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與南北關系(上)
1.各地區經濟發展概況
發展中國家原有經濟基礎差,獨立時保持傳統的或殖民時代的經濟結構。絕大多數國家獨立后致力于發展經濟,在70年代中期以前基本上保持較快的發展速度,并具有以下特點:
其一,強調經濟民族主義,把建立自主的經濟看作政治獨立的延續。許多國家認為經濟落后主要是殖民統治造成的,主張由本國控制資源和生產設施,并采取措施收回經濟權益。
其二,重視發展工業和基礎設施,力圖改變工業品依賴從西方進口的狀況。一些國家因此忽視農業等傳統產業的發展。
其三,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發揮較大作用。相當一部分國家提出建立社會主義類型的經濟,其他國家也不同程度地運用國家計劃手段調控經濟。這一方面是由于國家可以把有限的資金集中用于發展工業,一方面是由于多數國家在剛擺脫殖民統治后對西方及其發展模式存在相當普遍的不信任。
其四,一些國家還推行不同程度的社會變革,以改變歷史遺留下來的傳統社會經濟結構。
到70年代后期,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狀況出現明顯的差別。一些國家經濟迅速崛起,成為新興工業化國家;一些國家持續、穩步發展,經濟狀況有較大改觀;一些國家發展速度緩慢,仍屬貧困或最貧困國家;少數國家經濟狀況差于殖民時代。這些差別主要是以下原因造成的:
首先,各國的自然、歷史條件不同。自然條件和原有基礎較好、擁有重要礦產資源的國家發展較快,相反則發展較慢。
其次,各國的政治狀況不同。政局較穩定或政權更迭未造成嚴重混亂、未影響政策連續性的國家發展較快,長期的內亂影響經濟發展。
第三,各國的經濟政策不同。政策穩健、社會變革平穩、在發展民族經濟的同時保持對外開放的國家發展較快,社會變革波及范圍過于廣泛、過多地割斷與外部世界的經濟聯系(包括受到外國制裁而被迫割斷)的國家發展受到一定影響。
此外,70年代的西方經濟衰退波及發展中國家,特別是嚴重依賴初級產品出口的國家。石油漲價后,依賴進口石油的發展中國家也深受影響。
(1)東亞和南亞
除印度支那三國因長期戰亂而影響經濟發展外,其他國家都保持了不同程度的經濟增長。東南亞各國70年代以出口主導的發展戰略取代替代進口戰略,積極從西方國家引進資金和技術,工業和對外貿易迅速增長,農業改變長期形成的品種單一局面,到80年代初成為中等收入國家。新加坡發揮作為東亞重要國際貿易中心的優勢,建立資本和技術密集的新興工業部門,發展速度居發展中國家前列,經濟已接近發達國家水平。韓國以及中國的臺灣省也是發展速度較快的新興工業化地區。南亞人口眾多,資源貧乏,經濟發展難度較大,雖然獨立后保持持續增長,多數國家仍較貧困。印度歷屆政府致力于發展經濟,到70年代已具有一定的綜合工業能力,農業也有較大進步。
(2)西亞和北非
在50-60年代,以色列經過艱苦努力并憑借其與歐美國家的特殊聯系,經濟迅速發展,建立了較強的工業與科技能力;土耳其長期穩步發展,經濟狀況好于阿拉伯國家;埃及經濟在阿拉伯國家中居于前列;其他多數國家經濟基礎較差。70年代情況發生變化。產油國收回石油權益、提高油價后,經濟實力迅速增強。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等海灣國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超過許多發達國家,并把石油收入用于改善經濟結構和基礎設施狀況以及在海外大量投資,使經濟逐漸多樣化。
阿爾及利亞、利比亞等北非產油國的經濟狀況有很大改善。伊朗和伊拉克由于革命、戰爭以及西方國家的抵制,未能把石油收入充分地轉化為經濟實力。其他石油產量較少或不出產石油的阿拉伯國家經濟狀況沒有明顯改善。
(3)撒哈拉以南非洲
除南非經濟基礎較好外,其他國家原有經濟結構不合理,僅有農、牧、林、采礦等業,經濟狀況極差。多數國家獨立后由政府主導積極發展工業,試圖實現替代進口,經濟結構發生一定變化。
70年代各國出現較明顯的差別。尼日利亞、加蓬等石油輸出國經濟狀況較好。科特迪瓦、肯尼亞、喀麥隆、博茨瓦納等國政策穩健,注重農、林、牧業和農副產品加工業,積極吸引外國資金,經濟保持較快增長,在發展中國家中處于中等水平。許多國家或由于政局動蕩,或由于推行不適合本國情況的社會變革,或由于片面注重發展工業而忽視農業,或由于大宗出口的初級產品價格下跌,或由于遭受嚴重自然災害,經濟發展速度較慢,一些國家長期負增長。70年代末非洲經濟狀況趨于惡化。
(4)拉丁美洲
與美國經濟聯系密切,一方面,深受美國等國影響,一方面較易于引進資金和技術。多數國家從50年代起積極促進工業化,實行廣泛的替代進口,到70年代建立了相當規模的工業,經濟結構發生變化。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國在70年代已擁有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農業和畜牧業發展情況良好。巴西地域遼闊,自然條件較好,雖然政權更迭頻繁,但社會基本穩定,經濟政策保持連續性。1964年軍人執政后仍致力于發展經濟,大量引進國外資金和技術,建立新興工業部門,積極鼓勵出口,從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期實現經濟高速增長,被稱為"巴西奇跡"。巴西、墨西哥等國在70年代舉借大量外債,后來成為沉重的經濟負擔。中美洲國家經濟狀況較差,一些國家處于貧困狀態。拉美多數國家內部發展不平衡,社會各階層貧富差別較大,社會問題較嚴重。
2.石油與國際經濟政治
石油是20世紀最重要的能源。70年代圍繞石油權益展開的斗爭在發展中國家爭取自主發展的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對國際經濟與政治關系產生直接的、深刻的影響。
70年代以前美國新澤西標準石油公司(即現埃克森公司)等七家西方公司控制國際市場上絕大部分石油的生產和銷售。它們把原油價格維持在低水平上,對戰后西方經濟的繁榮發揮了重要作用,并在主要西方國家政府支持下阻撓產油國收回石油權益。它們在二戰前和50年代前期曾聯合抵制墨西哥卡德納斯政府和伊朗摩薩臺政府推行的石油國有化,50年代后期起,產油國廣泛采用合營開采、利潤分成等方式取得部分石油收益,1956年中東戰爭時部分阿拉伯產油國對英、法實行石油禁運。
50年代末蘇聯開始大量出口原油,西方公司降低油價,產油國利益受損。1960年9月沙特阿拉伯、委內瑞拉、科威特、伊朗、伊拉克五國成立石油輸出國組織,簡稱歐佩克。后來,卡塔爾、利比亞、印度尼西亞、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阿爾及利亞、尼日利亞、厄瓜多爾和加蓬相繼加入。
60年代歐佩克致力于穩定油價和改變有利于西方公司的石油稅則。此外還成立了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組織等地區性產油國組織。
70年代世界石油形勢發生重大變化。70年代初歐佩克及其成員國在爭取石油權益的談判中進一步迫使西方公司作出重大讓步。第四次中東戰爭期間阿拉伯產油國實行石油提價、部分禁運以后,石油成為國際政治斗爭的武器,西方國家被迫不同程度地改變對中東問題的態度。此后,產油國取得完全的石油開采權和油價決定權,歐佩克在世界石油市場上的作用日益顯著。最大的石油輸出國沙特阿拉伯及其石油大臣亞馬尼(1930-)對歐佩克的發展和70年代世界石油形勢的演變具有重要影響。
石油危機使能源問題在西方國家成為重要的政治問題。為減少對進口石油的依賴,西方各國推行廣泛的節能措施,開發核能等新能源,加強石油勘探與開發,成立國際能源機構以協調政策,一些國家還推動產業結構向知識密集型的方向轉變。80年代初墨西哥、英國和中國成為重要產油國。這些變化使世界石油市場趨向供求平衡。1980年5月歐佩克公布《有關長期石油戰略報告書》,預計石油形勢將持續緊張,石油價格將繼續上漲。然而,不久油價超過每桶40美元后便持續下跌,歐佩克被迫實行限產保價,沙特阿拉伯率先減少產量。這給歐佩克成員國的經濟造成巨大壓力,它們由于種種經濟和政治原因而發生分歧,限產措施未能堅持貫徹。80年代中期,油價跌落到每桶20美元以下,歐佩克對世界石油市場的控制能力減弱。歐佩克成員國中,沙特阿拉伯等國與美國關系密切,80年代中期以后傾向于穩定油價,并把大量石油美元投入西方金融市場,有助于西方國家穩定經濟和金融形勢;伊朗等國對西方持激進立場,傾向于維持較高的油價,但有時也出于經濟等原因突破產量限額。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球生物與人類文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