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島內“漢光41號”軍演正式啟動,臺軍三軍齊動,聲勢浩大。然而就在這一天清晨,中國商務部卻發布了一項重磅公告:將8家臺灣地區企業列入出口管制名單,全面禁止向其出口軍民兩用物項,所有合作立即中止。
這一消息一出,震動全島。正當臺當局還沉浸在“史上最長軍演”的氣氛中,大陸的這一動作無疑像一記響亮的巴掌,打得猝不及防。制裁名單公布的時點、力度與目的,幾乎是對“漢光演習”的精準回應。
這8家被制裁的企業,并非普通民營公司,而是賴清德當局在軍工體系中倚重的骨干。包括漢翔航空、中山科學研究院、經緯航太、國際造船公司等,幾乎涵蓋了臺軍的戰機、導彈、無人機和艦艇制造。每一家背后,都是賴清德“以武謀獨”的支撐力量。
漢翔航空為臺軍提供“經國號”戰機的升級維護服務,還參與美制F-16的本地化改裝;經緯航太專攻無人機開發,是賴清德曾親自視察并要求大力投資的項目;中山科學研究院更是臺當局導彈研發的中樞,“天弓”“天劍”“雄風”等一系列導彈均出自此院。
大陸商務部的公告清晰明確:所有兩用物項出口立即停止,原有訂單全部作廢,列入名單的企業將無法獲取大陸任何相關產品或技術。這相當于從源頭上掐斷了臺灣軍工的“命脈”。
臺當局收到消息后,反應極為激烈。臺“陸委會”第一時間跳出來指責大陸“將經貿政治化”,甚至聲稱“不會屈服”,將繼續增強軍事實力。更令人關注的是,臺當局在聲明中對大陸使用的稱呼也發生了微妙變化,不再使用“大陸”字眼,改稱“中國”,這種變化引發了島內輿論的廣泛爭議。
在這場對峙中,稀土成為隱藏的關鍵因素。據相關數據顯示,臺灣每年從大陸進口稀土高達6000噸,其中相當一部分用于導彈和雷達系統的研發與制造。中山科學研究院在導彈尾翼噴涂、雷達制導等關鍵部件上嚴重依賴大陸稀土材料,若失去這一來源,整個研發體系將被迫停擺。
更諷刺的是,島內所謂“自研”武器,在細節上頻頻露出破綻。例如經緯航太研制的一款可掛載輕型導彈的無人機,曾高調展示“全臺灣制造”,但其螺旋槳馬達上卻赫然印著“MADE IN CHINA”。這一幕被媒體曝光后,引發群嘲。
島內媒體更是爆料,中山院某型導彈的陀螺儀曾因故障需維修,結果原本計劃送往歐洲,最后卻神秘“轉送”到山東。這一連串細節,足以表明所謂“自主國防”不過是摻水的噱頭,實質上高度依賴大陸供應鏈。
大陸此次行動,不僅是技術封鎖,更是一場信號戰。7月8日開始,解放軍戰機與軍艦連續兩日在臺海周邊高頻巡航,臺防務部門通報稱監控到30余架次戰機與7艘軍艦。這一軍事動作與商務部的經濟制裁形成強大聯動,用實力告訴臺當局:妄圖“挾洋自重”,只會引火燒身。
不僅如此,大陸還切斷了臺灣對美國轉賣稀土的通道。過去,部分稀土通過臺灣進入美國軍工體系,如今這一路徑也被徹底封死。賴清德的“美國靠山”也因此遭受牽連,特朗普陣營對此震怒,未來是否會對臺當局進行反制,尚未可知。
民進黨當局的焦躁情緒也開始外溢。賴清德最近推出所謂“團結十講”,意圖在島內制造團結氛圍,轉移視線。然而,島內即將迎來“罷免日”,國民黨已有8席立委面臨罷免,形勢對藍營不利。
但賴清德的“臺獨”言行反而激發了藍營的危機意識,朱立倫親自上街呼吁“以罷制罷”,藍營內部開始加速整合。
與此同時,一些原本中立的選民,也因對民進黨的“以戰謀獨”操作產生反感,投票意向悄然轉變。島內多家媒體指出,民進黨推動的罷免案恐將以失敗告終。
賴當局為掩飾這一切,竟將軍演當作“斂財機會”。島內“文化總會”趁軍演推出大批周邊商品,價格比去年翻倍,引發島內輿論強烈不滿,有媒體直言這場軍演變成了“割韭菜大會”。
臺軍本次演習號稱動員2.2萬人,耗時10天9夜,是歷來規模最大一次。演習設定“2027年大陸攻臺”為假想敵,全面引入美軍訓練模式,裝備上有“海馬斯”火箭系統,演訓方式則完全“美式化”。
但島內專家指出,這種演習更像是一場政治秀。臺軍沿用的岸防工事仍是上世紀設備,根本無法應對現代戰爭。大陸遠程打擊能力已今非昔比,所謂“防御體系”形同虛設。
這一切都佐證了大陸對臺制裁的精準與必要。商務部的行動,是對賴清德“以武謀獨”的釜底抽薪。大陸在關鍵時刻出手,既是對島內軍演的回應,也是對“臺獨”勢力的正告。
值得一提的是,這8家企業并非首次被關注。早在過去幾年中,大陸專家就指出,島內多數軍工企業與美國軍售體系深度綁定,不僅承擔本地化改裝任務,還為美軍提供轉口支援。這次的制裁,等于一并切斷了美臺軍事合作的關鍵節點。
有人說這場制裁是“殺雞儆猴”,確實如此。通過對8家企業的精準打擊,向所有島內企業傳遞明確信息:參與“臺獨”就是自絕生路。未來若有更多企業卷入其中,制裁名單必將進一步擴展。
目前,大陸并未公布是否還會追加制裁對象,但從國臺辦發言人陳斌華的表態中可以看出,大陸的態度已經非常明確。賴清德頑固堅持“臺獨”立場,妄圖“倚武謀獨”,大陸采取反制措施,合情合理,勢在必行。
臺當局對大陸的稱呼變化,實際上反映的是其心態轉變。從“大陸”到“中國”,體現出其對抗情緒的激烈化,既是政治姿態,也是一種絕望的掙扎。
整場風波尚未結束,但可以確定的是,大陸出手的時機、節奏與力度,已經徹底打亂了臺當局的部署。賴清德的“以武謀獨”戰略,正面臨一場前所未有的系統性崩塌。而在這場博弈中,大陸所展現出的戰略耐心與手段多元,足以讓所有“臺獨”勢力深感忌憚。
大陸此次制裁可謂步步為營,精準打擊,既是回應挑釁,也是維護國家主權的堅定宣示。只要“臺獨”不死心,制裁就不會止步。未來,島內企業將在政治選擇上面臨更嚴峻的考驗。統一的歷史車輪滾滾向前,豈容逆流而動。
信息來源:
[1]國臺辦發言人就商務部公告將8家臺灣地區實體列入出口管制管控名單答記者問 央廣網
[2]商務部:將8家臺灣地區實體列入出口管制管控名單 新華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