博士生資助項目。2023—2024年,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24人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學生項目資助。2024年,復旦大學醫學生作為(共同)第一作者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發表論文10篇,在中國科學院一區期刊發表論文260余篇。
打造產教融合平臺
培養“醫學﹢X”復合人才
復旦大學打破產教融合學科專業壁壘。醫學本科生專業和學院一級學科屬性基本一致;研究生學科專業則體現出打破學科專業壁壘、深化學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養新機制。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可以招生培養并授予理學、工學、醫學和管理學門類的學術學位,也可以招生培養并授予臨床醫學、口腔醫學、公共衛生、護理、藥學等醫學門類的專業學位,還可以招生培養并授予“生物與醫藥”工學門類的專業學位。
復旦大學創新產教融合平臺組織模式。2020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醫學教育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要求加快建立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醫藥基礎研究創新基地。2020年11月落戶復旦大學的上海市重大傳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正是這樣的醫藥基礎研究創新基地。
該研究院承擔了國家和上海市級重大專項,聯合行業龍頭企業,圍繞重大傳染病病原學和生物安全、臨床試驗和診治、大數據與預警預測、防控策略等方向開展研究。研究院招生專業方向包括重大傳染病和生物安全的流行病學、生物學、基礎醫學、臨床醫學、社會治理和應急管理等,按照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公共衛生、藥學、生命科學、公共管理等博士生導師所在學科專業確定培養方案和學位授予,已招收培養400余名研究生,發表相關論文200余篇,其中高水平論文40余篇。復旦大學2023年獲批國家醫學攻關產教融合創新平臺建設項目(全國僅15家)。
文: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 吳凡 汪玲
編輯:胡彬 楊真宇
校對:馬楊
審核:管仲瑤 徐秉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