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深夜,官網“美臺關系”頁面例行更新后,“我們不支持臺獨”的關鍵表述不翼而飛。取而代之的是強調“和平解決分歧”“反對單方面改變現狀”。
這句話在大陸解讀為阻止統一,臺當局卻視為保命符。美國務院拒絕回應,只在記者追問下甩出一份標準化備忘錄搪塞。
短短兩年,這已是華盛頓二度玩文字游戲。
2022年5月,拜登政府刪除涉臺關鍵表述,輿論嘩然后悄悄補回;2024年2月,特朗普執政團隊再刪“不支持臺獨”,臺面交易信號?
而微妙變化背后,特朗普陣營的新面孔露出耐人尋味的微笑。
達倫·貝蒂(Darren Beattie),新任國務院公共外交代理副國務卿,特朗普曾經的“御用筆桿子”。
2023年5月,他在推特大膽預言:“中國統一是歷史的必然進程。與其抗拒,不如用臺灣這張牌,換取非洲與南極洲戰略利益最大化。”三個月后,他穿西裝走進了國務院大樓,曾經被白宮掃地出門的“邊緣謀士”,如今掌控了美國價值觀的全球話筒。
臺媒緊盯貝蒂上任以來的每一條推文,卻始終未見涉臺表態。這并非偶然收斂:國務卿魯比奧作為鷹派領袖牢牢把控對華調門,而貝蒂“務實派”的聲音被迫轉入地下,只留下一個令人不安的隱喻。
2月12日,特朗普在貿易談判記者會上即興脫稿:“協議不僅有利于美中經濟...更將對統一與和平(unification and peace)意義重大?!?/strong>
??怂圭R頭捕捉到他發言時目光在稿紙與空氣間游離不定。
而“統一”二字如驚雷炸響兩岸。
臺外事部門第一時間宣稱“未獲知談判涉臺”強作鎮定,賴清德發言人郭雅慧的聲音緊繃:“我們會嚴陣以待..……”臺資深媒體人黃揚明諷刺道:“當局焦慮到連呼吸節奏都亂了,這恰恰是心虛的鐵證。”
可以說,無論特朗普是否有意還是無意,隨著中美談判深化,臺灣已淪為可議價的商品。
而當前美國兩黨惡斗,國內政治陷入混沌,商人出身的特朗普更在意的并非島民福祉,而是籌碼背后的切實回報,畢竟若大陸承諾經貿大單或科技合作,臺灣的政治分量還能剩下多少?
目前,大陸軍機常態繞臺,臺軍防空警報頻頻作響。但美軍真敢為臺灣燃起戰火嗎?現實遠比臺當局宣傳殘酷。
2024年,烏克蘭戰場揭示著美國軍事援助的無力,半年才交付一輛“艾布拉姆斯”坦克,讓西方軍工體系在實戰中被扒光底褲。
蘭德智庫早推演過:一旦臺海開戰,美軍航母戰斗群需直面東風-21D反艦彈道導彈的火力覆蓋,勝負懸念巨大。
更關鍵的是,特朗普努力重返白宮,任何重大軍事冒險都可能讓他與總統寶座失之交臂,尤其是與中國沖突引發能源糧食危機,導致選票會蒸發,盟友體系被拖垮,以及全球領導力遭質疑。
所謂“保臺”成燙手山芋。這也是為什么當臺灣惶恐地要求承諾時,美國在臺海沖突爆發時的“出兵護臺”許諾悄然消音。
當戰爭代價遠高于收益,商人總統的算盤上,和平贖買成了性價比最高的選擇。
而島內民眾對“美國神兵”的信賴正在瓦解。
俄烏沖突就是前車之鑒,烏克蘭軍車在泥濘中拋錨等配件,加沙人道危機展現著華盛頓的虛偽“雙標”,人們不得不警覺:美國的安全承諾是華麗的空頭支票。
所以,特朗普看似“莽撞”的動作背后有其深層邏輯。他一邊縱容國會山對華鷹派煽風點火,為談判增添籌碼,一邊卻授意貝蒂等務實派布局實質交易。
這番唱紅白臉的策略游戲,是戰略重心向經濟競爭傾斜的必然結果,換句話說,臺灣的政治價值,正被折算為中美關稅協議里的數字。
統一道路雖仍有風浪,但方向已日漸清晰,如今大陸牢牢掌控軍事與經濟牌,美國又囿于現實壓力,兩強終需坐到桌邊。
香港《明報》曾犀利點破:與其在“武統”威懾下硬碰,推動兩岸協商共議統一模式,可能是華盛頓止損的最優解。
而美國國務院那句被抹去的“不支持臺獨”,或許預示著更深刻的戰略轉身。島內“美國不可靠論”蔓延成趨勢,賴清德們所謂“維持現狀”的童話,終將破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