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成都,親眼看到‘詩和遠方’怎樣變出了真金白銀!” 一位旅游發燒友在成都體驗了一場深度游之后,在社交平臺發布了這樣一篇帖子,還原她的所感。 去杜甫草堂感受一番詩圣的神仙日子,不想這草堂每年能接待720萬人次,收入4600多萬元; 去東郊記憶追趕Z世代的潮流,觀展、看秀、吃喝、逛潮店,沒想到這里去年吸引了1800萬游客,總收入能超過30億元; 去“蜀宴賦”妝造一番,沉浸式體驗漢文化餐秀,沒想到他們一年收入都七八千萬元了,馬上還要去上海開分店! 去鳳凰山看一場球賽,沒想到小小球票能關聯十幾個景區、數十家門店,一張票根游全城,流量變留量,留量則直接變現。
▲杜甫草堂博物館,游客參觀杜甫像資料圖
“詩與遠方”變出的真金白銀,并不全然來自旅游本身,更多來自文商旅體深度融合所釋放的“乘數效應”。
文商旅體融合,何以被提到關乎全域發展的高度?這要先從“消費”說起。
1、提振消費,文商旅體融合發展是捷徑?
——不,是必答題
在成都、四川,乃至全國各地,很多前所未有的“經濟”新詞陸續出了圈:冰雪經濟、簪花經濟、戶外經濟、票根經濟、首店經濟,甚至婚登經濟……
這種種名詞之所以可以疊加“經濟”,其效益的根源,正是消費。而這些消費的興起,乘的都是同一股風——文商旅體的有機融合。
這股東風釋放了消費活力,推動了千產百業發展,也極大地拉動了經濟增長。所以將文商旅體融合發展作為提振消費的“快車道”,是毫無疑問的。
但對成都而言,推動融合并非找“捷徑”,更是回應一道“必答題”。
提振消費是發展任務的重中之重,卻也是難中之難。尤其在傳統消費刺激手段效能減弱、外部環境更趨復雜的當下,居民消費結構已發生顯著變化。
這種變化之中,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精神共鳴的渴求,卻是在不斷攀升和釋放的。今年“五一”假期,國內出游3.14億人次,同比增長6.4%;國內游客出游總花費1802.69億元,同比增長8.0%,五一文旅訂單較2023年同期增長30%,文旅熱度創近三年新高。
這份熱度在成都尤其明顯。今年“五一”假期,成都共接待游客1551.6萬人次,旅游收入129.1億元,同比分別增長6.2%、11.6%。此外,成都還入圍國內十大熱門自駕游城市TOP1、國內熱門旅游目的地前五、入境游熱門目的地前五……與此同時,商業街區人頭攢動,賽事活動一票難求,共同點燃了消費熱情。
▲今年五一小長假期間,邛崍市夾關古鎮文化節目豐富多彩,熱鬧非凡 攝影:韋愛萍
新的消費邏輯之下,推動文商旅體融合發展,已不僅僅是順應市場需求,更是一條具有戰略意義的“必走之路”?;诖?,文商旅體融合發展已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重要高度。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旅游是綜合性產業,是拉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strong>這深刻指明了融合發展潛藏的巨大能量。
去年5月,全國旅游發展大會在京召開,系黨中央首次以旅游發展為主題召開重要會議。
從省級層面來看,今年以來,河南、湖北、福建、江西等全國各地紛紛以文旅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召開重要會議。
作為文旅大省,四川更是蝶變圖強。2025年6月17日,中共四川省委十二屆七次全會召開,大會審議通過了《中共四川省委關于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做大做強文化旅游業的決定》,清晰繪就了“詩”和“遠方”的四川畫卷。
貫徹中央與省委的部署,利用好自身稟賦資源,成都必須答好這道“必答題”。
2、探新路,要摒棄傳統?
——不,要優勢再造
文旅消費市場雖熱,但也并非“全然一片大熱”。
一個顯著的現象是,不少傳統旅游目的地、傳統旅游消費項目正在失去吸引力。旅游熱但旅游消費不熱等問題也開始浮出水面。
傳統模式正面臨挑戰,這是熱度之下的現實。
在“傳統”的另一端,“人財兩旺”的出圈例子卻比比皆是,其秘訣正是融合創新。
冰雪不是只在哈爾濱才有,在成都的都江堰市,年均超15萬滑雪愛好者涌入融創雪世界(熱雪奇跡),承接10余萬人次專業滑雪訓練,2024年冰雪旅游營收超1.3億元。
▲央視報道成都熱雪奇跡視頻截圖
都江堰的好山好水,也不是只能用來拍拍照片。今年3月,2025成都世遺馬拉松在成都都江堰市火熱開跑,35000名跑者齊聚這座“三遺之城”?!拔穆?賽事”的引擎激活了消費熱力,一場馬拉松為當地帶來約4.6億元的旅游綜合收入。
人們更愿意為什么樣的旅行“買單”?不再是傳統的、單一的、千篇一律的。游客們更愿意為深刻的體驗、新奇的探索、情感的共鳴,以及優質的服務來花錢。
山還是那座山,水還是那片水,景還是那些景,骨子里的在地文化也依舊是靈魂至寶。但講故事的方式,是時候融合升級了。
對成都而言,推動文商旅體融合發展,絕不意味著摒棄傳統,而是優勢再造與系統集成。
看優勢,這座得天獨厚的城市,文化底蘊深厚、旅游資源富集、商業消費繁榮、體育賽事高能,具備融合發展的絕佳條件。
論“文”,成都2300多年“城址未遷、城名未變、中心未移”,“金沙—三星堆”古蜀文化遺存,都江堰、杜甫草堂、武侯祠等名勝古跡,四川戲劇、川菜、茶文化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為文化富礦。
▲川劇變臉 攝影:王一鵬
論“商”,作為萬億消費城市,成都累計落戶海內外首店超4000家。僅2025年第一季度,成都就累計落戶首店148家。今年上半年,成都市離境退稅“即買即退”商店也已達50家。從太古里到SKP,從鐵像寺水街到東郊記憶,成都的商業街區始終是消費活力的核心載體,為融合提供了強大的平臺。
論“旅”,青城山、天臺山、西嶺雪山,太古里、寬窄巷子、熊貓基地,還有3000余家書店、200家藝術空間、100余家美術館、172座博物館,以及無數秀美鄉村,讓人流連,構成融合的廣闊空間。
論“體”,成都賽事不斷,更有著全民運動的好氛圍。據統計,去年成都舉辦了包括湯尤杯羽毛球賽、國際乒聯混合團體賽、霹靂舞世錦賽在內的國際、國內賽事70余項。今年,成都舉辦國際、國內賽事89項,賽歷仍在更新。再過不到一個月,2025年第12屆世界運動會也將在蓉盛大開幕,世界將聚焦成都。體育賽事正成為融合發展的又一動力來源。
▲成都2024湯尤杯,湯姆斯杯決賽,中國隊奪冠 資料圖
“文商旅體”各有精彩,且優勢突出。將精彩與精彩有機融合,優勢再造,活力重塑,定能走出一條無限精彩的新路。
3、文商旅體融合是要素疊加?
——不,是重構
文商旅體融合的核心在于“融”。但融合卻不是簡單的“拼盤”,而是深層次的價值重構、場景創新與系統集成。
就以成都正大力推動的“票根經濟”為例。在成都,看完一場精彩的演唱會或是參加一場大型展會活動、一場體育賽事,往往能憑借票根或活動票證享受一系列城市文旅體驗。可以免費逛景區、深度體驗文博場館,甚至享受一系列美食、休閑娛樂等消費的優惠減免,實現“憑一張票根游全城”。
今年“五一”,來蓉看演唱會的游客能憑“小小票根”游覽西嶺雪山、武侯祠等十幾個景區景點,惠及人數超過7萬人。這正是用小票根巧妙切入,串聯起城市的文、商、旅、體等多元要素場景,釋放疊加的消費活力。
再如,成都文旅集團打造的“夜游錦江”,如今已成為成都夜間消費的新名片。小小游船背后所串聯與集成的元素可太多了?!耙褂五\江”航線以成都自古以來繁榮的商貿文化為底色,以沉浸式體驗“十二月市”“李白詩會”“薛濤愛情傳奇”等錦江故事卷軸為主線,游船體驗的過程中,還植入了水岸演繹、國潮市集、漢服雅聚、古彩戲法、互動體驗等新業態。2024年,“夜游錦江”共接待游客530萬人次。
今年,“夜游錦江”又上新了。游船+火鍋、游船+品茶、游船+直播、游船+KTV……皆是一票難求。文化是自古流淌至今的,游船串聯的要素也并不新奇。但將文化與各方要素深度融合、系統集成、創新表達,全新的場景就誕生了。成都的老故事,就講出了新體驗。
▲夜游錦江資料圖
關于文商旅體融合的成都探索,還有許許多多的新驚喜。尤其是,當融合的范圍不斷擴大、加深,就如同一根無限延長的杠桿,能撬動千行百業,能托舉城市發展。
探索文旅+電競,今年11月的“英雄聯盟全球總決賽”,預計將有超20萬境內外粉絲跟著賽事來蓉旅行。
探索文旅+影視,全網話題量破40億的紅果短劇《家里家外》掀起“跟著微短劇去旅行”新熱潮,劇中的眾多成都元素讓其關聯的“川渝文化”“蜀地美食”搜索量激增300%。
探索文旅+低空,四川翔彭智航科技在彭州市各景區開通了15條“云端外賣”航線,年飛行超3000架次。
這些“文旅+”的融合場景,本質正是成都基于文商旅體深度融合的有機探索。
▲無人機正在配送咖啡 資料圖
文商旅體融合,怎樣融合?融合什么?答案或許在于無窮的想象和堅定的實踐。敢于創新創造、善于出奇制勝,就一定能在融合發展中催生更多“化學反應”。
這就是成都的新機遇,在遍地皆“場景”的成都,文商旅體的深度融合,必將“蓉”出一片新天地。
紅星新聞記者 王垚
編輯 歐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