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歲的鄭清明站起來還沒有槍高,可他卻毅然和同鄉投身抗日戰場。年齡最小的他被分到部隊醫院服役,在一場場生死時速中,他逐漸掌握了戰場上搶救傷員的醫療技術。在抗日戰爭的炮火硝煙中,他冒著生命危險一次次挽救戰友生命。轉業后回到家鄉,他永葆軍人本色,帶領父老鄉親好好種田,多打糧食支持建設國家。
1933年,鄭清明出生于一個貧苦家庭,在他6歲那年,父親因一場意外離世,家里只有他和母親相依為命。12歲那年,日本侵略者沖進村,見東西就搶,見房子就燒。“我親眼看著他們把我家那口僅有的鐵鍋砸了,把囤里的高粱面全倒在地上踩,房子也被燒得噼里啪啦響。”說起當年的所見所聞,老兵鄭清明依然攥緊拳頭。
日本侵略者“三里一據點,五里一炮樓”,三天兩頭來掃蕩,讓他和村民的日子更是沒法過了。“有時候半夜聽見敲梆子,就得趕緊往莊稼地跑,躲在墳圈子里過夜。有回鬼子突然進村,把鄰居大伯抓走了,后來再也沒見著人。”那時,鄭清明心里就一個念頭:“必須把侵略者趕出去,讓老百姓過上安穩日子!”
1945年2月,剛滿12歲的鄭清明聽說八路軍來招兵,揣著撿來的幾個子彈殼就去了征兵現場。“征兵的同志看我太小,直搖頭,我說:‘我能背藥箱,能送信,鬼子見了我不提防!’”就這樣,部隊年齡最小的鄭清明來到山東軍區一個部隊醫院學習。
“我記得同期的同學也才十七八歲,教我包扎傷口,用竹片做夾板。”面對戰場上的斷臂斷腿和充滿血腥氣醫院,鄭清明從未想過放棄。“我既然來了,就要堅持下去。”鄭清明個子矮,藥箱帶子太長,得在腰上纏兩圈才能背穩。“別的戰士扛槍,我扛的是繃帶和止血鉗,心里頭琢磨:扛不了槍打鬼子,那就多救幾個戰友。”
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鄭清明有了獨自處理傷員的能力,他也隨著八路軍挺進大西南。“有次在四川救一個小戰士,他腿上中了彈,我用綁腿和竹子給他做擔架。剛抬起來沒走多遠,又一顆子彈飛過來,正打中他胸口。我看著他眼睛慢慢閉上,那時候才明白,戰場上救人跟打仗一樣,命懸一線。”
轉業后,鄭清明選擇回家鄉務農。“我是當過兵的人,退役后農田就是‘戰場’,這場仗必須打贏。種好糧食,支援國家建設!”鄭清明說。那時候沒化肥,就靠漚綠肥,肩膀磨得全是繭子。有人問為啥這么拼,鄭清明說:“守不住農田這塊陣地,就得餓肚子,還怎么建設國家!”
在部隊時候,鄭清明雖然沒摸過槍,沒殺過敵人,但在醫療所見過太多生死。他清楚地記得有個傷員臨死前抓著他的手說:“小子,替我看看勝利的中國。”鄭清明常跟后輩說:“我們現在的好日子,那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國家強了,老百姓才有好日子,所以,我們更要珍惜好現在的幸福生活。”(文/崔釋遠 圖/李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