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統一之戰會怎樣進行?這個問題不僅我們在想,臺灣日本美國也在想。6月10日,臺灣“臺北政經學院基金會和平安全研究中心”舉行了一次所謂“臺海防衛兵推”。
這次兵推把臺海之戰設定在2030年,參加兵推的不僅有臺軍退役將領,還有美日退役將領,共計有9名退役上將、8名退役中將參加。
組織方這次把參加的將領們分為指導組、管制組、大陸組、臺灣組、美國組、日本組六個小組。
擔任大陸組主官的為臺偽軍陸軍前司令徐衍璞,配以臺偽軍前情報參謀次長室主任王紹華等人;
臺灣組主官則是臺偽軍陸軍前司令胡鎮埔,配上臺偽軍前副總參謀長執行官廖榮鑫、臺偽軍陸軍前副總長王與尉等人。
美國組則包括美軍前參聯會主席邁克爾·馬倫、美軍前亞太司令部司令丹尼斯·布萊爾、臺偽“國安會”前副秘書長陸小榮、臺偽空軍前副司令林於豹等,日本組包括日本統合幕僚會議前幕僚長巖崎茂、日本海上自衛隊前幕僚長武居智久等。
兵推以“灰色地帶襲擾→逐步提升狀況→攻擊外離島→發動全面進攻”四個階段展開,模擬解放軍2030年對臺軍事行動。
大陸組的思路是先以軍艦海警船、民兵船等水面兵力緊逼外離島,準備奪取外島離島為跳板,再進行兩棲登陸。
面對大陸組的進攻,臺灣組的反應是絕不開第一槍,僅僅想靠嘴炮驅離,但這個對應被批評過于軟弱。
隨后大陸組派出3個航母戰斗群進入南海-第一島鏈-第二島鏈間開始演習,開始迫使臺灣的運輸船偏離航向。
臺灣組只是下達緊急動員令,要求部隊進入戰術位置,但仍然是絕不開第一槍。
在第三階段,大陸組已經解放了東沙島,并對臺島本島發動網絡攻擊。而臺灣組則放棄東沙,認為這是解放軍吸引臺軍前出決戰的“誘餌”。
此后大陸組發起大規模作戰,6月11日上午先后突襲金門媽祖等外離島,對臺空軍佳山、志航基地實施遠程火力突擊;
6月11日當晚解放軍兩棲登陸澎湖,占領澎湖后,大陸組喊話臺灣組投降,臺灣組依舊負隅頑抗,抓緊搶修機場,派遣戰機空襲澎湖試圖破壞機場,但效果不明顯。
6月12日凌晨后,大陸組對臺灣東部發動了無人機、導彈等攻擊,并在臺東卑南溪南岸、花蓮、宜蘭等地實施了登陸,奪占了臺11線橋梁和臺東機場,還在彭佳嶼部署了導彈以協助解放軍奪取臺島東部海空制權。
6月13日清晨,大陸組在屏東、恒春與臺島東部沿海多點實施兩棲部隊整建制登陸,并對花蓮新城、嘉義機場、新竹機場等地發動空降突襲。
臺灣組無力抵抗,只能緊急下令,封鎖雪山隧道和北宜公路,防止解放軍沖入臺北。到這一步,兵推已經沒有進行下去的必要了,宣告結束。
整場兵推之中,美國組在前期試圖在馬六甲海峽對中國發起反封鎖,試圖協助臺偽海軍開辟一條海上安全航道。美軍認為臺灣至少需要撐2-3周,才可能大規模介入。不過看到臺灣組沒什么戰意后,美國組也就沒有然后了。
日本組則全程都在打醬油,他們表示日本沒有法律義務介入臺海戰爭,最大程度也只能是依據美日安保條約對美軍進行協助。
不知道這場兵推的組織者是怎么想的,實際上解放軍已經列裝了多種型號遠程導彈、火箭彈,直接在海峽西岸就可以發射,根本沒有必要專門去控制澎湖等離島作為導彈發射陣地。而且解放軍的超高音速導彈等軍事打擊手段都沒列入兵推。可即使這樣放水了,臺偽軍的戰意還是很消極,從6月10日開始,戰斗到13日就結束了,只撐了短短的3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